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五环”模式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5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五环”模式。
  一、转变一个主导角色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没有采用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讲解的方法,而是变“教”为“导”,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算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最后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是引导,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笔者只是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创设一种趣味情境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童年的欢乐,就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内在发展的规律,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下面几道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① 1/2 1/3;②1/3-1/5;③1/5 1/6;④1/6-1/11。”有几个学生很快口算出了答案,他们是这样计算的:每道题中两个分母均为互质数,分子都是1,那么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则是两个分母的和或差。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提供一个适宜空间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笔者改变了传统的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先让学生分组准备许多学过的平面图形纸片和一张大长方形硬纸板,然后让学生动手,设计不同风格的式样,无形中复习了有关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了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勇气和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一种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法”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比较3/4和2/5的大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几种比较方法:①画线段图比较;②先通分,再比较;③化小数比较;④以“一半”为标准进行比较;⑤拿“3/5”或“2/4”做标准进行比较。经过这种发散性的练习,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五、设计一种开放性问题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在教学“用厘米量长度”时,笔者班上有一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困难的学生,因为用的刻度尺断了一小节,就问笔者:“老师,我的尺子没有0刻度,能不能用?”笔者立刻利用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自己得出没有“0”刻度的尺子也可以用,如果从其他刻度算起,只要看中间经过几个1厘米就行了。这个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获得劳动成果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教师都会通过互动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同时学生也是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行为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从自身年龄对知识的看法及时的反映给老师,双方便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获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并求得进步、发展、完善。而在中学这一成长阶段,师生间的互动最为主要的体现方式就是提问,现在我就从心理学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