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目前定居在外国的华侨华人有3500多万人。绝大多数已经加入居留国国籍。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全球“华文热”的升温,华侨华人兴办的华文教育事业逐步从衰微走向复苏和发展;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陆续召开过华文教育研讨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华文教育的问题;讨论有关问题的文章也成倍增加。
笔者对华文教育问题也深感兴趣,下面谈一些看法。
何为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广义的说法。它又可分为中国籍华侨办的华侨教育和居留国国籍华人办的华文教育两种类型。统称华文教育。
华侨教育最早诞生于东南亚地区。这是由于大批中国人较早移居该地。为了让中华文化在居留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他们先办起了私塾.传授四书五经。严格来说,私塾还不算华文教育.只能算是华文教育的雏形。从18世纪起,印尼与马来亚(1963年后称“马来西亚”)等国华侨陆续开办华侨学校,并逐步走向兴盛阶段。19世纪中叶,欧美和大洋洲华侨学校相继诞生,但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比东南亚地区少得多。
二战前,各国的多数中国移民仍保留中国国籍,因而他们所办的教育属于华侨教育,办学宗旨、学制和学历等等仿照中国的教育制度。办学宗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华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居留国国籍;加以东南亚国家收紧了华侨华人政策,逐步将华侨教育纳入本国教育的轨道,从而使华侨教育转变为华文教育。
当前的世界华文教育大致可分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两种类型:
华侨教育。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这主要是一些国家严格限制华侨加入当地国籍,而相当多华侨也不愿改变国籍,因而他们所办的华侨教育的性质不变,例如日本、韩国和蒙古等等,由于华侨人数不多,华侨学校较少。教学媒介语主要是汉语。
华文教育,此类学校为华人所办,它又可分为华文学校和华文补习学校两种形式。华文学校:一些国家的华文学校由原来的华侨学校转变而来,如马来西亚。它是当前除中国以外,保留华文教育体制最完整和系统的国家,从华文小学、独立华文中学直至大专学校一应俱全。华校仍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因而学生的华文程度颇高,有些人高中毕业后可直接到中国的大学深造而不存在语言障碍。华文补习学校: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华文补习学校占多数,几乎没有独立的华文学校。这些学校多数被命名为中文学校,也有取其他校名的。华文补习学校一般利用节假日上课,学员包括平时在主流学校上学的学生,也有一些在职成年人,包括华人和当地人。此外,一些国家的华人开办了家庭华文补习班。
一些国家的华文教育有统一的领导机构,例如马来西亚的华校董事联合总会和教师会总会(简称“董教总”),印尼半官方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美国、英国、南非、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华文学校联合会(协会。教师联合会或教育中心等),柬埔寨的柬华理事总会等等。它们负责协调华文教育有关事宜。与当地政府及中国政府沟通以争取支持等。
实行多元文化方针的国家一般鼓励各族移民开办源流学校,也给华文学校适当津贴或提供校舍。但多数国家将华校视为私立学校而不给津贴,有的不承认华校的学历,因而华校必须自筹办学经费,租用主流学校校舍或其他地方作为校舍;多数华校使用中国大陆、台湾或新加坡等国或地区出版的教科书;多数华校以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教学;少数华校依靠自身力量培养教师,多数国家聘请中国留学生作为兼职华文教师。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派遣华文教师定期到各国任教的力度,协助在当地或中国培训教师,为解决华文教师荒的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华文热”升温缘由
近年来,不仅华人,甚至各国友人也积极学习华文,全球“华文热”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达3000多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办了中文系,有些国家将华文作为报考大学的外语之一;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超过10万人;中国政府在全球开设的汉语水平考试点达2 00多个,考生达40多万;已经在各国开办的孔子学院达数十所;华人兴办的华文教育方兴未艾。
然而,各国华文教育历经发展—衰落—复苏一再发展的历程。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当地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是关键因素。许多国家曾经将华文视为社会主义语言,因而实行限制或取缔华校的方针,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后,放宽政策,使华文教育逐步复苏和发展,如泰国原来只准许在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教授华文,后来放宽至六年级,每周可上5个学时华文课;印尼从1999年起允许办华文学校.允许国民学校从2007年起设立华文课程;越南允许华文中小学每周教授4节至5节的华文课,华文普及中心每周可授课15节;菲律宾华校每天可上100分钟华文课;泰国将华文列为第一外语,准备于2008年前在2000多所国民学校开设华文课程;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使华文教育得以持续发展。
华文教育的兴起离不开华人的长期斗争和争取。最典型的是马来西亚。该国华人占总人口约26%,约有500多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该国政府实行扶植马来民族的政策,企图遏制华文教育,但董教总以及其他华人社团团结一致,坚持华文学校必须独立兴办的立场并取得胜利。印尼一些大城市的华人在华文被禁止的30多年期间,开办了华文补习班。缅甸华人利用佛教寺庙开办华文补习班。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各国关系良好也是重要因素。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同各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华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认识到掌握华文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少国家的公民看到学好华文有利于谋职,找到高薪职位,是谋生的有力武器,从而提高了学习华文的积极性,华文教育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近年,中国新移民急速增长,其中以移居发达国家的最多,一批留学生学成后在当地定居。这些新移民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感情,成为兴办华文教育的新兴力量。
“华文热”的冷思考
汉语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正逐步扩大,这是很令人欣慰的现象。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优越性的标志,足以使中国人引为自豪;有人说,华文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积极鼓励和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笔者最近在印尼对曾接受华文教育的华人进行问卷调查,不少人坚持认为,应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以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当今印尼华文学校的办学宗旨。
毋庸讳言,我们必须热情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发展客 观上必然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但同时我们也要以谨慎的态度定位华文教育,绝不能盲目乐观。
目前华人或其他民族学习华文的动机与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的确是出于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有的是为了便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更多人是出于功利目的,也就是说,个人学好华文将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一些国家政府支持华文教育则与发展本国经济有关,而不是其他。新加坡资政李光耀2004年11月说:如果华文越来越有经济价值,而家长和学生愿意修读更多华文,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作相应调整并做出安排;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之所以改变华文政策首先也是因为与中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华文热”升温之际,我们更应保持冷静的态度。香港2006年1月出版的《亚洲周刊》一篇文章指出:当今“中文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完全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中文热”本质上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中文热”诚然值得欣慰.但若和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相比,毕竟连个零头都还算不上。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长足发展之际,全球掀起了一股“日文热”,其根源即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出于热爱日本文化,当后来日本经济衰退时,“日文热”即迅速降温;同样,现今3亿中国人热情学习英语也是由于众多背景,而绝非出于热爱英格兰文化这惟一因素,事实上,如果向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问起英格兰文化的内容,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当然,当今“华文热”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诚然值得欣慰。
进入新世纪后,促进华文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为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前进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办学经费紧缺、教师不足以及缺少合适的教材等;还要看到不少华人学生还处在被动学习华文教育阶段,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国家仍对华文教育保持高度警惕加以限制,等等。
但是,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华文教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热情不减,争取居留国和中国政府的支持,华文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
笔者对华文教育问题也深感兴趣,下面谈一些看法。
何为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广义的说法。它又可分为中国籍华侨办的华侨教育和居留国国籍华人办的华文教育两种类型。统称华文教育。
华侨教育最早诞生于东南亚地区。这是由于大批中国人较早移居该地。为了让中华文化在居留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他们先办起了私塾.传授四书五经。严格来说,私塾还不算华文教育.只能算是华文教育的雏形。从18世纪起,印尼与马来亚(1963年后称“马来西亚”)等国华侨陆续开办华侨学校,并逐步走向兴盛阶段。19世纪中叶,欧美和大洋洲华侨学校相继诞生,但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比东南亚地区少得多。
二战前,各国的多数中国移民仍保留中国国籍,因而他们所办的教育属于华侨教育,办学宗旨、学制和学历等等仿照中国的教育制度。办学宗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华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居留国国籍;加以东南亚国家收紧了华侨华人政策,逐步将华侨教育纳入本国教育的轨道,从而使华侨教育转变为华文教育。
当前的世界华文教育大致可分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两种类型:
华侨教育。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这主要是一些国家严格限制华侨加入当地国籍,而相当多华侨也不愿改变国籍,因而他们所办的华侨教育的性质不变,例如日本、韩国和蒙古等等,由于华侨人数不多,华侨学校较少。教学媒介语主要是汉语。
华文教育,此类学校为华人所办,它又可分为华文学校和华文补习学校两种形式。华文学校:一些国家的华文学校由原来的华侨学校转变而来,如马来西亚。它是当前除中国以外,保留华文教育体制最完整和系统的国家,从华文小学、独立华文中学直至大专学校一应俱全。华校仍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因而学生的华文程度颇高,有些人高中毕业后可直接到中国的大学深造而不存在语言障碍。华文补习学校: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华文补习学校占多数,几乎没有独立的华文学校。这些学校多数被命名为中文学校,也有取其他校名的。华文补习学校一般利用节假日上课,学员包括平时在主流学校上学的学生,也有一些在职成年人,包括华人和当地人。此外,一些国家的华人开办了家庭华文补习班。
一些国家的华文教育有统一的领导机构,例如马来西亚的华校董事联合总会和教师会总会(简称“董教总”),印尼半官方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美国、英国、南非、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华文学校联合会(协会。教师联合会或教育中心等),柬埔寨的柬华理事总会等等。它们负责协调华文教育有关事宜。与当地政府及中国政府沟通以争取支持等。
实行多元文化方针的国家一般鼓励各族移民开办源流学校,也给华文学校适当津贴或提供校舍。但多数国家将华校视为私立学校而不给津贴,有的不承认华校的学历,因而华校必须自筹办学经费,租用主流学校校舍或其他地方作为校舍;多数华校使用中国大陆、台湾或新加坡等国或地区出版的教科书;多数华校以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教学;少数华校依靠自身力量培养教师,多数国家聘请中国留学生作为兼职华文教师。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派遣华文教师定期到各国任教的力度,协助在当地或中国培训教师,为解决华文教师荒的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华文热”升温缘由
近年来,不仅华人,甚至各国友人也积极学习华文,全球“华文热”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达3000多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办了中文系,有些国家将华文作为报考大学的外语之一;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超过10万人;中国政府在全球开设的汉语水平考试点达2 00多个,考生达40多万;已经在各国开办的孔子学院达数十所;华人兴办的华文教育方兴未艾。
然而,各国华文教育历经发展—衰落—复苏一再发展的历程。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当地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是关键因素。许多国家曾经将华文视为社会主义语言,因而实行限制或取缔华校的方针,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后,放宽政策,使华文教育逐步复苏和发展,如泰国原来只准许在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教授华文,后来放宽至六年级,每周可上5个学时华文课;印尼从1999年起允许办华文学校.允许国民学校从2007年起设立华文课程;越南允许华文中小学每周教授4节至5节的华文课,华文普及中心每周可授课15节;菲律宾华校每天可上100分钟华文课;泰国将华文列为第一外语,准备于2008年前在2000多所国民学校开设华文课程;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使华文教育得以持续发展。
华文教育的兴起离不开华人的长期斗争和争取。最典型的是马来西亚。该国华人占总人口约26%,约有500多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该国政府实行扶植马来民族的政策,企图遏制华文教育,但董教总以及其他华人社团团结一致,坚持华文学校必须独立兴办的立场并取得胜利。印尼一些大城市的华人在华文被禁止的30多年期间,开办了华文补习班。缅甸华人利用佛教寺庙开办华文补习班。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各国关系良好也是重要因素。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同各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华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认识到掌握华文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少国家的公民看到学好华文有利于谋职,找到高薪职位,是谋生的有力武器,从而提高了学习华文的积极性,华文教育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近年,中国新移民急速增长,其中以移居发达国家的最多,一批留学生学成后在当地定居。这些新移民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感情,成为兴办华文教育的新兴力量。
“华文热”的冷思考
汉语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正逐步扩大,这是很令人欣慰的现象。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优越性的标志,足以使中国人引为自豪;有人说,华文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积极鼓励和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笔者最近在印尼对曾接受华文教育的华人进行问卷调查,不少人坚持认为,应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以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当今印尼华文学校的办学宗旨。
毋庸讳言,我们必须热情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发展客 观上必然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但同时我们也要以谨慎的态度定位华文教育,绝不能盲目乐观。
目前华人或其他民族学习华文的动机与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的确是出于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有的是为了便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更多人是出于功利目的,也就是说,个人学好华文将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一些国家政府支持华文教育则与发展本国经济有关,而不是其他。新加坡资政李光耀2004年11月说:如果华文越来越有经济价值,而家长和学生愿意修读更多华文,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作相应调整并做出安排;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之所以改变华文政策首先也是因为与中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华文热”升温之际,我们更应保持冷静的态度。香港2006年1月出版的《亚洲周刊》一篇文章指出:当今“中文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完全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中文热”本质上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中文热”诚然值得欣慰.但若和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相比,毕竟连个零头都还算不上。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长足发展之际,全球掀起了一股“日文热”,其根源即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出于热爱日本文化,当后来日本经济衰退时,“日文热”即迅速降温;同样,现今3亿中国人热情学习英语也是由于众多背景,而绝非出于热爱英格兰文化这惟一因素,事实上,如果向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问起英格兰文化的内容,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当然,当今“华文热”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诚然值得欣慰。
进入新世纪后,促进华文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为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前进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办学经费紧缺、教师不足以及缺少合适的教材等;还要看到不少华人学生还处在被动学习华文教育阶段,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国家仍对华文教育保持高度警惕加以限制,等等。
但是,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华文教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热情不减,争取居留国和中国政府的支持,华文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