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了彭阳县近年小杂粮发展在抗旱减灾、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建立基地、扶持龙头企业等对策。
关键词小杂粮;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83-01
彭阳小杂粮历史悠久,集中在北部半干旱带和山塬区。彭阳小杂粮主要种类有豌豆、荞麦、糜子、谷子、莜麦等,是宁夏小杂粮的主要产区。
1彭阳县近年发展小杂粮产业取得的成绩
1.1小杂粮适应性种植地位明显提升
彭阳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气温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年降水量450mm左右,70%~80%集中在7~9月。气候特点与多数小杂粮生育习性相吻合,种植小杂粮相对其他作物稳产性较好。小杂粮是粮草兼用、轮作倒茬、培肥地力的特色作物,在旱作雨养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彭阳县将小杂粮作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物。“十五”期间,全县年均种植面积2.3万公顷,总产3.5万吨。
1.2抗旱减灾功能进一步显现,生产布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彭阳县中北部山区干旱明显加剧,季节连旱、年度连旱频繁发生,十年九旱已成为常态。小杂粮适应性广,生育期短,是填闲补种、后茬复种、翻拆改种的首选作物。目前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公顷,其中豌豆2 666.7 hm2,扁豆、三角豆3 333hm2,荞麦6 666.7hm2,糜谷6 666.7 hm2,莜麦4 000hm2。小杂粮在彭阳县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种植区,王洼镇形成了莜麦种植区,交岔、罗洼乡形成了豌豆等豆类种植区,冯庄、孟塬乡形成了糜谷种植区,草庙乡形成了荞麦种植区。
1.3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民增收作用持续增强
彭阳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小杂粮试验、示范、科技推广,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提高了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含量。在良种方面先后引进选育了一批小杂粮优良品种,主要有草原224、定豌1号、白豌豆等豌豆品种,青蚕9号蚕豆品种,92-1、美国甜荞、苦荞等荞麦品种,宁糜9号、大黄糜子等糜子品种,蒙莜系列莜麦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在当地起到了更新换代、增产增收作用。在技术方面完善了小杂粮单项技术及套作技术规程,实行了规范化种植,使小杂粮单产水平有所提高。
全县以小杂粮为原料的副食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豆类加工产品有豆粉丝、豆芽菜、豆腐、五香豆;荞麦加工产品有荞麦挂面、凉粉、荞麦壳;莜麦可做成莜麦糅糅;糜谷可制成黄酒、米醋,这些小杂粮加工产品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全县每年有万吨小杂粮销往河南、四川等国内市场。
2彭阳县小杂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量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大部分种植在瘠薄旱坡地,生产条件差,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2)流通不畅,商品转化率低。生产、加工、商贸等系统间缺乏信息交流,市场流通秩序不稳定,影响小杂粮商品转化。
(3)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差。加工企业缺乏能够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彭阳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推动科技进步
根据小杂粮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在品种选育上,以引进为主、选育为辅;对名优农家品种白豌豆、大黄糜子、苦荞等进行提纯、加速繁育。引进外地名、特、优小杂粮新品种资源多点试验、示范,扩大种植。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品种关键栽培技术示范、大豆覆膜栽培等抗旱节水丰产新法、豆类与谷子立体复合种植等小杂粮与主产作物间套作技术,以推动小杂粮发展。
3.2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提高规模效益
选择传统产区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形成规模化生产;统一基地建设的生产标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对基地内的小杂粮实行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严格质量检测,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而满足市场贸易和企业加工需求。建立基地,种植无公害小杂粮品种。根据气候特点,建立以王洼镇为中心莜麦基地,以交岔为中心豆类基地,以草庙为中心荞麦基地,以冯庄、孟原为中心糜谷基地。
3.3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名牌小杂粮产品
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创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发展。突出做好彭阳“黄酒”、“豆粉丝”、“荞麦挂面”、“五香豆”4个品牌。重视制定产品品牌标准,为创建名牌做好工作。
3.4做好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彭阳县小杂粮产业,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对现有企业生产技术工艺与设备进行改造,开展新产品研发。改善重组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5加快小杂粮生产机械研究与推广步伐
要加大投入研制适合彭阳县小杂粮种植方式、品种特性的机械,重点研发小杂粮播种(覆膜)机械、收获机械,将先进的栽培技术融入机械化过程中,将小杂粮生产者从田间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小杂粮生产通过机械作业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6加快培植小杂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植小杂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龙头企业 小杂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基地 农户”的生产格局。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提供质量保证、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信息服务、统一收购、统一规范管理,通过企业组织农民进行定单生产,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以提高小杂粮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小杂粮;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83-01
彭阳小杂粮历史悠久,集中在北部半干旱带和山塬区。彭阳小杂粮主要种类有豌豆、荞麦、糜子、谷子、莜麦等,是宁夏小杂粮的主要产区。
1彭阳县近年发展小杂粮产业取得的成绩
1.1小杂粮适应性种植地位明显提升
彭阳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气温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年降水量450mm左右,70%~80%集中在7~9月。气候特点与多数小杂粮生育习性相吻合,种植小杂粮相对其他作物稳产性较好。小杂粮是粮草兼用、轮作倒茬、培肥地力的特色作物,在旱作雨养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彭阳县将小杂粮作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物。“十五”期间,全县年均种植面积2.3万公顷,总产3.5万吨。
1.2抗旱减灾功能进一步显现,生产布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彭阳县中北部山区干旱明显加剧,季节连旱、年度连旱频繁发生,十年九旱已成为常态。小杂粮适应性广,生育期短,是填闲补种、后茬复种、翻拆改种的首选作物。目前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公顷,其中豌豆2 666.7 hm2,扁豆、三角豆3 333hm2,荞麦6 666.7hm2,糜谷6 666.7 hm2,莜麦4 000hm2。小杂粮在彭阳县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种植区,王洼镇形成了莜麦种植区,交岔、罗洼乡形成了豌豆等豆类种植区,冯庄、孟塬乡形成了糜谷种植区,草庙乡形成了荞麦种植区。
1.3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民增收作用持续增强
彭阳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小杂粮试验、示范、科技推广,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提高了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含量。在良种方面先后引进选育了一批小杂粮优良品种,主要有草原224、定豌1号、白豌豆等豌豆品种,青蚕9号蚕豆品种,92-1、美国甜荞、苦荞等荞麦品种,宁糜9号、大黄糜子等糜子品种,蒙莜系列莜麦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在当地起到了更新换代、增产增收作用。在技术方面完善了小杂粮单项技术及套作技术规程,实行了规范化种植,使小杂粮单产水平有所提高。
全县以小杂粮为原料的副食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豆类加工产品有豆粉丝、豆芽菜、豆腐、五香豆;荞麦加工产品有荞麦挂面、凉粉、荞麦壳;莜麦可做成莜麦糅糅;糜谷可制成黄酒、米醋,这些小杂粮加工产品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全县每年有万吨小杂粮销往河南、四川等国内市场。
2彭阳县小杂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量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大部分种植在瘠薄旱坡地,生产条件差,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2)流通不畅,商品转化率低。生产、加工、商贸等系统间缺乏信息交流,市场流通秩序不稳定,影响小杂粮商品转化。
(3)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差。加工企业缺乏能够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彭阳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推动科技进步
根据小杂粮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在品种选育上,以引进为主、选育为辅;对名优农家品种白豌豆、大黄糜子、苦荞等进行提纯、加速繁育。引进外地名、特、优小杂粮新品种资源多点试验、示范,扩大种植。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品种关键栽培技术示范、大豆覆膜栽培等抗旱节水丰产新法、豆类与谷子立体复合种植等小杂粮与主产作物间套作技术,以推动小杂粮发展。
3.2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提高规模效益
选择传统产区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形成规模化生产;统一基地建设的生产标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对基地内的小杂粮实行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严格质量检测,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而满足市场贸易和企业加工需求。建立基地,种植无公害小杂粮品种。根据气候特点,建立以王洼镇为中心莜麦基地,以交岔为中心豆类基地,以草庙为中心荞麦基地,以冯庄、孟原为中心糜谷基地。
3.3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名牌小杂粮产品
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创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发展。突出做好彭阳“黄酒”、“豆粉丝”、“荞麦挂面”、“五香豆”4个品牌。重视制定产品品牌标准,为创建名牌做好工作。
3.4做好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彭阳县小杂粮产业,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对现有企业生产技术工艺与设备进行改造,开展新产品研发。改善重组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5加快小杂粮生产机械研究与推广步伐
要加大投入研制适合彭阳县小杂粮种植方式、品种特性的机械,重点研发小杂粮播种(覆膜)机械、收获机械,将先进的栽培技术融入机械化过程中,将小杂粮生产者从田间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小杂粮生产通过机械作业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6加快培植小杂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植小杂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龙头企业 小杂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基地 农户”的生产格局。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提供质量保证、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信息服务、统一收购、统一规范管理,通过企业组织农民进行定单生产,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以提高小杂粮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