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给予我们具体操作的良方。本文针对音乐鉴赏教学中出现的“矫枉过正”的现象进行了反思:教学设计围绕“聆听音乐”来进行;激发兴趣,开启学生的“音乐”心扉;师生关系,实现“真正”的平等与互动;多媒体并非万能钥匙。
【关键词】聆听 感受 平等与互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71—0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通过回顾前段时间的教改之路,我发现在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可喜可贺的新气象,同时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矫枉过正”的现象。
1、现象
在学习《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上,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在热烈的抢答(问题达到十几个),再加上导入、探究、律动,共用了三十多分钟,而听音乐的时间仅有:十分钟1反思:教学设计应围绕“聆听音乐”来进行。许多教师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并做出积极的努力,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组织活动上,却忽略了“音乐就是让人听的”(舒泽池)这一学科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为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就首先强调:音乐教学应突出学科的特点,即“遵循音乐是听觉艺术”的规律。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从音乐出发,从聆听人手,不脱离“音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节好的音乐课应是“充满音乐”的音乐课。
2、现象
在执教《独特的民族风》这堂课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用了较长的时间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整节课上气氛热烈,同学们也都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有关知识。反思:激发兴趣,应开启学生的“音乐”心扉。那节课后,与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都觉得这节课虽然课堂气氛好,可同学们感兴趣的却不是音乐。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公开观摩课上也屡次出现。以上现象偏颇之处在于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种偏颇不可忽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即只有对音乐感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和情感共鸣,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所以,音乐教师首先做的就是开启学生“聆听音乐的心扉”,通过恰如其分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既能通过努力掌握音乐知识,体验增长知识的快乐,又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
3、现象
在一堂观摩课上,教师播放《金蛇狂舞》,提出的问题是:感知整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痛苦、悲愤”缓慢的,还是热烈欢快的?同学们连想都没想拉着长音回答:“热烈欢快的。”这首乐曲的情绪特点非常明了:热烈欢快的。而教师为什么把答案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呢?反思:师生关系,应实现“真正”的平等与互动。上述现象,一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预设”的问题无意义,何谈生成”?二是看似师生良性互动,而实际上仍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成了主导,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教师虽然再不会高高在上,可在潜移默化中,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但学生不喜欢,恐怕自己都有些底气不足。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桥梁”,这种定位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首先,在课下就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心声,与他们倾心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时时处处把他们当朋友,理解尊重他们的一切,有了这个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有大胆质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4、现象
在上《音乐与人生》这堂课时,一位女教师与同学们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在看在听。接下来欣赏《草原放牧》的同时,又用多媒体给我们展示了二十多张图片,弄得大家眼花缭乱。反思:多媒体并非万能钥匙。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其中,多媒体以其形声化、丰富的表现力、信息大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资源与手段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多媒体并非万能钥匙。它不能取代教师,因为它不会“思考”,不会“声情并茂”。所以,当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时,它就会使得这节课“华而不实”,最终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课”!所以,要想正确运用多媒体,首先,要明确它的辅助功能,它的运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其次,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即:明确目的、讲究实效的原则,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等原则。我们教师只有适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教学反思在不断进行,反思中,我们越发感受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作为音乐教育事业的服务者,一名音乐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抛开功利心,与学生一起:聆听音乐,感受心灵!
【关键词】聆听 感受 平等与互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71—0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通过回顾前段时间的教改之路,我发现在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可喜可贺的新气象,同时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矫枉过正”的现象。
1、现象
在学习《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上,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在热烈的抢答(问题达到十几个),再加上导入、探究、律动,共用了三十多分钟,而听音乐的时间仅有:十分钟1反思:教学设计应围绕“聆听音乐”来进行。许多教师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并做出积极的努力,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组织活动上,却忽略了“音乐就是让人听的”(舒泽池)这一学科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为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就首先强调:音乐教学应突出学科的特点,即“遵循音乐是听觉艺术”的规律。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从音乐出发,从聆听人手,不脱离“音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节好的音乐课应是“充满音乐”的音乐课。
2、现象
在执教《独特的民族风》这堂课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用了较长的时间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整节课上气氛热烈,同学们也都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有关知识。反思:激发兴趣,应开启学生的“音乐”心扉。那节课后,与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都觉得这节课虽然课堂气氛好,可同学们感兴趣的却不是音乐。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公开观摩课上也屡次出现。以上现象偏颇之处在于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种偏颇不可忽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即只有对音乐感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和情感共鸣,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所以,音乐教师首先做的就是开启学生“聆听音乐的心扉”,通过恰如其分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既能通过努力掌握音乐知识,体验增长知识的快乐,又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
3、现象
在一堂观摩课上,教师播放《金蛇狂舞》,提出的问题是:感知整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痛苦、悲愤”缓慢的,还是热烈欢快的?同学们连想都没想拉着长音回答:“热烈欢快的。”这首乐曲的情绪特点非常明了:热烈欢快的。而教师为什么把答案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呢?反思:师生关系,应实现“真正”的平等与互动。上述现象,一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预设”的问题无意义,何谈生成”?二是看似师生良性互动,而实际上仍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成了主导,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教师虽然再不会高高在上,可在潜移默化中,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但学生不喜欢,恐怕自己都有些底气不足。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桥梁”,这种定位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首先,在课下就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心声,与他们倾心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时时处处把他们当朋友,理解尊重他们的一切,有了这个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有大胆质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4、现象
在上《音乐与人生》这堂课时,一位女教师与同学们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在看在听。接下来欣赏《草原放牧》的同时,又用多媒体给我们展示了二十多张图片,弄得大家眼花缭乱。反思:多媒体并非万能钥匙。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其中,多媒体以其形声化、丰富的表现力、信息大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资源与手段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多媒体并非万能钥匙。它不能取代教师,因为它不会“思考”,不会“声情并茂”。所以,当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时,它就会使得这节课“华而不实”,最终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课”!所以,要想正确运用多媒体,首先,要明确它的辅助功能,它的运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其次,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即:明确目的、讲究实效的原则,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等原则。我们教师只有适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教学反思在不断进行,反思中,我们越发感受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作为音乐教育事业的服务者,一名音乐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抛开功利心,与学生一起:聆听音乐,感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