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并不断地注意研究学生。这是教育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注意到这一点,班主任的工作才能符合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工作中产生主观主义和一般化的倾向。
关键词:教育;班主任;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性格,他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他的社会交往情况。了解学生集体情况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任务,需要系统不间断地进行,这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和班集体的情况在不断变化决定的,了解和研究学生要公正客观,任何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根据了解到的大量材料,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事实,不能主观对待同学,同时要全面地研究学生,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遇到突发事件时,处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案例1:我校五年级一男生,多次躲学、逃学。班主任、校领导多次做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来上学,好话说尽就是来了也要逃学。村干部多次到他家动员也不凑效。后来,通过家访,我们才搞清楚这个学生思想产生波动的原因。他的家是组合家庭,家中经济比较贫困,父母正在闹矛盾分居两处。他的父亲是彝族,五十多岁了,对生活有些绝望,整天酗酒,父母也不管他了,这个学生也感到了前途渺茫而无心学习,因此而躲学。后来,他的母亲在村里别家干活时,不小心把一只手跌断了,没人照顾,他的父亲只得去照顾他的母亲。他的父母又在一起生活了,家庭矛盾得到了缓和。家庭矛盾的缓和让这个学生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在缺了几个月的课后又主动来上学了。
评析:学生不来上学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我们只有深入调查才能解开所有谜团,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
案例2:一天下午课间休息时,我接到学生的报告:有同学在操场打架,打得很凶。我赶到现场,见一方手持卵石,一方挥舞拳头。手持卵石的那个学生,正是平时好胜心最强、最爱惹事的学生。周围围观的学生很多,都不敢上前劝阻。我来后,斗殴并未停止。于是我横身在两个斗殴的同学之间,问他俩为什么打架,两人都仇视着对方,嘴里喘着气,虽然身上有些伤但都不回答,双方都有还要决战的架势。我问大家,大家也不知道他俩为什么打起来。只见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想这不利于事态的解决。正好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要求大家迅速回到自己的教室里去。围观的同学散去了。我没有马上批评指责他俩,而是分别拍掉他俩身上的尘土,用纸擦去脸上的泪水,用平静的语言安慰他俩激荡的心。我叫他俩从现在起一个也不能向对方出手,否侧后果自负。持卵石的那名学生放下了卵石,另一个也松开了拳头。看到他俩心情都平静些了,我才叫他俩一个一个的说原因。原来是一个同学因前几天爸爸在村子附近的矿山上采矿石时不幸把一条腿砸断了,现正在医院里急救。如今对方见到他就给他一个外号叫“老瘸子”,他受到对方嘲笑,气急败坏,挥拳就打,导致斗殴俞演俞烈。我又分别找了双方个别谈话,指出嘲笑者负首要责任,让其认识是由于自己的言行不当造成的。虽然不是有意的不尊重对方,但言行不检点是会酿成大错的。;该生心服口服,表示对不起对方。继而又对对方同学传达了歉意。另一方虽不是事件挑起者,但动手打人,使矛盾激化都应负主要责任。它使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同时指出,遇事不冷静,易冲动这也是致命的弱点,人在一怒之下做的事往往在事后会追悔莫及。我转而用漫谈的方法从家庭的亲人谈到朋友、同学的情谊,谈到自己如何怀念旧时的同学。另一个同学也诚恳地表示了悔悟之意。最后我在班上宣布了两人和解,并表扬了他们知错就改和珍惜集体友谊的真诚态度。
评析:对于易激怒的学生,一定有激起激情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判断为事端的挑起者。原因未明时,解决问题的时机并未成熟,而面对斗殴双方相持不下时,减少助长因素,是不让其继续发展或再发生的有效作法,也是处理这类事件的首要步骤。事后的调查了解和教育工作,采取分别进行的方法,也可避免“当面对质”的“扯皮”,有利于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责任,在维护团结和友谊的大原则下去反思自己,克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倾向。“情”“理”交融的引导,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案例3:我班有一个小男生,才刚读一年级,平时爱摸摸、看看别人的东西,所以班上同学的东西掉了都说是他偷的。离家较远的学生都来住校。后来这个小男生也来住校了。一天有学生告诉我这个小男生夜里会起来翻别人的衣兜,拿别人的钱。我问,你们逮住他了吗,说只是听见别人说的。过了几天,又有人告同样的状。这事反应到了校长那里,校长给我们打了招呼,要加强思想教育。这个小男生在班上无端受到歧视,甚至在全校师生中也要出名了。我也将信将疑,因为小男孩才六岁多,他有那么多的心机去干大人干的事吗?后来,我叫来告状的学生要先逮住了再来告。这孩子才刚踏进校门不到两月,无形中就被大家孤立了,我真提他的未来和前途担忧。我们找来了他的家长反映了情况,他的家长感到吃惊,说他家的孩子在家里没有这些毛病呀!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我们建议他的家长让他走读。后来就走读了。过了几天,又有住校生来告状,说那个小男生半夜又偷他们的东西了,真是哭笑不得,人都没在寝室里住了,还告人家的状,一听就是谎言。我结合教材《咕咚的故事》教育学生说话要有根据,不能人云亦云。用真实的故事启发同学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评析: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听取别人反应的问题时,要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更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保护学生。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好学生。
参考书目:
[1]颜振 主编《组织教育活动》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关键词:教育;班主任;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性格,他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他的社会交往情况。了解学生集体情况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任务,需要系统不间断地进行,这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和班集体的情况在不断变化决定的,了解和研究学生要公正客观,任何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根据了解到的大量材料,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事实,不能主观对待同学,同时要全面地研究学生,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遇到突发事件时,处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案例1:我校五年级一男生,多次躲学、逃学。班主任、校领导多次做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来上学,好话说尽就是来了也要逃学。村干部多次到他家动员也不凑效。后来,通过家访,我们才搞清楚这个学生思想产生波动的原因。他的家是组合家庭,家中经济比较贫困,父母正在闹矛盾分居两处。他的父亲是彝族,五十多岁了,对生活有些绝望,整天酗酒,父母也不管他了,这个学生也感到了前途渺茫而无心学习,因此而躲学。后来,他的母亲在村里别家干活时,不小心把一只手跌断了,没人照顾,他的父亲只得去照顾他的母亲。他的父母又在一起生活了,家庭矛盾得到了缓和。家庭矛盾的缓和让这个学生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在缺了几个月的课后又主动来上学了。
评析:学生不来上学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我们只有深入调查才能解开所有谜团,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
案例2:一天下午课间休息时,我接到学生的报告:有同学在操场打架,打得很凶。我赶到现场,见一方手持卵石,一方挥舞拳头。手持卵石的那个学生,正是平时好胜心最强、最爱惹事的学生。周围围观的学生很多,都不敢上前劝阻。我来后,斗殴并未停止。于是我横身在两个斗殴的同学之间,问他俩为什么打架,两人都仇视着对方,嘴里喘着气,虽然身上有些伤但都不回答,双方都有还要决战的架势。我问大家,大家也不知道他俩为什么打起来。只见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想这不利于事态的解决。正好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要求大家迅速回到自己的教室里去。围观的同学散去了。我没有马上批评指责他俩,而是分别拍掉他俩身上的尘土,用纸擦去脸上的泪水,用平静的语言安慰他俩激荡的心。我叫他俩从现在起一个也不能向对方出手,否侧后果自负。持卵石的那名学生放下了卵石,另一个也松开了拳头。看到他俩心情都平静些了,我才叫他俩一个一个的说原因。原来是一个同学因前几天爸爸在村子附近的矿山上采矿石时不幸把一条腿砸断了,现正在医院里急救。如今对方见到他就给他一个外号叫“老瘸子”,他受到对方嘲笑,气急败坏,挥拳就打,导致斗殴俞演俞烈。我又分别找了双方个别谈话,指出嘲笑者负首要责任,让其认识是由于自己的言行不当造成的。虽然不是有意的不尊重对方,但言行不检点是会酿成大错的。;该生心服口服,表示对不起对方。继而又对对方同学传达了歉意。另一方虽不是事件挑起者,但动手打人,使矛盾激化都应负主要责任。它使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同时指出,遇事不冷静,易冲动这也是致命的弱点,人在一怒之下做的事往往在事后会追悔莫及。我转而用漫谈的方法从家庭的亲人谈到朋友、同学的情谊,谈到自己如何怀念旧时的同学。另一个同学也诚恳地表示了悔悟之意。最后我在班上宣布了两人和解,并表扬了他们知错就改和珍惜集体友谊的真诚态度。
评析:对于易激怒的学生,一定有激起激情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判断为事端的挑起者。原因未明时,解决问题的时机并未成熟,而面对斗殴双方相持不下时,减少助长因素,是不让其继续发展或再发生的有效作法,也是处理这类事件的首要步骤。事后的调查了解和教育工作,采取分别进行的方法,也可避免“当面对质”的“扯皮”,有利于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责任,在维护团结和友谊的大原则下去反思自己,克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倾向。“情”“理”交融的引导,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案例3:我班有一个小男生,才刚读一年级,平时爱摸摸、看看别人的东西,所以班上同学的东西掉了都说是他偷的。离家较远的学生都来住校。后来这个小男生也来住校了。一天有学生告诉我这个小男生夜里会起来翻别人的衣兜,拿别人的钱。我问,你们逮住他了吗,说只是听见别人说的。过了几天,又有人告同样的状。这事反应到了校长那里,校长给我们打了招呼,要加强思想教育。这个小男生在班上无端受到歧视,甚至在全校师生中也要出名了。我也将信将疑,因为小男孩才六岁多,他有那么多的心机去干大人干的事吗?后来,我叫来告状的学生要先逮住了再来告。这孩子才刚踏进校门不到两月,无形中就被大家孤立了,我真提他的未来和前途担忧。我们找来了他的家长反映了情况,他的家长感到吃惊,说他家的孩子在家里没有这些毛病呀!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我们建议他的家长让他走读。后来就走读了。过了几天,又有住校生来告状,说那个小男生半夜又偷他们的东西了,真是哭笑不得,人都没在寝室里住了,还告人家的状,一听就是谎言。我结合教材《咕咚的故事》教育学生说话要有根据,不能人云亦云。用真实的故事启发同学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评析: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听取别人反应的问题时,要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更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保护学生。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好学生。
参考书目:
[1]颜振 主编《组织教育活动》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