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动者,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善于将孩子融入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天地、乐园,营造孩子真正喜欢的语文课堂,这样语文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喜欢 融入 兴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好语文课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生都必须研究的课题。纵观以往的种种观点,有人阐述"让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有人论证"让游戏融入语文课堂",也有人建议"让童真童趣融入语文课堂"......不管是让什么融入语文课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运用语文。因此我认为还不如直接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只有孩子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了,语文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我就如何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营造孩子真正喜欢的语文课堂阐述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之前,先让孩子喜欢语文教师吧
俗话说:爱屋及乌。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你,那么他会关注你教的学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你的认可,从而让你也喜欢他。暑假里,我看了杨红樱的一本书《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书中讲述了白果林小学六三班的H4是全校闻名的四个捣蛋学生,该班原来的班主任退休后竟无人敢接任这个班。这时美女老师米兰来了,她凭借自身的教育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H4和六三班的全体学生,成功地转化了这四个问题学生。若不是米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又怎么能成功的转化这四个捣蛋鬼呢?同样,如果孩子们不喜欢你,那么他们必然不喜欢你教授的学科;反之,如果他们喜欢你,就会对你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请你先试着让孩子们喜欢你吧!"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就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曾在《教育时报》看到:一本美国小人书,一本让旅美华人惊叹、创造奇迹的美国小人书。这本书的书名叫《Pat the bunny》,可以译为《拍拍小兔子》,是一本给一岁至七岁的小孩子看的书。这本小人书统共只有9页。第一页上画着两个小朋友,他们正牵着手走来,就像小哥哥拉着小妹妹。文字说明是:"这是波尔和茱迪,他们会做许多事情,你也能做许多事情。"第二页上画着小女孩茱迪在抚摸一只小白兔。文字说明是:"茱迪会抚摸小兔子,现在,你也来摸摸小兔子吧!"书上的小兔子只是镂空地画出了小兔子的轮廓,而兔子身上是从夹层中填上真正的白茸茸的兔皮。当孩子的手去摸小兔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到那种茸茸的皮毛的质感,有了真实的触觉,孩子会嘎嘎地笑,会要求翻来覆去地摸,好有兴趣呀!第三页上画着小男孩和小女孩用布手帕蒙着脸藏猫猫。文字说明是:"茱迪会和波尔玩藏猫猫,现在,你也和他玩个藏猫猫吧。"有趣的是,书上也画着小男孩举着一块蓝布--一块真正的小蓝布帘,小读者可以把那蓝布帘掀起来,就能看到波尔的脸了,就等于自己也玩上藏猫猫了。孩子会把那帘子一掀一合、一掀一合地哈哈笑。第四页上画着一丛美丽的花,花真的很香,是因为是在半空的花心洒了一种持久性很强的香水。第五页上画的是茱迪在照镜子,当然画里真有一个小圆镜。 第六页上画着爸爸抱着小女孩,小女孩好奇地摸着父亲脸上的胡子茬儿。文字说明是:"茱迪在摸爸爸脸上的胡子,现在,你也摸摸爸爸脸上的胡子吧。"有趣的是,画面上爸爸的胡子部分竟然是砂纸做成的,小家伙用手摸上去,真有摸胡子时那种麻麻喇喇的感觉。孩子会摸一摸就赶紧把手缩回来,然后又试探着再去摸一摸,特好玩儿。
三、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需要灵动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让你不可预料的是孩子们,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孩子们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也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发生改变,这时候就需要教学机智。灵动的教学机智,往往会化腐朽为神奇,引领孩子们进入更广阔的语文新天地。记得有一次,我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语文复习课:给词语排排队。这时,意外事件发生了:一只绿色的纺织娘落到了窗台上,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胆大的丁勇勇喊了起来:"老师,那边窗户上有一只螳螂!"赵文也站起来:"不对,是蟋蟀。""是青虫。""是......"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到底是什么呢?"我忽然也来了兴致,既然不能让学生回到课堂,不如就乘机让他们来观察一下昆虫吧。"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边看边议论着。这时一个女生怯怯地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一只纺织娘。""对,是纺织娘。""是的,螳螂有两个大前腿,像一把大锯子。""蟋蟀是黑黑的,而它是绿绿的。"很多事后英雄们也各自抢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是一只淡绿色的纺织娘,它微微颤动着薄薄的翅膀。细细的爪子紧紧抓着玻璃,好几次都差点掉下去。看样子它是受伤了。我淡淡地对孩子们说:"是的,这是一只纺织娘。我们怎么来观察它呢?"一个学生说:"我准备先看它的头,再看它的身体,最后看它的腿。""可以,这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的。"又一个学生说:"那我就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你真聪明!"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对纺织娘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接着我对孩子们说:"平时我们要养成多观察的习惯,观察事物时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或者一定的规律进行。"接着我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孩子们显得很兴奋。我又说:"它是生活在哪里的小精灵呢?怎么会来到这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有的说它被一只鸟妈妈叼着去喂小宝宝,路过这里纺织娘挣脱鸟妈妈飞落到这里;有的说秋天到了,它要飞到南方去过冬,飞到这里飞不动了,停下来休息一下;还有的说它被一阵大风刮到这里,受了伤,飞不了了......孩子们的想象一个比一个精彩。最后我还让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经过5、6分钟的写话练习,孩子们的心都静了下来,于是我就让他们总结一下刚才学到了什么。许多孩子都说到了一点:学会了按一定的顺序或者一定的规律观察事物。这时,我重新拿出之前的练习题给词语排排队,告诉他们:做这种题目,也要像刚才观察昆虫一样仔细。只要仔细读每一个词,按一定规律排好队,再读,肯定会做对的。
下课后很多孩子还很感兴趣的跑到窗口去观察。几天后,孩子们的周记交上来了,我看到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可怜的纺织娘、一节快乐的语文课、纺织娘旅行记--没想到这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这么深。我不免想到一节好的课真的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真的很感谢这只误入课堂的绿色精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好老师要善于发现、抓住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运用灵动的教学机智,扭转乾坤。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红 教育,融入孩子的生命才有意义 教育时报
(2)杨红樱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北京 作家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喜欢 融入 兴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好语文课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生都必须研究的课题。纵观以往的种种观点,有人阐述"让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有人论证"让游戏融入语文课堂",也有人建议"让童真童趣融入语文课堂"......不管是让什么融入语文课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运用语文。因此我认为还不如直接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只有孩子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了,语文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我就如何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营造孩子真正喜欢的语文课堂阐述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之前,先让孩子喜欢语文教师吧
俗话说:爱屋及乌。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你,那么他会关注你教的学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你的认可,从而让你也喜欢他。暑假里,我看了杨红樱的一本书《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书中讲述了白果林小学六三班的H4是全校闻名的四个捣蛋学生,该班原来的班主任退休后竟无人敢接任这个班。这时美女老师米兰来了,她凭借自身的教育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H4和六三班的全体学生,成功地转化了这四个问题学生。若不是米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又怎么能成功的转化这四个捣蛋鬼呢?同样,如果孩子们不喜欢你,那么他们必然不喜欢你教授的学科;反之,如果他们喜欢你,就会对你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请你先试着让孩子们喜欢你吧!"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就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曾在《教育时报》看到:一本美国小人书,一本让旅美华人惊叹、创造奇迹的美国小人书。这本书的书名叫《Pat the bunny》,可以译为《拍拍小兔子》,是一本给一岁至七岁的小孩子看的书。这本小人书统共只有9页。第一页上画着两个小朋友,他们正牵着手走来,就像小哥哥拉着小妹妹。文字说明是:"这是波尔和茱迪,他们会做许多事情,你也能做许多事情。"第二页上画着小女孩茱迪在抚摸一只小白兔。文字说明是:"茱迪会抚摸小兔子,现在,你也来摸摸小兔子吧!"书上的小兔子只是镂空地画出了小兔子的轮廓,而兔子身上是从夹层中填上真正的白茸茸的兔皮。当孩子的手去摸小兔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到那种茸茸的皮毛的质感,有了真实的触觉,孩子会嘎嘎地笑,会要求翻来覆去地摸,好有兴趣呀!第三页上画着小男孩和小女孩用布手帕蒙着脸藏猫猫。文字说明是:"茱迪会和波尔玩藏猫猫,现在,你也和他玩个藏猫猫吧。"有趣的是,书上也画着小男孩举着一块蓝布--一块真正的小蓝布帘,小读者可以把那蓝布帘掀起来,就能看到波尔的脸了,就等于自己也玩上藏猫猫了。孩子会把那帘子一掀一合、一掀一合地哈哈笑。第四页上画着一丛美丽的花,花真的很香,是因为是在半空的花心洒了一种持久性很强的香水。第五页上画的是茱迪在照镜子,当然画里真有一个小圆镜。 第六页上画着爸爸抱着小女孩,小女孩好奇地摸着父亲脸上的胡子茬儿。文字说明是:"茱迪在摸爸爸脸上的胡子,现在,你也摸摸爸爸脸上的胡子吧。"有趣的是,画面上爸爸的胡子部分竟然是砂纸做成的,小家伙用手摸上去,真有摸胡子时那种麻麻喇喇的感觉。孩子会摸一摸就赶紧把手缩回来,然后又试探着再去摸一摸,特好玩儿。
三、让孩子融入语文课堂,需要灵动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让你不可预料的是孩子们,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孩子们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也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发生改变,这时候就需要教学机智。灵动的教学机智,往往会化腐朽为神奇,引领孩子们进入更广阔的语文新天地。记得有一次,我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语文复习课:给词语排排队。这时,意外事件发生了:一只绿色的纺织娘落到了窗台上,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胆大的丁勇勇喊了起来:"老师,那边窗户上有一只螳螂!"赵文也站起来:"不对,是蟋蟀。""是青虫。""是......"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到底是什么呢?"我忽然也来了兴致,既然不能让学生回到课堂,不如就乘机让他们来观察一下昆虫吧。"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边看边议论着。这时一个女生怯怯地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一只纺织娘。""对,是纺织娘。""是的,螳螂有两个大前腿,像一把大锯子。""蟋蟀是黑黑的,而它是绿绿的。"很多事后英雄们也各自抢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是一只淡绿色的纺织娘,它微微颤动着薄薄的翅膀。细细的爪子紧紧抓着玻璃,好几次都差点掉下去。看样子它是受伤了。我淡淡地对孩子们说:"是的,这是一只纺织娘。我们怎么来观察它呢?"一个学生说:"我准备先看它的头,再看它的身体,最后看它的腿。""可以,这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的。"又一个学生说:"那我就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你真聪明!"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对纺织娘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接着我对孩子们说:"平时我们要养成多观察的习惯,观察事物时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或者一定的规律进行。"接着我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孩子们显得很兴奋。我又说:"它是生活在哪里的小精灵呢?怎么会来到这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有的说它被一只鸟妈妈叼着去喂小宝宝,路过这里纺织娘挣脱鸟妈妈飞落到这里;有的说秋天到了,它要飞到南方去过冬,飞到这里飞不动了,停下来休息一下;还有的说它被一阵大风刮到这里,受了伤,飞不了了......孩子们的想象一个比一个精彩。最后我还让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经过5、6分钟的写话练习,孩子们的心都静了下来,于是我就让他们总结一下刚才学到了什么。许多孩子都说到了一点:学会了按一定的顺序或者一定的规律观察事物。这时,我重新拿出之前的练习题给词语排排队,告诉他们:做这种题目,也要像刚才观察昆虫一样仔细。只要仔细读每一个词,按一定规律排好队,再读,肯定会做对的。
下课后很多孩子还很感兴趣的跑到窗口去观察。几天后,孩子们的周记交上来了,我看到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可怜的纺织娘、一节快乐的语文课、纺织娘旅行记--没想到这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这么深。我不免想到一节好的课真的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真的很感谢这只误入课堂的绿色精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好老师要善于发现、抓住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运用灵动的教学机智,扭转乾坤。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红 教育,融入孩子的生命才有意义 教育时报
(2)杨红樱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北京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