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与健康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s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大大改善,身体健康得到了充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问题日趋突出,并已逐步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關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
  
  
  1. 前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精神上、躯体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非仅指没有疾病和病症。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置身于激烈竞争的21世纪中,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
  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复杂多样的,较之其它学科要丰富得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势。体育锻炼能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勇敢和自信等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目前体育锻炼被公认为一种心理的治疗方法。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的治疗方法。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得到减缓或消除。人的身心发展是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心理活动能力与个性。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它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对象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心理活动能力与个性。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它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对象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可见,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性决定了只有在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方可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2. 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我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必学的内容,学生不能达标的情况如下:有12%的女生还不能跨越式跳高,8%的男生、15%的女生不敢分腿腾越,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不能耐久跑。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心理障碍:或存在着运动恐惧心理,或有不良个性心理,或缺乏意志品质等。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
  3.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表明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这门课程以身体锻炼和健康行为实践为主要特征,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众多研究表明,身体锻炼本身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心理效益,具体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必须有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主要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个性,调动和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独特的优势,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的敏捷、灵活,
  3.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3]。
  3.4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3],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2]。
  3.6学校体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4]。体育锻炼能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勇敢和自信等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目前体育锻炼被公认为一种心理的治疗方法。椐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種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3.7学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4.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4. 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4.1激励方式
  激励的实质就是心理满足。使用激励途径就是利用学生对自身满足感的需求来强化学习动机,诱发学习行为。代写硕士论文教师要多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结果。所以激励与效率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激励分物质和言语两种:物质的方法较多,如奖学金、助学金等;言语激励即表扬,教师最常用的还是言语激励方式,在课堂上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尤其是差生,取得的学习成效哪怕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表扬要在一定的群众场合中进行,这样不仅激励个体,也极大地激励群体,使得其他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表扬并为之努力。在进行言语激励时,应注意三个尺度:一是学生获得表扬的条件必须是付出一定努力后方能达到的,并且教师设置的条件必须是学生付出一定努力之后能够达到的。二是表扬时言语要适度,勿使表扬对象由此产生自满情绪。三是表扬个体时不应贬低群体;表扬群体时也不应贬低个体。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4.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4.3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4.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 结论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体育锻炼和竞赛中,尤其是学生参加个人擅长的运动,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斗智斗勇的拼搏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每个人都获得了自我满足,提高了自信心,得到了自我完善。所以体育是育体和育心的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7(3)
  [2] 王霞.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3(2)
  [3] 夏成前.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 于文谦,苗治文.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学刊,200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6] 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9
  [7] 余展飞,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6
  [8] 谢安.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其他文献
摘要 听力是指学生吸收和理解言语材料所载信息交际能力。它是一种主动型、隐性的技能。学生通过听可大量吸收新的语言材料,加深所学语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展。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听力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力训练       一、营造和谐氛围,扩大听的渠道  课堂是实施英语听力训练的主阵地,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就必须用英语组织教学。例如:在
期刊
摘要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
期刊
摘要 当前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求更新教材,更新“教与学”观念即由过去的先理论学习后运用实践到通过学生活动实践和教师的引导到学生自己得出理论的转变。为此要求我们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能让学生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教与学”方式,这种观念的更新,一方面要求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求更新观念的运用过程,寻求成功的衡量标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实施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教育教学中,面对此轮新课改,对从教多年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怎样尽快提高课堂和效益,这是摆在数以万计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全面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步入新课改行列,我一方面积极参与各方面培训;另一
期刊
摘要 初中课本上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的三分之一左右。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但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一些尝试,效果挺不错。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点滴尝试       一、激发兴趣,以“读”为先  初中学生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怕写作文,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作文教学煞费苦心。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作文,是基层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写作文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不会发现生活中适合写作的素材,内容空洞,不知道围绕中心组织材料。②语言贫乏,成语积累少,且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修辞手法用得少。③缺乏想
期刊
摘要 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如何对自已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个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化学       一、教学理念上的反思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但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核心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用可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着语文课堂改革。  关键词 教学改革阅读课堂实用高效       一、必备的“青青草”  “青青草”指的是班级的微型图书室。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单托一部国文教本是历练不出语文水平的。因而在学校的图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创设班级图书室既有必要又
期刊
摘要 中学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论文 总结复习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面、线、点”的复习法做一简要探讨。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所谓“面”,即全面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
期刊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创新实践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