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梦为经,穿珠成串,有深意
组诗教学,关键是“组”。一首首诗歌看似孤立,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寻找诗歌之间的联结点,把一首首诗歌融成一个整体,相得益彰,是组诗教学的关键。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众多诗篇都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从诗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成为教学陆诗的一个重要内容。一首诗的情感可能有些许单薄,数首诗交相呼应,浓浓的爱国情就会深深叩动孩子们的心灵。
笔者在研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题临安邸》四首诗时,一个字触动了我的心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个“梦”字,不正表现了诗人陆游深深的爱国情怀吗?观照四首诗,一条组诗教学的脉络清晰可见:梦中一梦醒一梦断一梦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梦中,诗人仍然想着冲锋陷阵,为国杀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梦醒,诗人无法入眠,为何?他牵挂着大宋王朝失去的大好河山——黄河、华山,他想到了被朝廷遗弃在北方沦陷区深受苦难的百姓,想到他们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哭千了眼泪,想到了他们日夜盼望着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次次地失望、绝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梦断,即将离世,万事皆空,可是诗人心中牵挂最多、无法释怀的仍然是朝廷未能收复北方失地。三首诗,字里行间流动的爱国情怀有力地叩动着孩子们的心扉。这一切悲剧是谁酿成的呢?是偏于一隅、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汴州”《题临安邸》),林升的一句诘问,把南宋小朝廷贪图享受、不思恢复中原的丑恶嘴脸揭露无疑。
紧扣一个“梦”字,分散的诗篇融为一个整体,陆游的爱国情怀,在笔者富有深意的组合中变得真切,变得可感,变得立体,变得伟大。
二、紧扣字词,对比品析,悟深情
中国古典诗歌,年代久远,笔墨精炼,言简义丰。学习诗歌,无法绕开诗中字词的教学。单纯的字词理解,往往枯燥无味,如果让字词学习变成学生饱览险峰无限风光的阶梯,一路攀登,一路欣赏沿途风景,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下面我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片段为例,浅谈诗歌教学如何紧扣字词,感悟深情。
【案例回放】
师:读完这首诗,哪些词句令你最为感动,甚至会泪流满面?
生1:最打动我的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诗。诗人陆游躺在床上,可是他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师:“僵卧”,理解吗?诗人是怎样的情态呢?
生:就是诗人直挺挺地、僵直地躺在床上,他病了,卧床不起。
师:好一个“卧床不起”,重病缠身,他本应想着什么?
生:诗人陆游本应想着找个好医生,把病看好,好好安度晚年。
师:孩子,再读读这句话。现在哪两个词最打动你?
生:僵卧孤村、尚思为国,这两个词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心。
师:就这句诗,谁还有自己的理解?
生:陆游由于主张收复失地,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此时已经被罢官回到了山阴老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他仍然想着为国效劳,令人感动。
师: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遭到排挤打击,心里好受吗?
生:很难受。
师:可是他却——
生:不自哀。
师:68岁的老人,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好受吗?可是他却——
生:不自哀,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师:不自哀、戍轮台,又是一次强烈的对比。四个词,两次对比,陆游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句诗的学习,扣住关键字词,在两次对比中揣摩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润物无声,沁入学生的心灵。古诗中的字词要学习,需理解,把它们变成感悟诗人爱国深情的一级级阶梯,是智慧的选择。
三、由表及里,想象画面,需深思
苏轼赞美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众多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把脑海中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筛选、浓缩,转换成凝练的文字的过程。学习诗歌,想象画面,还原画面,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自己身临诗境,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下面我就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走进诗篇,曲径通幽。
【案例回放】
师:一个68岁的老人连做梦都想着为国英勇杀敌,收复失地,梦醒了呢?自读《示儿》,思考诗人睡不着觉,梦醒之后,他惦记着什么?
生1:惦记着北方沦陷区被宋王朝遗留的老百姓。
生2:他想到金人残暴统治下,老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整天以泪洗面。
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请问,这河是哪条河,这山是哪座山?
生:这河是长江,这山应该是泰山。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河应该是黄河,这山是华山,因为当时金兵占领了中原大地。黄河、华山都在金兵的占领区,陆游此时肯定对失去的壮丽河山念念不忘。
师:有道理,陆游惦记着祖国失去的河山,惦记着占領区被遗弃的苦难的百姓。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次导演,假如让你给这首诗拍摄视频,你将设计哪些镜头?
生1:我将拍摄气势磅礴的黄河,然后是人物特写,金兵挎着弯刀,耀武扬威,牵着战马车,在河边饮马。
生2:我会拍摄巍峨的华山,芳草如茵的山坡,大队金兵背着弓箭、手握弯刀在山坡上牧马。
生3:我会拍摄街市上一队金兵骑着战马,横冲直撞,尘土飞扬,老百姓四处奔逃,旁边的货物东倒西歪,七零八落。一名被战马撞倒的小孩扑在地上,仰起满是灰尘的小脸,惊恐地号哭着。 生4: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镜头,几间破茅屋前,一个孱弱的、满脸皱纹的瘦弱的老人拄着拐杖,牵着自己衣衫褴褛的孙子,踮着脚向南方眺望。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真正走进陆游这首诗,你们设计的每一个镜头都令人酸楚,催人泪下。想想彼时陆游的心境,并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朗读这首诗。
笔者领着孩子,品词析句,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想象情境,把诗歌变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态的镜头。想象需要思考,拍摄需要编排,需要孩子们复杂的思维的支撑。深思带来的是对诗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陆游的爱国情在深思中渐渐清晰,在深思中愈发浓郁。
四、链接生活,穿越时空,促深谈
古诗的“古”字告诉我们它离孩子生活的当代久远。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民风民俗是延续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比照现实生活,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次对话,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感晤真情会事半功倍。
【案例回放】
师:陆游曾在自己的作品《卜算子·咏梅》中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暗喻自己就是化作泥土,但自己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也不会改变。请看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师:“示儿”何意?
生:“示儿”就是说这首诗是给儿子看的,是陆游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写下的一份遗嘱。
师:“遗嘱”,大家想一想,人们一般会在遗嘱中写些什么?
生1:嘱咐子孙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好好生活。
生2:遗嘱中一般写自己去世后,家产如何分配,如金钱、首饰、房产如何分配。
生3:如果家里有公司、企业,会写明资产如何划分。
生4:遗嘱中会写自己百年后如何安葬、安葬在哪里等。
师:一个人临死之际安排这些事情非常正常。下面我们穿越时空到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病榻前,亲眼见证一下他的遗嘱,听听他的遗愿。对照注释,自读理解《示儿》。
生1:陆游的遗嘱中写下了自己的一生之痛,他一生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
生2:他的遗嘱只有一条,如果南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希望儿子祭祖的时候告诉他。
师:把陆游的遗嘱和一般人的遗嘱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陆游临终前牵挂的是国家的统一,牵挂的是南宋朝廷能否收复失地。我们普通人的遗嘱都是有关个人、子女、家庭、财产等方面的。
师:老师有不同观点,我觉得陆游有点老糊涂了,人死万事皆空,与他已经没有关系了,可他却仍为国家未能统一而悲伤。即使南宋军队真的北定中原,子孙告诉他,他能听到吗?
生1:我不赞同老师的观点,陆游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死后万事皆空,却仍牵挂国家的统一,显示出他的爱国精神至死不变,更令人感动。
生2:陆游听不到,仍然让兒子告之,可见北定中原、收复失地在诗人心中多么重要,不见国家统一,诗人死不瞑目。这更能表现诗人真诚、深沉的爱国情怀。
师:我明白了,一个“但悲”,一个“无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陆游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如果前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梦中、梦醒爱国情,那么《示儿》就是梦断爱国情。
深度教学是走心的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教学《示儿》,引导学生三次对话,一次是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一次是和陆游对话,一次是和老师对话,但归根结底孩子们都是与《示儿》这首诗对话。三次对话,是笔者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对话,是把孩子的思维引向纵深的对话,在深谈中感悟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陆游组诗教学,笔者紧扣一个“梦”字,把三首古诗串成一串,连成一片。通过梦中、梦醒、梦断,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品词析句悟深情,构建画面需深思,链接生活促深谈,围绕“深”字,深度教学,深入浅出,对组诗教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组诗教学,关键是“组”。一首首诗歌看似孤立,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寻找诗歌之间的联结点,把一首首诗歌融成一个整体,相得益彰,是组诗教学的关键。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众多诗篇都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从诗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成为教学陆诗的一个重要内容。一首诗的情感可能有些许单薄,数首诗交相呼应,浓浓的爱国情就会深深叩动孩子们的心灵。
笔者在研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题临安邸》四首诗时,一个字触动了我的心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个“梦”字,不正表现了诗人陆游深深的爱国情怀吗?观照四首诗,一条组诗教学的脉络清晰可见:梦中一梦醒一梦断一梦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梦中,诗人仍然想着冲锋陷阵,为国杀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梦醒,诗人无法入眠,为何?他牵挂着大宋王朝失去的大好河山——黄河、华山,他想到了被朝廷遗弃在北方沦陷区深受苦难的百姓,想到他们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哭千了眼泪,想到了他们日夜盼望着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次次地失望、绝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梦断,即将离世,万事皆空,可是诗人心中牵挂最多、无法释怀的仍然是朝廷未能收复北方失地。三首诗,字里行间流动的爱国情怀有力地叩动着孩子们的心扉。这一切悲剧是谁酿成的呢?是偏于一隅、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汴州”《题临安邸》),林升的一句诘问,把南宋小朝廷贪图享受、不思恢复中原的丑恶嘴脸揭露无疑。
紧扣一个“梦”字,分散的诗篇融为一个整体,陆游的爱国情怀,在笔者富有深意的组合中变得真切,变得可感,变得立体,变得伟大。
二、紧扣字词,对比品析,悟深情
中国古典诗歌,年代久远,笔墨精炼,言简义丰。学习诗歌,无法绕开诗中字词的教学。单纯的字词理解,往往枯燥无味,如果让字词学习变成学生饱览险峰无限风光的阶梯,一路攀登,一路欣赏沿途风景,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下面我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片段为例,浅谈诗歌教学如何紧扣字词,感悟深情。
【案例回放】
师:读完这首诗,哪些词句令你最为感动,甚至会泪流满面?
生1:最打动我的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诗。诗人陆游躺在床上,可是他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师:“僵卧”,理解吗?诗人是怎样的情态呢?
生:就是诗人直挺挺地、僵直地躺在床上,他病了,卧床不起。
师:好一个“卧床不起”,重病缠身,他本应想着什么?
生:诗人陆游本应想着找个好医生,把病看好,好好安度晚年。
师:孩子,再读读这句话。现在哪两个词最打动你?
生:僵卧孤村、尚思为国,这两个词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心。
师:就这句诗,谁还有自己的理解?
生:陆游由于主张收复失地,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此时已经被罢官回到了山阴老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他仍然想着为国效劳,令人感动。
师: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遭到排挤打击,心里好受吗?
生:很难受。
师:可是他却——
生:不自哀。
师:68岁的老人,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好受吗?可是他却——
生:不自哀,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师:不自哀、戍轮台,又是一次强烈的对比。四个词,两次对比,陆游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句诗的学习,扣住关键字词,在两次对比中揣摩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润物无声,沁入学生的心灵。古诗中的字词要学习,需理解,把它们变成感悟诗人爱国深情的一级级阶梯,是智慧的选择。
三、由表及里,想象画面,需深思
苏轼赞美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众多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把脑海中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筛选、浓缩,转换成凝练的文字的过程。学习诗歌,想象画面,还原画面,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自己身临诗境,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下面我就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走进诗篇,曲径通幽。
【案例回放】
师:一个68岁的老人连做梦都想着为国英勇杀敌,收复失地,梦醒了呢?自读《示儿》,思考诗人睡不着觉,梦醒之后,他惦记着什么?
生1:惦记着北方沦陷区被宋王朝遗留的老百姓。
生2:他想到金人残暴统治下,老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整天以泪洗面。
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请问,这河是哪条河,这山是哪座山?
生:这河是长江,这山应该是泰山。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河应该是黄河,这山是华山,因为当时金兵占领了中原大地。黄河、华山都在金兵的占领区,陆游此时肯定对失去的壮丽河山念念不忘。
师:有道理,陆游惦记着祖国失去的河山,惦记着占領区被遗弃的苦难的百姓。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次导演,假如让你给这首诗拍摄视频,你将设计哪些镜头?
生1:我将拍摄气势磅礴的黄河,然后是人物特写,金兵挎着弯刀,耀武扬威,牵着战马车,在河边饮马。
生2:我会拍摄巍峨的华山,芳草如茵的山坡,大队金兵背着弓箭、手握弯刀在山坡上牧马。
生3:我会拍摄街市上一队金兵骑着战马,横冲直撞,尘土飞扬,老百姓四处奔逃,旁边的货物东倒西歪,七零八落。一名被战马撞倒的小孩扑在地上,仰起满是灰尘的小脸,惊恐地号哭着。 生4: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镜头,几间破茅屋前,一个孱弱的、满脸皱纹的瘦弱的老人拄着拐杖,牵着自己衣衫褴褛的孙子,踮着脚向南方眺望。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真正走进陆游这首诗,你们设计的每一个镜头都令人酸楚,催人泪下。想想彼时陆游的心境,并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朗读这首诗。
笔者领着孩子,品词析句,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想象情境,把诗歌变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态的镜头。想象需要思考,拍摄需要编排,需要孩子们复杂的思维的支撑。深思带来的是对诗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陆游的爱国情在深思中渐渐清晰,在深思中愈发浓郁。
四、链接生活,穿越时空,促深谈
古诗的“古”字告诉我们它离孩子生活的当代久远。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民风民俗是延续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比照现实生活,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次对话,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感晤真情会事半功倍。
【案例回放】
师:陆游曾在自己的作品《卜算子·咏梅》中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暗喻自己就是化作泥土,但自己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也不会改变。请看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师:“示儿”何意?
生:“示儿”就是说这首诗是给儿子看的,是陆游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写下的一份遗嘱。
师:“遗嘱”,大家想一想,人们一般会在遗嘱中写些什么?
生1:嘱咐子孙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好好生活。
生2:遗嘱中一般写自己去世后,家产如何分配,如金钱、首饰、房产如何分配。
生3:如果家里有公司、企业,会写明资产如何划分。
生4:遗嘱中会写自己百年后如何安葬、安葬在哪里等。
师:一个人临死之际安排这些事情非常正常。下面我们穿越时空到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病榻前,亲眼见证一下他的遗嘱,听听他的遗愿。对照注释,自读理解《示儿》。
生1:陆游的遗嘱中写下了自己的一生之痛,他一生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
生2:他的遗嘱只有一条,如果南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希望儿子祭祖的时候告诉他。
师:把陆游的遗嘱和一般人的遗嘱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陆游临终前牵挂的是国家的统一,牵挂的是南宋朝廷能否收复失地。我们普通人的遗嘱都是有关个人、子女、家庭、财产等方面的。
师:老师有不同观点,我觉得陆游有点老糊涂了,人死万事皆空,与他已经没有关系了,可他却仍为国家未能统一而悲伤。即使南宋军队真的北定中原,子孙告诉他,他能听到吗?
生1:我不赞同老师的观点,陆游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死后万事皆空,却仍牵挂国家的统一,显示出他的爱国精神至死不变,更令人感动。
生2:陆游听不到,仍然让兒子告之,可见北定中原、收复失地在诗人心中多么重要,不见国家统一,诗人死不瞑目。这更能表现诗人真诚、深沉的爱国情怀。
师:我明白了,一个“但悲”,一个“无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陆游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如果前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梦中、梦醒爱国情,那么《示儿》就是梦断爱国情。
深度教学是走心的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教学《示儿》,引导学生三次对话,一次是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一次是和陆游对话,一次是和老师对话,但归根结底孩子们都是与《示儿》这首诗对话。三次对话,是笔者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对话,是把孩子的思维引向纵深的对话,在深谈中感悟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陆游组诗教学,笔者紧扣一个“梦”字,把三首古诗串成一串,连成一片。通过梦中、梦醒、梦断,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品词析句悟深情,构建画面需深思,链接生活促深谈,围绕“深”字,深度教学,深入浅出,对组诗教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