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许渊冲三美原则的理论基础下,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叠词部分三种译文,即许渊冲、林语堂、刘若愚译本的分析,总结出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三美原则;许渊冲;李清照;《声声慢》
一、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它涉及的个人情感、国家兴衰甚至是时代变迁都让人为之着迷。国外研究学者通过对中国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研究来了解中国的历史、风俗、文学等。可见,中国古典诗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然而,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象丰富,情感复杂,英译实为不易。其中的叠词以其特殊的形式和文化内涵让古典诗词英译更是难上加难。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中国经典词代表作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诗人Kenneth Rexroth发表了One Hundred Poems from Chinese,开所有研究之先河。而国内李清照诗词英译第一人是著名作家冰心。《声声慢》开篇十四字叠词堪称经典。在文化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外领域都备受关注。国内外对叠词的研究,多是强调叠词在诗词中的作用,反映出的风格和韵味,对于叠词英译方法,很少有较为完整系统的总结。本文意图基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不同译文的分析来研究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
二、 三美原则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可谓是诗歌英译的系统原则。意美是第一原则,以意似为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美感,最大限度地打动读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做到意义再现。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原作的深层次意义,而不是误译,删减或再创。
对原作音乐之美的保留是音美原则。传达音乐性有几种常用的技巧,如头韵、尾韵等等。译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再现原作的节奏和韵律以传达音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几乎都有其韵律。如果无韵,英译就不能传达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效果。
第三个原则是形美。通常来说,形美就是保留和再现原作的长短,对称样式,词的重复或者平行结构等等。长句长译,短句短译,不能轻易缩短或增长。任何改变都可能会削弱原文的美感,因为正是韵律和样式才使得中国古典诗词富有意象之美。为了传达出意美,原文的形式应该被保留,至少要与原文相似。
三美原则有其内在层次。首先要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如意境,内容等,再现原文的思想,精神;在此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与韵律,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最后传达原文的形,即在字数、外观、结构等方面符合原文,保持原文结构的建筑美。换言之,三美并不是同等重要。意美最为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排第三。
三、 《声声慢》叠词部分三译本对比分析
汉语叠词主要的形式有AA,AAB,ABB,AABB,ABAB,A-A,A了(一)A,A呀/啊A,A着A着,A里AB。在汉语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强调。通过特殊的形式来突出作品的思想,形象化作者的情感,强化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增添韵律美。此外,特殊的形式增强了视觉感和整齐性。是三美的综合表现。
英语叠词有其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比如,从词的组成部分来看,主要分为:完全叠声,即两个成分完全相同,元音和辅音均相同,如hush hush。双声,即两个成分的辅音相同,而中间的元音不同,如clitter clatter。叠韵,两个成分的元音相同,开头辅音不同,如fuddy duddy。在文学作品中,英文叠词和中文叠词一样,也具有鲜明的文体色彩,叠词的词义会发生变化等,从而使得语言更加活泼,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瑟瑟秋景的描绘来抒发国破家亡的痛楚。交错出新的平音“寻寻,清清,凄凄”和仄音“觅觅,冷冷,惨惨,戚戚”以及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唇音“觅觅”使得行文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许渊冲、林语堂和刘若愚三个译本各有特点。林语堂的中英造诣深厚。他认为诗歌内在的韵律非常重要。他并不强调押韵,但是讲求恰到好处的用词来传达诗歌的氛围。汉学家刘若愚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字面翻译,要尝试用音译或者选择使用英文中相近的单词。以下是《声声慢》原文及三位作者叠词部分的译文。
《声声慢》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许渊冲译文: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林语堂译文: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刘若愚译文: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quiet quiet,
Sad sad, sorrow sorrow, grieved grieved.
從意美角度看,“寻寻觅觅”这组叠词中并没有交代谁在寻觅。许渊冲在译文中加了主语I,明确了动作的发出者,具化了词的情感。林语堂译本并无体现“寻寻觅觅”的动作,而是将动词化为了形容词,从侧面起到了烘托作用。刘若愚译本则将“寻”和“觅”化为了近义的英文动词,直截了当,使意义变得易懂而直白。原作在动词之后,出现了连续排列的形容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五组意义相近的形容词,三位翻译家运用了不同的阐释方法。许渊冲继续加入了主语“I feel”,其中“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这三个so,用英语的平行结构加强了语气,突出了词人孤寂凄苦的心境。而林语堂运用7个形容词,程度逐渐上升,最后“dead”一词感情最为强烈,突出了词人的悲痛和绝望。但与原作相比,并无突出“寻寻觅觅”的动作,而是选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达一种暗淡孤苦的氛围。刘若愚则通过形容词的重复和罗列,将原作每个字翻译成相应的动词或名词,通过连字符连接,将词人内心重重心事表现了出来。从意美的角度看,许渊冲译文最为恰当。其他两个译文通过形容词的简单罗列,略显僵硬,在译文中并无体现具体人物或是没有译出原作的重要动词“寻寻觅觅”,从而无法真正传达词人的形象。其实,《声声慢》中的主人公就是词人李清照。许渊冲加入了主语“I”以及动词“miss”,“look for”等,营造出生动的意象,既有具象的人物,又有抽象的情感,进而传达出了微妙的情感。 音美上,为了体现原词的音韵,许渊冲采用了双行押韵,译文中的“miss”一词同原词中“觅”,“cheer”一词与“戚”,不但元音相近,连辅音也相同。这些词语发音时,嘴巴扁平而狭小,音量较小,从而突出了一种阴郁的气氛。林语堂运用了头韵和复沓的修辞手法,运用了7个so和7个d,同时运用了双声的方法,so的重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同时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烘托了作者的心境。刘若愚运用相同的形容词,相同的发音,模仿了汉语叠词的音律。尽管与原文的样式相同,但缺乏内在的韵律,不能有效地传达出一种内在感情。在这三个译文当中,许渊冲更好地传达出了音美。译文中的韵律和发音开口度的大小等等营造了凄凉的效果。
形美方面,原作叠词分为4、4、6字三组,横排陈列。三译文均为竖排陈列。其中许渊冲译文为4行,分别为6、6、6、4词,排列整齐但又错落有致。林语堂译文均为2字一组,显得规整划一。刘若愚与原词的字数完全对等,排列方式也为4、4、6三组。与汉语诗歌不同,英文诗歌因受音节的限制,所以整体形式不如汉语那样规整。三译文中,许渊冲译文更好地表现了形美——整齐又有章可循的结构,不失长短句的交错,体现了英文诗歌的参差美感。
总体来说,许渊冲从原词本身出发,理解其内涵,加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增添主语等,让意美油然而生。巧妙运用的音律手法,如开口度大小,让音美跃然纸上。林语堂和刘若愚秉承着对原词字数和形式的忠诚,呈现出了整齐如一的译文,更好地体现了视觉上的美感。
四、 叠词英译方法
上述三译文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原作某些词的翻译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呈现,或加入了某些相同的修饰副词等。这些方法在三美原则的理论下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有侧重的美感。通过这些对叠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总结和引申出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以下不同方法中的示例均选自许渊冲诗歌英译作品。
1. 两个相同英文单词用介词(如by,after,to,upon等等)连接
原文: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苏轼《行香子》
译文:
hill upon hill is a picturesque scene
bend after bend looks like a screen
诗人描写了远离国都,亲近自然的超然之感。介词的连接烘托了自由的气氛,刻画了作者无拘无束的心境。这种方法通过介词的连接,起到了延缓节奏的作用。这种放缓的节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意美,适合用于通过延缓特殊氛围来达到烘托环境或心境的诗歌。
2. 直接重复两个单词
原文: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陈子昂《感遇》
译文:
slowly, slowly shortens the day;
ripping, rippling blows autumn breeze.
诗人将自己与芬芳的兰花做比较,春天生长,年末凋零。这种方法有助于营造特殊的氛围和内心抽象的情感,尤其适用于内心抽象情感相呼应的词句,通过词的直接重复来行吟出内心的世界。
3. 用and連接两个近义词
原文: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
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客舍,多与羁旅相关,杨柳象征着离别。这两件事物的结合常会呈现出伤感的基调,但“青青”一词让气氛霎时明朗起来。许渊冲在此用green象征着希望,而fresh又点明了雨后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了人物心理与环境的结合。此译法有助于强化情感,突出事物原本的特质。两个不同单词的使用很难体现形美和音美,但能起到深化原文情感的作用以再现原文的意美。适合描写特殊物体或是特点较突出的事物,强调出一种更加浓烈的色彩,进而烘托出诗词的美感。
4. 拟声词
原文:
肃肃凉风生——王勃
译文:
soughing,the cool breeze blows
“肃肃”意为急速而来的风声,而sough与肃发音相同,形象地传达了风的声音和速度。这种方法与声音相关,突出了动态的美感和韵律。拟声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原文叠词的声音,形象地再现了音美。适合动态或是具有特殊音效的事物,但对于选词方面要求较高,与原作相似发音且意义相近的词需要不断推敲才能传达出视觉和感觉的交错美。
参考文献:
[1]骊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33-35.
[2]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周笃宝.汉语叠词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26-27.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15.
作者简介:徐铭康,胡淼,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三美原则;许渊冲;李清照;《声声慢》
一、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它涉及的个人情感、国家兴衰甚至是时代变迁都让人为之着迷。国外研究学者通过对中国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研究来了解中国的历史、风俗、文学等。可见,中国古典诗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然而,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象丰富,情感复杂,英译实为不易。其中的叠词以其特殊的形式和文化内涵让古典诗词英译更是难上加难。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中国经典词代表作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诗人Kenneth Rexroth发表了One Hundred Poems from Chinese,开所有研究之先河。而国内李清照诗词英译第一人是著名作家冰心。《声声慢》开篇十四字叠词堪称经典。在文化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外领域都备受关注。国内外对叠词的研究,多是强调叠词在诗词中的作用,反映出的风格和韵味,对于叠词英译方法,很少有较为完整系统的总结。本文意图基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不同译文的分析来研究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
二、 三美原则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可谓是诗歌英译的系统原则。意美是第一原则,以意似为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美感,最大限度地打动读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做到意义再现。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原作的深层次意义,而不是误译,删减或再创。
对原作音乐之美的保留是音美原则。传达音乐性有几种常用的技巧,如头韵、尾韵等等。译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再现原作的节奏和韵律以传达音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几乎都有其韵律。如果无韵,英译就不能传达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效果。
第三个原则是形美。通常来说,形美就是保留和再现原作的长短,对称样式,词的重复或者平行结构等等。长句长译,短句短译,不能轻易缩短或增长。任何改变都可能会削弱原文的美感,因为正是韵律和样式才使得中国古典诗词富有意象之美。为了传达出意美,原文的形式应该被保留,至少要与原文相似。
三美原则有其内在层次。首先要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如意境,内容等,再现原文的思想,精神;在此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与韵律,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最后传达原文的形,即在字数、外观、结构等方面符合原文,保持原文结构的建筑美。换言之,三美并不是同等重要。意美最为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排第三。
三、 《声声慢》叠词部分三译本对比分析
汉语叠词主要的形式有AA,AAB,ABB,AABB,ABAB,A-A,A了(一)A,A呀/啊A,A着A着,A里AB。在汉语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强调。通过特殊的形式来突出作品的思想,形象化作者的情感,强化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增添韵律美。此外,特殊的形式增强了视觉感和整齐性。是三美的综合表现。
英语叠词有其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比如,从词的组成部分来看,主要分为:完全叠声,即两个成分完全相同,元音和辅音均相同,如hush hush。双声,即两个成分的辅音相同,而中间的元音不同,如clitter clatter。叠韵,两个成分的元音相同,开头辅音不同,如fuddy duddy。在文学作品中,英文叠词和中文叠词一样,也具有鲜明的文体色彩,叠词的词义会发生变化等,从而使得语言更加活泼,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瑟瑟秋景的描绘来抒发国破家亡的痛楚。交错出新的平音“寻寻,清清,凄凄”和仄音“觅觅,冷冷,惨惨,戚戚”以及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唇音“觅觅”使得行文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许渊冲、林语堂和刘若愚三个译本各有特点。林语堂的中英造诣深厚。他认为诗歌内在的韵律非常重要。他并不强调押韵,但是讲求恰到好处的用词来传达诗歌的氛围。汉学家刘若愚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字面翻译,要尝试用音译或者选择使用英文中相近的单词。以下是《声声慢》原文及三位作者叠词部分的译文。
《声声慢》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许渊冲译文: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林语堂译文: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刘若愚译文: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quiet quiet,
Sad sad, sorrow sorrow, grieved grieved.
從意美角度看,“寻寻觅觅”这组叠词中并没有交代谁在寻觅。许渊冲在译文中加了主语I,明确了动作的发出者,具化了词的情感。林语堂译本并无体现“寻寻觅觅”的动作,而是将动词化为了形容词,从侧面起到了烘托作用。刘若愚译本则将“寻”和“觅”化为了近义的英文动词,直截了当,使意义变得易懂而直白。原作在动词之后,出现了连续排列的形容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五组意义相近的形容词,三位翻译家运用了不同的阐释方法。许渊冲继续加入了主语“I feel”,其中“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这三个so,用英语的平行结构加强了语气,突出了词人孤寂凄苦的心境。而林语堂运用7个形容词,程度逐渐上升,最后“dead”一词感情最为强烈,突出了词人的悲痛和绝望。但与原作相比,并无突出“寻寻觅觅”的动作,而是选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达一种暗淡孤苦的氛围。刘若愚则通过形容词的重复和罗列,将原作每个字翻译成相应的动词或名词,通过连字符连接,将词人内心重重心事表现了出来。从意美的角度看,许渊冲译文最为恰当。其他两个译文通过形容词的简单罗列,略显僵硬,在译文中并无体现具体人物或是没有译出原作的重要动词“寻寻觅觅”,从而无法真正传达词人的形象。其实,《声声慢》中的主人公就是词人李清照。许渊冲加入了主语“I”以及动词“miss”,“look for”等,营造出生动的意象,既有具象的人物,又有抽象的情感,进而传达出了微妙的情感。 音美上,为了体现原词的音韵,许渊冲采用了双行押韵,译文中的“miss”一词同原词中“觅”,“cheer”一词与“戚”,不但元音相近,连辅音也相同。这些词语发音时,嘴巴扁平而狭小,音量较小,从而突出了一种阴郁的气氛。林语堂运用了头韵和复沓的修辞手法,运用了7个so和7个d,同时运用了双声的方法,so的重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同时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烘托了作者的心境。刘若愚运用相同的形容词,相同的发音,模仿了汉语叠词的音律。尽管与原文的样式相同,但缺乏内在的韵律,不能有效地传达出一种内在感情。在这三个译文当中,许渊冲更好地传达出了音美。译文中的韵律和发音开口度的大小等等营造了凄凉的效果。
形美方面,原作叠词分为4、4、6字三组,横排陈列。三译文均为竖排陈列。其中许渊冲译文为4行,分别为6、6、6、4词,排列整齐但又错落有致。林语堂译文均为2字一组,显得规整划一。刘若愚与原词的字数完全对等,排列方式也为4、4、6三组。与汉语诗歌不同,英文诗歌因受音节的限制,所以整体形式不如汉语那样规整。三译文中,许渊冲译文更好地表现了形美——整齐又有章可循的结构,不失长短句的交错,体现了英文诗歌的参差美感。
总体来说,许渊冲从原词本身出发,理解其内涵,加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增添主语等,让意美油然而生。巧妙运用的音律手法,如开口度大小,让音美跃然纸上。林语堂和刘若愚秉承着对原词字数和形式的忠诚,呈现出了整齐如一的译文,更好地体现了视觉上的美感。
四、 叠词英译方法
上述三译文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原作某些词的翻译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呈现,或加入了某些相同的修饰副词等。这些方法在三美原则的理论下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有侧重的美感。通过这些对叠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总结和引申出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以下不同方法中的示例均选自许渊冲诗歌英译作品。
1. 两个相同英文单词用介词(如by,after,to,upon等等)连接
原文: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苏轼《行香子》
译文:
hill upon hill is a picturesque scene
bend after bend looks like a screen
诗人描写了远离国都,亲近自然的超然之感。介词的连接烘托了自由的气氛,刻画了作者无拘无束的心境。这种方法通过介词的连接,起到了延缓节奏的作用。这种放缓的节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意美,适合用于通过延缓特殊氛围来达到烘托环境或心境的诗歌。
2. 直接重复两个单词
原文: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陈子昂《感遇》
译文:
slowly, slowly shortens the day;
ripping, rippling blows autumn breeze.
诗人将自己与芬芳的兰花做比较,春天生长,年末凋零。这种方法有助于营造特殊的氛围和内心抽象的情感,尤其适用于内心抽象情感相呼应的词句,通过词的直接重复来行吟出内心的世界。
3. 用and連接两个近义词
原文: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
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客舍,多与羁旅相关,杨柳象征着离别。这两件事物的结合常会呈现出伤感的基调,但“青青”一词让气氛霎时明朗起来。许渊冲在此用green象征着希望,而fresh又点明了雨后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了人物心理与环境的结合。此译法有助于强化情感,突出事物原本的特质。两个不同单词的使用很难体现形美和音美,但能起到深化原文情感的作用以再现原文的意美。适合描写特殊物体或是特点较突出的事物,强调出一种更加浓烈的色彩,进而烘托出诗词的美感。
4. 拟声词
原文:
肃肃凉风生——王勃
译文:
soughing,the cool breeze blows
“肃肃”意为急速而来的风声,而sough与肃发音相同,形象地传达了风的声音和速度。这种方法与声音相关,突出了动态的美感和韵律。拟声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原文叠词的声音,形象地再现了音美。适合动态或是具有特殊音效的事物,但对于选词方面要求较高,与原作相似发音且意义相近的词需要不断推敲才能传达出视觉和感觉的交错美。
参考文献:
[1]骊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33-35.
[2]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周笃宝.汉语叠词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26-27.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15.
作者简介:徐铭康,胡淼,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