诏安盐仓翁氏家庙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的闽南古县诏安,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以来,根据史料记载,全县共出了八十位文武进士,时间跨度从南宋初年直至清朝光绪年间。
  根据史料记载,诏安第一位进士,名叫翁待举(约1076——1156),承议郎,字正德、志怀或至善,原是京兆(现西安)人,后迁南诏(其时属漳浦)四都盐仓。翁待举是太学生,因文字出众,得居上舍。北宋政和二年(1112)登壬辰科莫俦榜进士,是诏安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任兴化军知事,他勤于政务,不徇私情。南宋绍兴廿四年(1154)初至廿六年(1156)任琼州(今海南)知州,卒于任所,葬于渐山西姑庵。兴化人感念他的德政,把他祀于名宦祠。家乡人也感于翁待举高风亮节,与后来陈景肃(南宋高宗绍兴廿一年、公元1151年进士)、吴大成、薛京、郑柔、杨耿、杨士训(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进士)等祀于诏安梅洲七贤祠(七贤庵)。明朝诏安置县后,地方乡贤上表奏请朝廷,褒其七人为“渐山七贤”。
  “渐山七贤”在诏安大地扎下根来,成了诏安许多地方的开基始祖。翁待举在四都盐仓开基,繁衍后代,自开基盐仓以来,盐仓也成为诏安地面唯一的翁姓聚居地。
  盐仓位于四都镇东北角,距离诏安县城二十多公里,既是行政村,又是单姓自然村。
  进入村子,来到盐仓人祭奠他们先祖的地方——翁氏家庙,这也是全县唯一的翁氏家庙。只见家庙前是一个新建的大戏台,正对着家庙。家庙前是一个宽埕,埕边还立有旗杆,可见先祖是当过大官的。
  翁氏家庙的门匾是红底黑色的浮字,大门两侧开有花窗。左侧边门是红底黑字“慨闻”,门上挂着“盐仓村老人协会”的牌子,右侧边门也是红底黑字“爱见”,大门前是一对抱鼓石,岁月沧桑,看得出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整座家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六、七百平方米,屋顶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悬山顶。
  翁氏家庙由门楼、天井带两廊、拜亭和大殿组成。整座家庙共12根石柱,其中方柱8根,圆柱4根,柱上都有楹联。门楼内2根方柱一幅楹联是“六姓同宗六桂香,七人作者七贤著”;两边走廊有4根方柱,两幅楹联分别是“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世文明”和“树发千枝共根本,江水源同流万派”;拜亭上2根方柱一幅楹联是“单骑搏虎义勇冠三军,两次平苗威风震万里”;大殿上4根圆柱两幅楹联分别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和“理学孔礼之教去恶扬善義勇长存,乡贤诛秦则隐除暴安良忠君爱国”。每根石柱均带石础。
  大殿正中悬挂一块硕大的牌匾,黑底、四个金色大字“理学乡贤”,当是翁氏后裔子孙为他们的开基始祖翁待举而立。大殿后面的神龛里供奉着翁氏一世至三世先祖的神位,包括一世祖妈、翁待举的夫人许氏。据载,翁待举共生有四子,每子又各有两孙。
  查阅诏安历代进士表,得知翁待举后世子孙中,还有两位也中过进士。其中一个是翁士龙,在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官至刺史。另一个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翁勉昌,中了武进士。在这座翁氏家庙里的拜亭上,还悬挂一块硕大的横匾,也是黑底、两个金色大字“选魁”,这牌匾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提督学政、满族人纪錄一次阿为武进士翁勉昌而立。翁勉昌后来还到了浙江一带担任总兵。但诏安的历代进士表中,还有一个叫翁求多的,原来翁求多就是翁勉昌,名求多字勉昌。由此看来,诏安翁氏共出了三位进士。
  翁氏家庙两边还开有两个通巷路的“子孙门”,左边红底黑字“咸乐、佳境”,右边也是红底黑字“神光、高声”。
  盐仓村,方圆六、七公里,人口不足两千,地形地貌山、海、田俱有。村民中有很多种植水果,其中以青枣为主,是有名的“青枣之乡”,全村青枣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如今,村里有很多青枣收购点,村民们把青枣装进包装箱,销往全国各地。
其他文献
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福建省明星村,诏安首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歪嘴寨闽粤边区乌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就坐落于该村。  湖内村位于闽粤边区南方八省市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和全国第二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乌山山脉东南麓,乌山支脉、省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九侯山、初稽山和“为邑之镇山”的檺仔林山及其十八洞(硐)和“湖内之役”抗元古战坑遗址
期刊
舅舅有把二胡,是用一顶“屎桶仔箍”换来的。  舅舅的这把二胡很特殊,琴筒是用后山上的毛竹做的,琴杆是用木头做的,最特别的是琴皮,一般二胡琴皮是用蟒蛇皮做的,舅舅的这把是青蛙皮做的,总之一句话,这是一把土制的二胡,纯属三无产品。  提起这把二胡还真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舅舅小时候,村里有两个剃头匠,一个叫阿泗,一个叫红痣,红痣因左侧嘴唇边上长着一颗硕大的红痣而得名,看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夜里不睡
期刊
西坑村的丛山里,藏着一座楼,沿山势拾级而上,秀丽旖旎的山野风光,在美丽乡村工程的漫步木栈道,慢慢陶冶,悠悠欣赏,止步处便是西川楼矗立在眼前了。  斑驳的楼体镌刻历史的沧桑,几处坍圮默言曾经的兴衰,没有别处的恢宏大气,却格外牵动着求知的欲望。翻开尘封厚旧的族谱,清楚地记载它的年岁,始建于康熙六年,距今已有350年的高龄了。  我暗自思忖:为何此楼名唤“西川”,可是肇基者不同凡响的意向?三国时期,诸葛
期刊
元气满满的一天从一顿美好的早餐开始。先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米粥,再来点爽口的小菜,真是暖心暖胃,瞬间心情舒畅。诏安人的早餐绝不会少了各式小菜,腌制的黑橄榄、咸萝卜、腐乳、豆豉、姜丝……诏安人擅长以一双巧手满足挑剔的味蕾,哪怕是一盘小菜。  在我家的饭桌上菜脯丝和炸花生米一直是常客。母亲的菜脯丝做得极好,常常有人上门预订。她做菜脯丝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完菜脯丝,母亲肯定要再炸一把花生米,这两者也是绝配
期刊
小时候在老家西街游,旧城墙下,邻居阿奈姨种了很多果树,现在那片果园已经盖了很多房子,果树也都没有了。当时记得有一株大柑,传说现在的琯溪蜜柚就是由那棵大柑嫁接而成,只记得叶片很大,别的倒没有什么印象,名字叫大柑,倒叫人一下记住了。  刚刚吃了老家朋友寄来的蜜柚,让我突然间想起这事,想起那株大柑。以前每到中秋佳节,也正是大柑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会悄悄的用大石头去偷砸大柑,随着一块块石头的砸出 ,大柑纷纷
期刊
去年冬至,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文字,家在漳州、人在外地电视台工作的年轻漂亮的妈妈婷,工作加班到凌晨还坚持熬夜做汤圆,她为了把儿时吃到的味道做出来,经过两年的学习,终于熬出了浓甜的汤头,却没能和亲人孩子一起同享,一份盼望团圆的情愫在内心滋长。  她说:“我喜欢一切关于团圆的节日,并且一定要在内心把它过好,而不是因为我多喜欢吃汤圆。这个味道是一种情感,也许没人读得懂。我只是想,把这个味道做好了,以后我的
期刊
金秋时节,正是平和琯溪蜜柚逐渐成熟,大量采摘的丰收季节。知道我钟爱蜜柚,每年九月份,母亲就会精挑细选一些好的蜜柚,或者等我开车回去拿,或者托人从平和老家给我们带过来。这些沉甸甸的果实大大小小,经常被母亲分好品种,装在一个个编织袋里,寄到家里来。记得多年以前,家里住的套房没电梯,每次我和儿子要分好几趟,气喘吁吁地抱着装满蜜柚的麻袋上七楼。年纪尚小的儿子曾不解地说,“外婆又寄这么多,好沉啊,要吃蜜柚我
期刊
有一个人,从一名弃婴到女大学生再到威震敌胆的抗日女英雄,时间跨度不满25年。  她,是李林,曾名李秀若,福建漳州龙海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勇杀日寇,血洒疆场时一尸两命,腹中胎儿仅仅三个月大。  那是1942年4月底,春寒料峭,一万两千多名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妄图对晋绥边区进行第九次大围剿,为掩护边区专署机关和群众转移突围,怀有身孕的李林跨上心爱的战马,带领骑兵连,顽强阻击数百倍于己的日伪军,终因寡不敌众
期刊
阳光斜斜,穿过桃花心木的树叶;疏影斑驳,沐浴在初心亭休闲的老人们身上;放学归来的女孩,骑着自行车缓缓地经过古老的青砖瓦木房埕前……虽是深秋,闽南海岛却依然温婉如春,乡村显得一派静谧与祥和。  走出苦坑一侨领  走在南埔村的联棠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椭圆形清塘,塘里种植着莲花,村里人称为“莲塘”。秋风拂过水面,塘水涟漪泛起,犹如一张张翕动的嘴巴,仿佛在讲述着“六叔公”——一位爱国侨领谢联棠那令人感
期刊
初春的晌午,阳光明媚,迎着和熙的春风,我们一家子,背着相机,踩着单车,向着慕名已久的莆美岩,一路歌悠悠,笑朗朗,我们这是去踏青、去赏花、去圆一个探春的梦  小别了闹市,走进旷野,心情异样愉悦。春光无限的大自然,张开了一双好客、热情的臂膀,正迎候着我们这些平日里忙碌、辛劳的人们。她要带我们去领略春的气息,去吸取春的菁华。让女儿暂搁下沉重的书包,让先生且抛下工作的烦恼,自己也放下繁琐的一切,快快乐乐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