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隐喻代表了教师对自我职业与专业的认知,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教育性。本文从认知、情感、道德三个方面诠释新形势下物理教师隐喻和传统物理教师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隐喻 物理美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研究者对“园丁”“蜡烛”“春蚕”等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认为这些隐喻所倡导的教师形象和精神已很难呼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具有专业性质的教师隐喻。但是忽略了教师在文化传播、价值观、道德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华东师大黄书光教授认为,现代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即1. 从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者(道德的象征)转变为主流价值观的推介者;2.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3. 从学生的监护人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此外,教师还应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隐喻的“认知”分析
从认知的维度看,教师对自我形象的隐喻体现了他们的自我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角色、角色规范及行为的觉察、认识和理解。
“教师是园丁”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他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表明教师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任人摆布的铁块,可以任工程师按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
二、教师隐喻的“情感”诠释
情感維度是对教师“隐喻”解读的另一途径,因为没有“不带感情、道德和审美内容的经验”。教师的隐喻的形成和提炼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带有情感的经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隐喻。
“园丁”“蜡烛”“春蚕”等传统隐喻都包含着强烈的多层次的“爱”,表现出教师们对教师行业深深的热爱,对教师岗位的情感认同,对学生的深切依恋。蜡烛包含着一种舍己的爱,园丁包含着一种无微不至、包容一切的长辈的爱,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
三、教师隐喻的“道德” 解读
教师对隐喻的归纳表现出他们对教学中“对”与“善”的理解,即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教学时正确的。教师是道德代言人,对“隐喻”的选择代表了个人的价值判断,教师的喻像是在教师个人“好教育”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对其职业的理解要考虑到他的道德责任。
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的理想人格。教师的蜡烛隐喻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教师不但有照亮他人之奉献精神,而且有“一息尚存,志不少懈”的精神。
那么从三维方面考虑,再继承传统的隐喻思想,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应该是“美学与哲学老师”“学生思想的挖掘机”“做白日梦的偶像”。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添加一点猜想,就能赢得那么多收获——马克·吐温。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韦伊。其实神秘的美学观念一直支撑着科学家的理论,比如匀速圆周运动被认为是最美的,并长期影响了开普勒时代的科学进展。牛顿追求的和谐统一美学,爱因斯坦晚年追求的宇宙统一美学,无不支撑着自己的研究。
作为物理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同层次的美学鉴赏能力。每一位物理学家的美学观念具有很强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叙述每一位教材上的物理学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故事。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物理学的探究兴趣,也许其中一些尚未被注意的细节使读者对这位物理学家美学观的产生和内容有新的和有价值的发现。
阿莱尼柯夫认为:天才的共同点是,坚强的个性,还有他人对他们的爱和信心。教师的另一项责任是时刻提醒自己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天才”。爱因斯坦3岁不会说话,毕加索上课时父亲坐在身边才能勉强毕业,爱迪生物理成绩勉强及格,罗门索19岁上小学,那些朝他们苦笑的老师中,有谁会预测到这些人改变了世界。因此,教师需要明智地换种说法,不要再说什么“天才出少年”之类的话,而提倡“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如今国内大学的一大潮流:工科的瞧不起理科的。未来的世界属于科技,中国需要世界科学顶尖的人才。此时物理教师有必要反思:怎样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痴迷,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对财富的追求;怎样从小培养一名物理学家必需的思想和素质,而不是培养考分机器。
【参考文献】
[1]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观的思考[J]. 2005.
[2]迈克尔·康纳利,D琼·克兰迪宁著. 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
[3]陈静静. 教师实践性知识论.
[4]杨建邺. 物理学之美.
【关键词】教师隐喻 物理美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研究者对“园丁”“蜡烛”“春蚕”等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认为这些隐喻所倡导的教师形象和精神已很难呼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具有专业性质的教师隐喻。但是忽略了教师在文化传播、价值观、道德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华东师大黄书光教授认为,现代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即1. 从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者(道德的象征)转变为主流价值观的推介者;2.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3. 从学生的监护人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此外,教师还应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隐喻的“认知”分析
从认知的维度看,教师对自我形象的隐喻体现了他们的自我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角色、角色规范及行为的觉察、认识和理解。
“教师是园丁”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他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表明教师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任人摆布的铁块,可以任工程师按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
二、教师隐喻的“情感”诠释
情感維度是对教师“隐喻”解读的另一途径,因为没有“不带感情、道德和审美内容的经验”。教师的隐喻的形成和提炼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带有情感的经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隐喻。
“园丁”“蜡烛”“春蚕”等传统隐喻都包含着强烈的多层次的“爱”,表现出教师们对教师行业深深的热爱,对教师岗位的情感认同,对学生的深切依恋。蜡烛包含着一种舍己的爱,园丁包含着一种无微不至、包容一切的长辈的爱,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
三、教师隐喻的“道德” 解读
教师对隐喻的归纳表现出他们对教学中“对”与“善”的理解,即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教学时正确的。教师是道德代言人,对“隐喻”的选择代表了个人的价值判断,教师的喻像是在教师个人“好教育”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对其职业的理解要考虑到他的道德责任。
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的理想人格。教师的蜡烛隐喻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教师不但有照亮他人之奉献精神,而且有“一息尚存,志不少懈”的精神。
那么从三维方面考虑,再继承传统的隐喻思想,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应该是“美学与哲学老师”“学生思想的挖掘机”“做白日梦的偶像”。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添加一点猜想,就能赢得那么多收获——马克·吐温。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韦伊。其实神秘的美学观念一直支撑着科学家的理论,比如匀速圆周运动被认为是最美的,并长期影响了开普勒时代的科学进展。牛顿追求的和谐统一美学,爱因斯坦晚年追求的宇宙统一美学,无不支撑着自己的研究。
作为物理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同层次的美学鉴赏能力。每一位物理学家的美学观念具有很强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叙述每一位教材上的物理学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故事。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物理学的探究兴趣,也许其中一些尚未被注意的细节使读者对这位物理学家美学观的产生和内容有新的和有价值的发现。
阿莱尼柯夫认为:天才的共同点是,坚强的个性,还有他人对他们的爱和信心。教师的另一项责任是时刻提醒自己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天才”。爱因斯坦3岁不会说话,毕加索上课时父亲坐在身边才能勉强毕业,爱迪生物理成绩勉强及格,罗门索19岁上小学,那些朝他们苦笑的老师中,有谁会预测到这些人改变了世界。因此,教师需要明智地换种说法,不要再说什么“天才出少年”之类的话,而提倡“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如今国内大学的一大潮流:工科的瞧不起理科的。未来的世界属于科技,中国需要世界科学顶尖的人才。此时物理教师有必要反思:怎样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痴迷,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对财富的追求;怎样从小培养一名物理学家必需的思想和素质,而不是培养考分机器。
【参考文献】
[1]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观的思考[J]. 2005.
[2]迈克尔·康纳利,D琼·克兰迪宁著. 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
[3]陈静静. 教师实践性知识论.
[4]杨建邺. 物理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