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听到一位语文教师说:“这次考试,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我没有让学生背过,所以没考好。”这话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但这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做法。可见,这些老师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通过让学生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试题的方法来应付考试。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综合实践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2.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或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而前面提到的那些教师的做法恰恰属于后者,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靠这种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素养肯定不会怎么样,也不可能考出好成绩。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综合实践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2.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或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而前面提到的那些教师的做法恰恰属于后者,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靠这种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素养肯定不会怎么样,也不可能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