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两年,很多省份高考作文阅卷对模式作文进行打压,认为模式作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情感的表达。本文从模式作文本身、学生作文现状、模式作文与创新、模式作文与真情实感几个方面谈论了模式作文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模式作文 作文现状 创新 真情实感
这些年来,身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常常无奈地感叹:这个世界变幻太快,就连对高考作文的评判也跟赶潮儿似的,作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前些年,故事新编被封杀了;过了一阵子,文化散文又被打压了;近来板子又打在了模式作文上,“作文模式陈旧”“去模式化”等字眼不断出现在高考作文阅卷的相关资料上。在此,我想就这两年颇不讨好的模式作文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首先,对模式作文本身的思考 众所周知“文章有法,但无定法”,作文教学肯定要先教“法”,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模式和表达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基础工作,学生在对这些“法”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做到“无定法”。写文章譬如盖房子,总得先有个思路,搭起框架,仔细思量一下,结构其实反映的是文章的思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基本结构(也可以叫模式)。而从文章的基本结构来看,论述类文章的基本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部分只有并列、递进、正反对照式三种基本结构,从古至今的有多少篇论述文章能跳出这个模式?以脍炙人口的《六弊国论》为例,先提出问题,然后以两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观点,结尾总结全文,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再放眼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巅峰,但又有哪一首唐人绝句、律诗,不是在遵照相关的模式创作?又有哪一首宋词元曲,不是在前人的词牌、曲牌模式中制造?再查看这些年高考作文,中规中矩地采用议论文基本模式成文的高分作文也为数不少。作文的模式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作文规律,我们应当站在前人的知识积累上将这些规律运用好。
其次,对学生作文现状的思考 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对象。高中教育是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学生写作的能力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作文教学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敢写会写。如何让学生敢写会写?有思路才有出路,我校经过大量实践和借鉴,采用“造句法”快速构思行文思路传授给学生。在这之前,我通常提供近几年高考作文45分以上的中规中矩的范文(即所谓的模式作文),让学生诵读,揣摩范文,体会“造句法”快速构思中心论点、分论点的方法,然后让作文在45分以下的同学通过“造句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反复训练构思行文。
当然有人担心,这样教学的结果,可能全班学生作文同一模式,但是在模式的后面却是借助模式来完成了“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没有模式的引导,一个班的几个学生甚至几十个学生就永远停留在“不会写”的原地。
再者,对模式作文与创新的思考 反对模式作文者,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模式桎梏了创新。要创新就容不了模式。创新和模式就那么水火不容吗?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说:“写作才能思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胡适曾经这样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朱光潜也说过:“像其它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模式可以作为创新的助推剂,开阔创新的思路,往往凭借合理的模式展开;有了合理的模式框架,就有了创造性思维展开的平台。高考试卷中的仿写题就是恰好的例证。如对“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一句的仿写就可以有“春是四季的新娘,白云是婚纱,碧野是婚床,绿树、鲜花是春的首饰”“丛林是生命的天堂:树木是云彩,鸟鸣是仙乐,昆虫和小动物是天堂的使者”,这些灵动创新的例句,套用的都是相同的模式。
其实,决定文章是否有新意的根源在于作者是否有深刻认识事物的思想和是否具备联想想象的思维品质,而不在于结构本身。一篇文章肯定不能毫无章法地胡言乱语,好文章肯定要有与内容相匹配的思路结构,当然,光有思路结构而文章内容是空的或者与内容不匹配肯定不是好文章,如同一个光有好身材而没有良好的品德和内涵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是优秀的,但你不能说这个人不优秀在于身材结构与他人雷同或陈旧。
最后,对模式作文与真情实感的思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明确地提出作文要情感真挚。我们的考场作文却充斥着虚情假意之作。但要说“高考作文被异化为虚情假意的套作”,这种说法让人难以认可,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套用过来的,这两句话并没有因套作而虚情假意。美国的教育对于作文的格式有一定的模式,但美国中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在作文里面。
当今我们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根源不在于模式,而在于学生生活的单调,对社会不够关注,认知的苍白。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而现在的学校基本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很难与社会接触,他们的生活面很窄;加之现在很多学校高中语文教育急功近利思想很严重,学生既没有生活的丰富體验,又过早地剥夺了他们的阅读体验,怎样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呢?
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每周都会从时事、文学等各领域精选一些素材印发给学生,这种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好评,学生作文的材料明显丰富起来。在语文界曾有一个公认:学生背诵经典,现在虽不太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逐步消化其中的内容而受益终生。那么对于作文也可不可以这样讲:学生学会了为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为文能力,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是不是也会逐步消化这些方法而逐步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受益终生呢?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摒弃盲目跟风的做法,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念,进行开放性的有序的作文教学,针对学生实际,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不仅不能排斥模式作文,反而要鼓励学生学会写多种模式的作文,或者在学生掌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写作个性指导他们把喜欢的某一模式写好,再加上选材的开放多元,模式作文一样能在高考作文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模式作文 作文现状 创新 真情实感
这些年来,身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常常无奈地感叹:这个世界变幻太快,就连对高考作文的评判也跟赶潮儿似的,作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前些年,故事新编被封杀了;过了一阵子,文化散文又被打压了;近来板子又打在了模式作文上,“作文模式陈旧”“去模式化”等字眼不断出现在高考作文阅卷的相关资料上。在此,我想就这两年颇不讨好的模式作文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首先,对模式作文本身的思考 众所周知“文章有法,但无定法”,作文教学肯定要先教“法”,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模式和表达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基础工作,学生在对这些“法”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做到“无定法”。写文章譬如盖房子,总得先有个思路,搭起框架,仔细思量一下,结构其实反映的是文章的思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基本结构(也可以叫模式)。而从文章的基本结构来看,论述类文章的基本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部分只有并列、递进、正反对照式三种基本结构,从古至今的有多少篇论述文章能跳出这个模式?以脍炙人口的《六弊国论》为例,先提出问题,然后以两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观点,结尾总结全文,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再放眼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巅峰,但又有哪一首唐人绝句、律诗,不是在遵照相关的模式创作?又有哪一首宋词元曲,不是在前人的词牌、曲牌模式中制造?再查看这些年高考作文,中规中矩地采用议论文基本模式成文的高分作文也为数不少。作文的模式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作文规律,我们应当站在前人的知识积累上将这些规律运用好。
其次,对学生作文现状的思考 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对象。高中教育是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学生写作的能力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作文教学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敢写会写。如何让学生敢写会写?有思路才有出路,我校经过大量实践和借鉴,采用“造句法”快速构思行文思路传授给学生。在这之前,我通常提供近几年高考作文45分以上的中规中矩的范文(即所谓的模式作文),让学生诵读,揣摩范文,体会“造句法”快速构思中心论点、分论点的方法,然后让作文在45分以下的同学通过“造句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反复训练构思行文。
当然有人担心,这样教学的结果,可能全班学生作文同一模式,但是在模式的后面却是借助模式来完成了“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没有模式的引导,一个班的几个学生甚至几十个学生就永远停留在“不会写”的原地。
再者,对模式作文与创新的思考 反对模式作文者,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模式桎梏了创新。要创新就容不了模式。创新和模式就那么水火不容吗?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说:“写作才能思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胡适曾经这样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朱光潜也说过:“像其它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模式可以作为创新的助推剂,开阔创新的思路,往往凭借合理的模式展开;有了合理的模式框架,就有了创造性思维展开的平台。高考试卷中的仿写题就是恰好的例证。如对“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一句的仿写就可以有“春是四季的新娘,白云是婚纱,碧野是婚床,绿树、鲜花是春的首饰”“丛林是生命的天堂:树木是云彩,鸟鸣是仙乐,昆虫和小动物是天堂的使者”,这些灵动创新的例句,套用的都是相同的模式。
其实,决定文章是否有新意的根源在于作者是否有深刻认识事物的思想和是否具备联想想象的思维品质,而不在于结构本身。一篇文章肯定不能毫无章法地胡言乱语,好文章肯定要有与内容相匹配的思路结构,当然,光有思路结构而文章内容是空的或者与内容不匹配肯定不是好文章,如同一个光有好身材而没有良好的品德和内涵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是优秀的,但你不能说这个人不优秀在于身材结构与他人雷同或陈旧。
最后,对模式作文与真情实感的思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明确地提出作文要情感真挚。我们的考场作文却充斥着虚情假意之作。但要说“高考作文被异化为虚情假意的套作”,这种说法让人难以认可,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套用过来的,这两句话并没有因套作而虚情假意。美国的教育对于作文的格式有一定的模式,但美国中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在作文里面。
当今我们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根源不在于模式,而在于学生生活的单调,对社会不够关注,认知的苍白。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而现在的学校基本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很难与社会接触,他们的生活面很窄;加之现在很多学校高中语文教育急功近利思想很严重,学生既没有生活的丰富體验,又过早地剥夺了他们的阅读体验,怎样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呢?
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每周都会从时事、文学等各领域精选一些素材印发给学生,这种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好评,学生作文的材料明显丰富起来。在语文界曾有一个公认:学生背诵经典,现在虽不太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逐步消化其中的内容而受益终生。那么对于作文也可不可以这样讲:学生学会了为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为文能力,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是不是也会逐步消化这些方法而逐步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受益终生呢?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摒弃盲目跟风的做法,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念,进行开放性的有序的作文教学,针对学生实际,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不仅不能排斥模式作文,反而要鼓励学生学会写多种模式的作文,或者在学生掌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写作个性指导他们把喜欢的某一模式写好,再加上选材的开放多元,模式作文一样能在高考作文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