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乐园:影像对话新旧时光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T 1 无反转接之路从未停歇


  转接这个词汇虽然是在无反时代开始被更多摄影玩家接受,但转接这条路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单反相机时代便有了不同品牌与机身的转接组合,但由于光学结构的限制,不能做到当下无反时代这样随性,但转接之路一直流传。

01技术受限的单反转接时代


  单反相机镜头之间互相的转接是一直就有的,但是碍于光学技术,只是简单更改镜头后的接口,只能是一种简单的组合。

02 M43机身的转接先河


  说起M43画幅的无反相机,肯定奥林巴斯是会被最优先想起的,但是在转接之路开启之前,最早可以进行转接的器材是松下的G1,这也是一款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虽然当时无反、微单、单电这样的详细划分还没有规范,但是从这样的时刻開始,无反相机的镜头转接时代就已经来临了。
  在推出全画幅无反相机之前,M43系统的无反相机确实是另一种数码相机光学结构的全新构成。但是无反相机的结构却满足转接的两大必要条件——短法兰距与实时取景。满足了这两点就可以实现转接镜头进行拍摄。最早转接镜头的相机可以追溯到奥林巴斯EP-1。M43系统的相机有着鲜明的转接特点,底小就像一种鲜明的标签,对应像场小的8mm或16mm电影镜头转接十分自然,但对于M卡口镜头来说,1:2的焦距换算系数就无法将镜头的焦外完全展现出来了。

03 APS-C无反是舒适搭配


  索尼的NEX系列给到了更多用户与玩家转接的可能,画幅也来到了APS-C更大的底与1.5倍相对更舒适的焦距转换倍率。相机的体积也让转接M卡口镜头在整体组合上更加舒适。在APS-C画幅微单相机中,NEX-7是转接镜头数量最多的机器,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了转接大军。

04大可不必的单反镜头转接


  在转接时代的初期,转接环真的如雨后春笋。无法细数的转接环品牌,但可以做到卡口的分类。在质量良莠不齐的转接环中,不乏针对各种单反镜头制作的转接环。但无论对于拍摄效果还是整体外观而言,这样的“缝合怪”的确令人难以入目。如果要使用单反镜头,还是安心地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吧。

05全画幅带来转接全盛时期


  索尼A7系列机型的推出,直接将135数码相机的画幅做到了全尺寸。没有了转换倍率的影响,镜头可更加自如地拧在相机上。此时就索尼而言,官方也了解到转接的重要性,陆续推出了索尼官方原厂转接环。

06全画幅转接解决红移


  全画幅的诞生让广大摄影爱好者学会了一个新词汇:红移。在徕卡M数码相机上,徕卡使用了边缘位移棱镜的方法改善了红移的情况。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每一个像素点都有垂直向前的棱镜,像素点本身是陷在一个浅坑中的。后组镜片特别贴近传感器时,镜片中心距离传感器最近,镜片边缘距离传感器边缘非常远。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画面边缘投射的光线不能垂直入射,导致边缘的像素点不能充分感光。采用软件修正的方法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07各品牌全画幅转接路


  随着各个品牌全画幅无反相机的齐备,在所有相机品牌上实现镜头转接已经不是难事。各个品牌都推出了原厂转接环,虽然这一举措是让老单反用户用于老镜头转接,但这无疑是个信号,证明转接也有着更加广泛的市场。但也以此证明,全画幅微单相机转接的全盛时期就此到来。

08中画幅转接时代


  全画幅转接到达顶峰,器材的更新还在继续。厂商在更大画幅器材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更新研发,增加了很多全新技术,让中画幅拍摄门槛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中画幅相机价格的均衡,使得除专业商业摄影师之外的器材发烧友也开始使用中画幅相机进行创作。这使得中画幅转接时代进一步的拓展,全画幅镜头转接到中画幅机身上,选对镜头更会有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转接优先推荐M卡口镜头


  其实在众多的转接环类型中,各转接环品牌已经做到尽可能丰富,在各种主流数码镜头与胶片镜头中实现连接。但是如果说转接性价比最高,最为丰富的镜头与转接环选择,推荐M卡口转接环。因为由M卡口转接至各品牌相机转接环最多,由各卡口转接至M卡口也最为丰富,综合两方转接效果,M卡口镜头转接是最为推荐的转接解决方案。
  当然,除此之外的推荐理由是很多经典的镜头其实都是M卡口,除了徕卡本家镜头之外,福伦达、蔡司、甚至是柯尼卡都推出过非常经典、拍摄效果令人满意的经典镜头。体验这些镜头的转接无论是转接到佳能、尼康、索尼甚至中画幅相机上,由M卡口出发绝对是转接效率最高的转接方式。既能体验经典M卡口镜头,又可以实现最佳转接效率,没人会对M口转接说不的。

品类丰富的转接配件

PART 2 数码感受各类镜头韵味


  既然转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一些经典镜头得到在数码相机上的绽放。它们或许是名镜,或许有收藏价值,再或许是实用性极高,又或者是千元之内有不错的拍摄乐趣。无论是哪一种,在当下的数码转接时代都会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经典又大气的镜头 福伦达
[上图]Leica M 1/3000秒 F2.4 ISO 200[下图]Leica M 1/60秒 F2.8 ISO 250
Alpha 7R 1/8000秒 ISO 100

  NOKTON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语系中的nocte一词,有“夜晚”的含义,现在尼康的0.95镜头上也有这样的字样,F1.5的确是大光圈。战争总会带来技术的进步,镀膜技术得到了发展,因此采用了双高斯变形设计的七片五组结构,十个空气面均有镀膜,紧邻光圈的第一片后组玻璃使用了异常折射率玻璃,后镜组的最后一片则是高折射率玻璃。镜头采用了15片光圈叶片,这样焦外的效果也变得非常绚烂。当然,转接的确能让老镜头重获新生,但是来到了数码时代的转接的确是有选择地使用镜头。一支镜头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它的品牌,也许是它的研发,也许是它的韵味。不能避免的自然还是数码上表现出来的反差低、逆光表现等等。但是感受当年的技术与焦外韵味,在当下品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虽然全开光圈依旧会感觉到肉,但是收小后的光学素质是令人极其满意的。无论是分辨率、反差还是边缘成像,都是一支素质不错的镜头。
  宾得公主镜头 FA 77mm F1.8 Limited
富士GFX 50R 1/900秒 ISO 1600

  说起经典镜头,不得不提的就是宾得“三公主”镜头。每一位“公主”都有着各自的特点。FA77mm F1.8 Limited镜头依旧有着宾得对于镜头的考究做工,金属镜身。即使在光圈全开下依旧有着优秀的锐度,并且宾得的色调也是令人非常痴迷。这支镜头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始终保持着圆形光圈叶片,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焦外。在拍摄色彩反差大、光线对比度强的画面时,焦外的表现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很多时候说起宾得镜头,很多人都会想起它的镀膜、色彩的表现。一支经典的镜头一定是有更综合的特点,这位“公主”就是如此,它有着优秀古朴的外观设计与极佳的光学素质。虽然很多人会吐槽宾得镜头的对焦速度,也许跟不上当下时代对于对焦速度的要求,但是这样的镜头如果转接之后,不考虑自动对焦方式,它的画质表现与绝美焦外就成为了它最瞩目的亮点。
富士GFX 50R 1/3000秒 ISO 100

  蔡司经典凹玉 Zeiss Ultron 50mm F1.8
索尼Alpha 900 1/30秒 ISO 200

  这支镜头的推出完全是要在标准镜头焦段上进行大光圈的升级以对抗日本厂商的大光圈标准镜头。于是便在镜头设计上对于双高斯镜头结构进行了调整,镜头上的第一枚镜片不再是凸透镜,而采用的是双凹形构造,这样就可以大幅度提升视场外围的离轴成像效果,将会有效控制像散。总之这一双凹镜的设计改变了入射光线角度,修改了像场,实现了边缘画质的提升。一句话表达就是,这支镜头经典就在于它在那个年代蔡司超前的反传统光学设计,是蔡司的代表性作品。
  既然是大光圈镜头,光圈全开下的效果确实是值得感受的空气感。光圈全开下有着不错的锐度,较低的反差,细节也十分丰富。转接在数码相机上也可以感受到细腻的画质与丰富的色彩,是一支非常不错的标准镜头。
  日本标准镜头巅峰
  东京光学 Auto Topcor 58mm F1.4 凤凰瞳
富士GFX 50R 1/60秒 ISO 500

  在镜头玩家中,东京光学的凤凰瞳是很多人心水的镜头。老凤凰瞳Auto topcor58 mm F1.4是Topcon公司(东京光学)产自60年代初,是当时日本标准镜头的最高峰,在60年代就把58mm焦段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做到了45厘米,即使在今天也算极高的水平。虽然 2007年福伦达复刻了Topcor58mm F1.4,但是资深的镜头玩家却还能看出老镜头的独特韵味。
  镜头整体机械质感和操纵手感都非常完美,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并可收藏,操作手感上来说,对焦顺滑如丝,很少出现阻尼油脂干涸的情况。对焦行程较长,优点是便于精确对焦 。Topcor 58mm的光圈环设定为最大1.4到最小16共8級,但光圈定位有16挡,可以实现半挡调节,便于更精准调节进光量。光学方面,日产的大光圈镜头的F1.4成像稍“肉”,但仍可用。F2及之后光圈均能展现标头之王的优秀素质,分辨率惊人。重点是这支镜头也有着令人着迷的散景焦外,无论是在胶片机上还是在当下的数码相机上都有着极佳的散景表现。但目前最新的福伦达复刻版本,焦外不如老镜头的焦外更精彩。
  期待被复刻的经典 徕卡Hektor 7.3cm F1.9
Leica M 1/4000秒 ISO 100

  Hektor 7.3cm F1.9是一支徕卡经典的镜头,很多镜头命名都是跟设计师相关,但是这支镜头之所以叫做Hektor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镜头设计师的狗的名字。它生产于1931-1946年之间。在这在产的15年间总共生产7225支镜头。产量整体算不上很大,但这是当时徕卡少有的50mm焦段以上的最大光圈镜头, 也是徕卡的著名人像镜头。二战前生产的镜片中只有极少数能保持如此出色的表现,通过将遮光罩上下颠倒并用镜头盖住,可以将其携带得更小,更紧凑。它完全由黄铜制成,玻璃很重,重量虽然很大,但其构造的优点确实具有吸引力。既然也是大光圈镜头,当下转接拍摄时自然要感受焦外,全开光圈散景柔美,收1挡光圈,画面有很强的解析力。
Leica M 1/1000秒 ISO 100

  经典的再次复刻 卡尔蔡司 C Sonnar T*50mm F1.5 ZM
[右图]Leica M9 1/500秒 ISO 160
  卡尔蔡司C Sonnar T* 1.5/50 ZM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其设计理念源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镜头设计概念。因为在早年间还有一支名称一样的镜头,那一支更为经典。镜头名称中增加字母“C”代表了“经典”这一设计概念。80年前的老镜头有着松纳结构特有的焦外。当然这样一支经典镜头也得到了福伦达的复刻。复刻的这一支也还原出部分当年的韵味以及松纳结构的焦外,依旧是一支在当下实用至上的镜头。这个镜头设计有助于实现具有特殊艺术触觉的构图。镜头用一种精美的让人喜欢的风格“绘制”被拍摄物,有绚烂的焦外,因此它十分适合于人像摄影。它着色鲜明而轮廓柔和,相比当代镜头的设计少了一些锐利,但又具有其他镜头所没有的柔和的表现。许多在20世纪30年代使用这个技术所拍摄的名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種效果是很好的平衡并且没有被夸大,因此许多观众都会潜意识里接受这种效果。但是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懂得其中包含的技术并享受其效果。这个镜头设计体现出一些额外的影响力,可以被理解为从C Sonnar T*1.5/50 ZM获得最大的收益。

平衡且完美镜头 蔡司 Zeiss 21mm F2.8 ZM T*


  这是一支入手玩转接的玩家建议必备的经典镜头。在很多转接爱好者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一支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镜头。蔡司公司为了配合当时的新机器蔡司伊康相机,接连推出了很多T*ZM卡口的镜头。这些镜头都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畸变控制非常好,在使用这支21mm镜头时就可以感受到在拍摄大场景线条丰富的画面时畸变控制得极其完美。其次是有着极好的抗眩光能力,当然要是对着太阳去拍摄创作也能有表现力很好的光晕效果。和它相较的自然是徕卡的ELMARIT-M21mm F2.8 ASPH,虽然在锐度上表现不如徕卡镜头,但是蔡司在价格上的优势确实得到了很多玩家的追捧。
[上图]Alpha 7R 1/800秒 ISO 100[下图]Alpha 7R 1/125秒 ISO 100

  实用经典 徕卡七枚玉
Leica M 1/4000秒ISO 200

  对于35mm镜头这个经典焦段,M卡口镜头就不能不提及徕卡自家的35mm镜头。35mm F2镜头徕卡一共有好几个版本,就是爱好者经常说起的“几枚玉”,在日语中玉即镜片的意思,因此以镜片的数量来进行区分。分别是L39卡口的八枚玉、六枚玉以及七枚玉,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区分。然而在众多35mm F2镜头中的七枚玉则是综合来看表现以及人气很高的一支经典且实用的镜头。另外的一点是,这支镜头有着所有35mm F2镜头中焦外之王的美誉。既然是散景效果好,就要谈及这支镜头的最佳光圈范围,七枚玉的最佳光圈是F4-F8之间,可以达到最佳的虚化效果,这也能看出来在收小光圈后依旧可以有极好的虚化效果。
Alpha 7R 1/125秒ISO 100

  标杆镜皇 徕卡 Sumilux-M 35mm F1.4 A 11663

  既然提到了35mm焦段,又提到了七枚玉这支优秀的徕卡35mm镜头,那么就不得不再聊到另外的一支35mm F1.4镜头。这是一支必须要将货号一同展示出来的镜头,毕竟这一代可以说是徕卡35mm镜头的标杆镜皇——11663。这支镜头是徕卡于2010年发布的,替代1994年那款Summilux-M 35mm F1.4 ASPH11874,相比前作,据称最大光圈至最小光圈,对焦在最近距离到无限远都有优异表现,全开光圈就是工作光圈,增加浮动对焦组以改善近摄能力,该镜头采用了9片5组的设计,其中5片为高折射率的镜片,1片为非球面镜片。很多人看到镜片总会觉得是好镜片的堆叠,但用料是镜头制作的一部分。既然说这支镜头F1.4最大光圈就是工作光圈了,确实可以看出,成像非常锐利,色彩非常清新。具有徕卡镜头长久以来的精良做工,小巧轻便的体积,使得这支镜头无论是在徕卡自己的机身上使用还是转接在全画幅微单相机上,都会有令人满意的画面表现。
[上图]Leica M 1/250秒ISO 200[下图]Leica M 1/350秒ISO 100
其他文献
IPA國际摄影奖(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公布2020年运动瞬间摄影大赛(One-Shot "MOVEMENT" competition) 获奖作品, 除德国摄影师Anne Mason-Hoerter凭借作品“野生胡萝卜”获得此次大赛总冠军外,还有非常多的优秀摄影师崭露头角,不妨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份运动之美。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生命,你就得先完成自己的使命。—题记  有人说,只看重性命的人注定平庸无为,能注重生命的人,他也许是优秀之人,如若能意识到人生使命之重大,他必定卓越不凡!  我从来都相信,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奉献,为了创造,为了让自己使这个世界有小小的改变,那便是成功,那便是卓越的人,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有意义的,而只有行使命者方成大器,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背负着使命的我们,会更有价值。 
车水马龙,楼字林立,潜意识里我们会认为用眼睛看到了所有的事物,其实由于人眼睛生理结构的原因我们只能看到一定大小的事物,在我们匆匆走过的路旁便有可能有一群忙碌的蚂蚁,也可能有一片真菌正在努力破土而出。在我们的视野里这些微小的生物从未成为主角,其实当我们认真观察它们时,总会被这些精灵所震撼。此次我们邀请微距摄影师南粤荒野,使用佳能EF-S 35mm ISSTM微距镜头,聚焦这些平时看起来极其微小的生物
当我读到《跟着炊烟回家》这篇散文时,我觉得有什么东西扑面而来,一个人正向着地平线炊烟升起的地方走出。  好的散文就如珍珠璞玉靜于匣中,等你在外面受了风雨之后,拭去上面的尘埃,才发现当初倒背如流,其实却未曾懂过,一时间醍醐灌顶灵台清明。  史铁生在他最轻狂的年龄中失去双腿,当他在地坛里脑中几次闪过轻生的念头,但他母亲呼唤他回家的声音将他从悲伤中唤醒,他在最无助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当他摇着轮椅向远
《遁入画境#8》  视觉艺术家Ruud van Empel的照片(我们该称其为作品)与其他摄影师截然不同,有着极高的辨识度。不过Ruud本人透露,他之所以选择摄影这种媒介,是因为“摄影没有自身可辨识的风格”。他说:“绘画或制图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在我看来,摄影是中性的,我喜欢这种感觉。”《黑色森林#5》《遁入画境#1》  一位现实主义画家可能会用画笔描绘出摄影写实般的质感,而Ruud却颠覆了这一观念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早年他跟随项梁起义反秦,英勇善战,项梁死后带兵击败章邯等大将,灭亡秦朝,称西楚霸王,意为最强的王。后与刘邦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自身的自负和猜疑的性格缺陷,终究败给善于抚慰民心的刘邦,最终于乌江边自刎,一代霸王终成过去。  英雄气概始于年少之时  在小时候,项羽不爱读书练剑,认为读书练剑作用有限,要学
01|華为P30一张照片  华为P30系列国内的发布会邀请函是一张使用华为P30手机拍摄的夜景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画质非常出色,这也展示了这款手机拥有的不俗拍照能力,从产品具备超感光徕卡四摄镜头上看,其邀请函令当时的媒体们期待不已。02|魅族16Xs一个天平  要说脑洞大开的邀请函,魅族每次都没有让人失望过,之前用过海飞丝洗发水、诺基亚E61(没错,邀请函是一台诺基亚手机)、无字天书等做邀请,而
【佳作推荐】  曾记得在小的时候,我去苏州园林游玩时,偶然遇见了一座设计别致的亭子,亭子下面是一方简陋的小桌,亭子上空却是雕梁画栋的亭顶。这原本并无什么独特之处,可与众不同的是,这座亭子的亭顶竟是用金属制成,我愕然。导游解释说,此亭名叫“听雨轩”,因古代的女子难得轻易走出闺房,所以下雨天只能在亭中听雨,亭子因此而得名。只记得当时空叹了一番古代女子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闲淡,便再无多想。后来,时光如流水
目前很多传统的摄影附件厂商开始迈步手机市场,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手机摄影的配件,百诺旗下随身影像品牌Phographer(手机摄影家)发布了一款名为CGTM2的通用型手机摄影套装,可以让手机变身为真正的“隨身相机”。让手机摄影如虎添翼  手机摄影近年来势头迅猛,软硬件及画质的不断提升,加上可以快速的回放以及分享到社交媒体,这样的便利性是相机无法比拟的。PhoneographerCGTM2通用型手机摄影
大赛历史  自2004年起已成功举办15届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每组各有70余項参赛类别  奖励  年度大奖奖金高达10000美元  大赛累计发放29万美金  我们印象中的广告大片,大多是致力于将商品拍得精美诱人的实物广告。这类广告图片追求呈现极致的细节、物品特征以及真实感。而观念广告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建立或者转变人们的消费观,甚至是世界观。摄影师不必拘泥于眼前的物品,而是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