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打开微信,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十几条语音求助,大意是:
“昨天,我像平常一样跟多多一起玩,正玩得很高兴,多多冷不丁地说:‘妈妈,我不喜欢我自己。’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最近我一直坚持多花时间陪他玩,多多很开心,情绪状态都很好,我们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可是他为什么会突然这么说呢?是因为我玩得不对吗?为什么会对自己有这样负面的评价呢?我哪里做得有问题呢?我怎么回应,才能帮他找回自信心呢?”
寻找解决办法之前,先来讨论几个观念层面的问题:
·一起玩的时候,孩子突然表达坏心情,说明什么?
当孩子向你表达负面感受,恰恰说明你们关系挺好!关系好,才会说不开心的事给你。
我们都体会过,自己心里最深的负面感受,只会向最亲密、最信任的人表达。因此,如果孩子在我们面前流眼泪、倾诉负面情绪,那么他正是在对我们说:你是我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题外话:下次你再被家人数落说“你不在家时孩子乖着呢,你一回来就各种不高兴”,那么你心里就很清楚这是因为孩子跟你最亲,而绝不是你好欺负或者你惯着他。当然,有些话是不必说出口,表面上假装无奈也是一种境界。)
·“我不喜欢我自己”的想法有多严重?
貌似很严重,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会发现没有谁会每时每刻都100%地爱着自己。
孩子尤其会这样。刚刚还因为唱歌被夸奖而得意,半分钟后就因为不会跳绳而沮丧。这是自信心成长的必经过程,并不代表自信心受到了很大创伤。
·立马指出孩子的优点,能否帮他尽快走出坏情绪?
不一定。如果太着急,恐怕还会事与愿违。
面对孩子“不喜欢自己”“我真笨”这类话,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急着说:“不会呀,你很棒呀,你会唱好多歌,还有那么多好朋友,大家都喜欢你的。”
这种反应的效果,往往会让孩子不得不闭嘴,结果把负面感受堵在心里。
·大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受和态度。
假如我们听到孩子说“我不喜欢我自己”时,表现出紧张焦灼,那么孩子会在第一时间只会感觉到:不好了,爸爸妈妈很紧张。接下来,孩子会本能地避免同类事情再次发生:以后心里话不要再告诉妈妈了。
这个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即便我们自己能在亲子交流中做到十全十美,孩子也一定会在其他地方、因为其他事情而产生负面感受。完全杜绝孩子的负面感受是不现实的,我们希望的是孩子毫无障碍地倾诉他的各种感受,而不是只报喜不报忧。
那么,怎么办?
第一步:镇定,认真倾听,不要急于反馈自己的意见。
“真的呀”“哟,是吗”“那会很难受吧……”反馈的关键不在于用词,而在于传递什么感觉。要让孩子感觉到大人既不慌张、又愿意认真听的态度,让他觉得表达负面感受是安全的。
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提取具体的事情,逐渐走出以偏概全的负面感受中。
在孩子情绪不是很激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提取具体的事情,比如:“那你什么时候最不喜欢自己?第二不喜欢自己是什么时候?”
引导孩子把具体的事情说出来,孩子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我自己真差”的这种以偏概全的负面感受中。而且具体的事情提取出来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想想办法了。
第三步:分享大人自己的感受,以感性的方式慢慢渗透一些道理。
孩子相对平静、放松时,我们还可以分享一些大人的类似感受。大人在分享时要认真,但绝不沉重。比如:
“其实我也有不喜欢自己的时候。我第一不喜欢我自己是在你早晨磨蹭不听话的时候,我就着急跟你嚷嚷。每次把你嚷嚷哭了,我就很心疼。每次我都下决心要有耐心,不再跟你嚷嚷,可是我下次又忍不住跟你嚷嚷了。
我第二不喜欢我自己是我开车开得不好,总是不认路……”
在感性的分享中,孩子会更容易明白那些高深的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没有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第四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优点。
孩子平静后,我们当然就可以引导他关注自己的优点了。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些反话:“我还因为一件事情不喜欢我自己:我不喜欢自己把牛肉面做得太好吃了,大家每次都快撑破肚皮了还要吃!”
如果这类玩笑与孩子的理解力相吻合,那么孩子通常会模仿:“我不喜欢我自己,是因为我会唱的歌太多了,嗓子都快唱破了,还有人想听我唱。”
还是那句话:如果孩子笑出声来,那么他在心里已经雨过天晴了。
第五步:提供建议,有效帮助。
雨过天晴之后(或者另找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如果必要,我们可以提一些认真的建议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因为不会跳绳而不喜欢自己,那我们就建议:“咱们每天都一起玩跳绳闯关吧,你负责跳绳闯关,我负责运送能量。第一关是连续跳两个。”
孩子接受建议的重要前提是:我们是他的队友,而不是监工。
“昨天,我像平常一样跟多多一起玩,正玩得很高兴,多多冷不丁地说:‘妈妈,我不喜欢我自己。’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最近我一直坚持多花时间陪他玩,多多很开心,情绪状态都很好,我们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可是他为什么会突然这么说呢?是因为我玩得不对吗?为什么会对自己有这样负面的评价呢?我哪里做得有问题呢?我怎么回应,才能帮他找回自信心呢?”
寻找解决办法之前,先来讨论几个观念层面的问题:
·一起玩的时候,孩子突然表达坏心情,说明什么?
当孩子向你表达负面感受,恰恰说明你们关系挺好!关系好,才会说不开心的事给你。
我们都体会过,自己心里最深的负面感受,只会向最亲密、最信任的人表达。因此,如果孩子在我们面前流眼泪、倾诉负面情绪,那么他正是在对我们说:你是我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题外话:下次你再被家人数落说“你不在家时孩子乖着呢,你一回来就各种不高兴”,那么你心里就很清楚这是因为孩子跟你最亲,而绝不是你好欺负或者你惯着他。当然,有些话是不必说出口,表面上假装无奈也是一种境界。)
·“我不喜欢我自己”的想法有多严重?
貌似很严重,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会发现没有谁会每时每刻都100%地爱着自己。
孩子尤其会这样。刚刚还因为唱歌被夸奖而得意,半分钟后就因为不会跳绳而沮丧。这是自信心成长的必经过程,并不代表自信心受到了很大创伤。
·立马指出孩子的优点,能否帮他尽快走出坏情绪?
不一定。如果太着急,恐怕还会事与愿违。
面对孩子“不喜欢自己”“我真笨”这类话,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急着说:“不会呀,你很棒呀,你会唱好多歌,还有那么多好朋友,大家都喜欢你的。”
这种反应的效果,往往会让孩子不得不闭嘴,结果把负面感受堵在心里。
·大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受和态度。
假如我们听到孩子说“我不喜欢我自己”时,表现出紧张焦灼,那么孩子会在第一时间只会感觉到:不好了,爸爸妈妈很紧张。接下来,孩子会本能地避免同类事情再次发生:以后心里话不要再告诉妈妈了。
这个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即便我们自己能在亲子交流中做到十全十美,孩子也一定会在其他地方、因为其他事情而产生负面感受。完全杜绝孩子的负面感受是不现实的,我们希望的是孩子毫无障碍地倾诉他的各种感受,而不是只报喜不报忧。
那么,怎么办?
第一步:镇定,认真倾听,不要急于反馈自己的意见。
“真的呀”“哟,是吗”“那会很难受吧……”反馈的关键不在于用词,而在于传递什么感觉。要让孩子感觉到大人既不慌张、又愿意认真听的态度,让他觉得表达负面感受是安全的。
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提取具体的事情,逐渐走出以偏概全的负面感受中。
在孩子情绪不是很激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提取具体的事情,比如:“那你什么时候最不喜欢自己?第二不喜欢自己是什么时候?”
引导孩子把具体的事情说出来,孩子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我自己真差”的这种以偏概全的负面感受中。而且具体的事情提取出来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想想办法了。
第三步:分享大人自己的感受,以感性的方式慢慢渗透一些道理。
孩子相对平静、放松时,我们还可以分享一些大人的类似感受。大人在分享时要认真,但绝不沉重。比如:
“其实我也有不喜欢自己的时候。我第一不喜欢我自己是在你早晨磨蹭不听话的时候,我就着急跟你嚷嚷。每次把你嚷嚷哭了,我就很心疼。每次我都下决心要有耐心,不再跟你嚷嚷,可是我下次又忍不住跟你嚷嚷了。
我第二不喜欢我自己是我开车开得不好,总是不认路……”
在感性的分享中,孩子会更容易明白那些高深的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没有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第四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优点。
孩子平静后,我们当然就可以引导他关注自己的优点了。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些反话:“我还因为一件事情不喜欢我自己:我不喜欢自己把牛肉面做得太好吃了,大家每次都快撑破肚皮了还要吃!”
如果这类玩笑与孩子的理解力相吻合,那么孩子通常会模仿:“我不喜欢我自己,是因为我会唱的歌太多了,嗓子都快唱破了,还有人想听我唱。”
还是那句话:如果孩子笑出声来,那么他在心里已经雨过天晴了。
第五步:提供建议,有效帮助。
雨过天晴之后(或者另找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如果必要,我们可以提一些认真的建议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因为不会跳绳而不喜欢自己,那我们就建议:“咱们每天都一起玩跳绳闯关吧,你负责跳绳闯关,我负责运送能量。第一关是连续跳两个。”
孩子接受建议的重要前提是:我们是他的队友,而不是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