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朋友以为热词是时尚和潮流的产物,是對老词的挑战和背叛,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没错儿,热词带有某种新的意识,因为它带着热乎气儿,也因为它新颖独特,所以容易夺人眼球,从某种意义上说,热词是对老词的一种颠覆。
但是您别忘了那句话:树有根、水有源。热词再热,它也是词儿,不是白薯或山药,烤熟了,一剥皮,您把它吃到肚子里就完事了。是词都有根,热词的根就是北京话。所以说,热词,瞅着热闹,但万变不离其宗,折腾来折腾去,没离开北京话。
其实,除了那些由新鲜事物产生的热词以外,其它所谓热词,几乎都能在北京话里找到出处。比如“喷子”这个热词,是指网上那些愤世嫉俗,逮谁骂谁的主儿。有人以为这是新词,其实,这个词在《金瓶梅》里就有了,也是张口骂人的意思。北京人管满嘴污言秽语的人,叫“喷粪”,而生活中有一种给花上水的物件就叫“喷子”,可见这是把北京土话给发扬光大了。
还有“吃货”这个词儿,在北京土话里,是带有贬义的,北京人管吃饭不办事或办不成事儿的人叫“吃货”。但变为热词后,它成了带有调侃意味的“美食家”了。可见有些热词不光取自北京土话,而且对土话还尽取所需,随意“篡改”,如同现在有些商家为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任意篡改成语如:“十全十美”改成“食全食美”;“锦上添花”改成“景上添花”;“进京赶考”改为“进京敢烤”一样。
当然,有的热词是来自熟语的,比如“二货”这个词,就来自“二百五”。在北京土话里,“二”本身就是“二百五”的缩写。进入热词序列后,生发出许多词儿,如“煞二”、“二B”等等。
诸位有所不知,有些热词的词根出自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土语。如“立马儿”,在《金瓶梅》里,就有“立马盖桥”。“爷”在北京话里是礼貌用语,如姓张的叫“张爷”,姓李的叫“李爷”;在现在的热词里,则带有调侃的意味,如“板儿爷”、“侃爷”、“膀爷”、“的爷”等,此外,出众的女性也被网民调侃为爷,如电影明星范冰冰被称为“范爷”。
其实,这种叫法并非现代才有,早在明代,京城的爷儿们之间已然这么称呼了。明代小说《醒世姻缘》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京中人不叫‘爷’不说话的所在,山东虽是粗浊,但是向人低声下气称呼他‘爷’,然后问他,他自然有人和你说知所以。”可见当时‘爷’已经是热词了。
网络时代使人们的语言交流有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从“伊妹儿”、网上聊天,到现在的微博、微信,使网络语言越来越大众化,一个个热词不断出现。
毫无疑问,这些热词带有明显的京味儿语言特色,虽然我们不能把热词一股脑儿归纳到北京话这儿,但许多热词经过北京话的“归置”以后,很自然地就会纳入北京话序列。
但网络上出现的热词,因为“热”,带有随意性和局限性的特点,所以有些搞笑或自攒的热词,如有话不好好说,有字不好好写的什么“童鞋”、“木有”、“逗笔”、“卧靠”之类,往往不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前两年比较流行的热词“囧”,最早是网友造的一个象形字,形容自己窘迫不安、无可奈何的样子,它被赋予“都闷、悲伤、无奈”之意。虽然在网上人人皆知,但并没被大众认可,而且也没得到权威机构国家语委的认同,所以,这个“囧”字恐怕一时半会儿进不了《现代汉语词典》。
有些热词经媒体、文艺作品如相声、小品、戏剧、影视等很快在大众中流传,但这些热词跟北京土话不是一回事,有的热词往往因热点新闻而产生,所以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点,是要分清的。
北京土语的形成,有着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也有一个缓慢的形成过程,所以它一旦被北京人认可,约定俗成,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一句土话至少能“活”一百年,三代人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热词对北京话的推陈出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此京话在网络时代的更新换代。当然,在相互影响下,热词也丰富了北京
但是您别忘了那句话:树有根、水有源。热词再热,它也是词儿,不是白薯或山药,烤熟了,一剥皮,您把它吃到肚子里就完事了。是词都有根,热词的根就是北京话。所以说,热词,瞅着热闹,但万变不离其宗,折腾来折腾去,没离开北京话。
其实,除了那些由新鲜事物产生的热词以外,其它所谓热词,几乎都能在北京话里找到出处。比如“喷子”这个热词,是指网上那些愤世嫉俗,逮谁骂谁的主儿。有人以为这是新词,其实,这个词在《金瓶梅》里就有了,也是张口骂人的意思。北京人管满嘴污言秽语的人,叫“喷粪”,而生活中有一种给花上水的物件就叫“喷子”,可见这是把北京土话给发扬光大了。
还有“吃货”这个词儿,在北京土话里,是带有贬义的,北京人管吃饭不办事或办不成事儿的人叫“吃货”。但变为热词后,它成了带有调侃意味的“美食家”了。可见有些热词不光取自北京土话,而且对土话还尽取所需,随意“篡改”,如同现在有些商家为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任意篡改成语如:“十全十美”改成“食全食美”;“锦上添花”改成“景上添花”;“进京赶考”改为“进京敢烤”一样。
当然,有的热词是来自熟语的,比如“二货”这个词,就来自“二百五”。在北京土话里,“二”本身就是“二百五”的缩写。进入热词序列后,生发出许多词儿,如“煞二”、“二B”等等。
诸位有所不知,有些热词的词根出自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土语。如“立马儿”,在《金瓶梅》里,就有“立马盖桥”。“爷”在北京话里是礼貌用语,如姓张的叫“张爷”,姓李的叫“李爷”;在现在的热词里,则带有调侃的意味,如“板儿爷”、“侃爷”、“膀爷”、“的爷”等,此外,出众的女性也被网民调侃为爷,如电影明星范冰冰被称为“范爷”。
其实,这种叫法并非现代才有,早在明代,京城的爷儿们之间已然这么称呼了。明代小说《醒世姻缘》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京中人不叫‘爷’不说话的所在,山东虽是粗浊,但是向人低声下气称呼他‘爷’,然后问他,他自然有人和你说知所以。”可见当时‘爷’已经是热词了。
网络时代使人们的语言交流有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从“伊妹儿”、网上聊天,到现在的微博、微信,使网络语言越来越大众化,一个个热词不断出现。
毫无疑问,这些热词带有明显的京味儿语言特色,虽然我们不能把热词一股脑儿归纳到北京话这儿,但许多热词经过北京话的“归置”以后,很自然地就会纳入北京话序列。
但网络上出现的热词,因为“热”,带有随意性和局限性的特点,所以有些搞笑或自攒的热词,如有话不好好说,有字不好好写的什么“童鞋”、“木有”、“逗笔”、“卧靠”之类,往往不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前两年比较流行的热词“囧”,最早是网友造的一个象形字,形容自己窘迫不安、无可奈何的样子,它被赋予“都闷、悲伤、无奈”之意。虽然在网上人人皆知,但并没被大众认可,而且也没得到权威机构国家语委的认同,所以,这个“囧”字恐怕一时半会儿进不了《现代汉语词典》。
有些热词经媒体、文艺作品如相声、小品、戏剧、影视等很快在大众中流传,但这些热词跟北京土话不是一回事,有的热词往往因热点新闻而产生,所以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点,是要分清的。
北京土语的形成,有着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也有一个缓慢的形成过程,所以它一旦被北京人认可,约定俗成,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一句土话至少能“活”一百年,三代人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热词对北京话的推陈出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此京话在网络时代的更新换代。当然,在相互影响下,热词也丰富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