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爱国情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梦为经,穿珠成串,有深意
  组诗教学,关键是“组”。一首首诗歌看似孤立,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寻找诗歌之间的联结点,把一首首诗歌融成一个整体,相得益彰,是组诗教学的关键。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众多诗篇都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从诗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成为教学陆诗的一个重要内容。一首诗的情感可能有些许单薄,数首诗交相呼应,浓浓的爱国情就会深深叩动孩子们的心灵。
  笔者在研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题临安邸》四首诗时,一个字触动了我的心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个“梦”字,不正表现了诗人陆游深深的爱国情怀吗?观照四首诗,一条组诗教学的脉络清晰可见:梦中一梦醒一梦断一梦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梦中,诗人仍然想着冲锋陷阵,为国杀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梦醒,诗人无法入眠,为何?他牵挂着大宋王朝失去的大好河山——黄河、华山,他想到了被朝廷遗弃在北方沦陷区深受苦难的百姓,想到他们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哭千了眼泪,想到了他们日夜盼望着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次次地失望、绝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梦断,即将离世,万事皆空,可是诗人心中牵挂最多、无法释怀的仍然是朝廷未能收复北方失地。三首诗,字里行间流动的爱国情怀有力地叩动着孩子们的心扉。这一切悲剧是谁酿成的呢?是偏于一隅、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汴州”《题临安邸》),林升的一句诘问,把南宋小朝廷贪图享受、不思恢复中原的丑恶嘴脸揭露无疑。
  紧扣一个“梦”字,分散的诗篇融为一个整体,陆游的爱国情怀,在笔者富有深意的组合中变得真切,变得可感,变得立体,变得伟大。
  二、紧扣字词,对比品析,悟深情
  中国古典诗歌,年代久远,笔墨精炼,言简义丰。学习诗歌,无法绕开诗中字词的教学。单纯的字词理解,往往枯燥无味,如果让字词学习变成学生饱览险峰无限风光的阶梯,一路攀登,一路欣赏沿途风景,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下面我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片段为例,浅谈诗歌教学如何紧扣字词,感悟深情。
  【案例回放】
  师:读完这首诗,哪些词句令你最为感动,甚至会泪流满面?
  生1:最打动我的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诗。诗人陆游躺在床上,可是他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师:“僵卧”,理解吗?诗人是怎样的情态呢?
  生:就是诗人直挺挺地、僵直地躺在床上,他病了,卧床不起。
  师:好一个“卧床不起”,重病缠身,他本应想着什么?
  生:诗人陆游本应想着找个好医生,把病看好,好好安度晚年。
  师:孩子,再读读这句话。现在哪两个词最打动你?
  生:僵卧孤村、尚思为国,这两个词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心。
  师:就这句诗,谁还有自己的理解?
  生:陆游由于主张收复失地,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此时已经被罢官回到了山阴老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他仍然想着为国效劳,令人感动。
  师: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遭到排挤打击,心里好受吗?
  生:很难受。
  师:可是他却——
  生:不自哀。
  师:68岁的老人,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好受吗?可是他却——
  生:不自哀,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师:不自哀、戍轮台,又是一次强烈的对比。四个词,两次对比,陆游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句诗的学习,扣住关键字词,在两次对比中揣摩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润物无声,沁入学生的心灵。古诗中的字词要学习,需理解,把它们变成感悟诗人爱国深情的一级级阶梯,是智慧的选择。
  三、由表及里,想象画面,需深思
  苏轼赞美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众多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把脑海中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筛选、浓缩,转换成凝练的文字的过程。学习诗歌,想象画面,还原画面,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自己身临诗境,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下面我就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走进诗篇,曲径通幽。
  【案例回放】
  师:一个68岁的老人连做梦都想着为国英勇杀敌,收复失地,梦醒了呢?自读《示儿》,思考诗人睡不着觉,梦醒之后,他惦记着什么?
  生1:惦记着北方沦陷区被宋王朝遗留的老百姓。
  生2:他想到金人残暴统治下,老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整天以泪洗面。
  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请问,这河是哪条河,这山是哪座山?
  生:这河是长江,这山应该是泰山。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河应该是黄河,这山是华山,因为当时金兵占领了中原大地。黄河、华山都在金兵的占领区,陆游此时肯定对失去的壮丽河山念念不忘。
  师:有道理,陆游惦记着祖国失去的河山,惦记着占領区被遗弃的苦难的百姓。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次导演,假如让你给这首诗拍摄视频,你将设计哪些镜头?
  生1:我将拍摄气势磅礴的黄河,然后是人物特写,金兵挎着弯刀,耀武扬威,牵着战马车,在河边饮马。
  生2:我会拍摄巍峨的华山,芳草如茵的山坡,大队金兵背着弓箭、手握弯刀在山坡上牧马。
  生3:我会拍摄街市上一队金兵骑着战马,横冲直撞,尘土飞扬,老百姓四处奔逃,旁边的货物东倒西歪,七零八落。一名被战马撞倒的小孩扑在地上,仰起满是灰尘的小脸,惊恐地号哭着。   生4: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镜头,几间破茅屋前,一个孱弱的、满脸皱纹的瘦弱的老人拄着拐杖,牵着自己衣衫褴褛的孙子,踮着脚向南方眺望。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真正走进陆游这首诗,你们设计的每一个镜头都令人酸楚,催人泪下。想想彼时陆游的心境,并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朗读这首诗。
  笔者领着孩子,品词析句,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想象情境,把诗歌变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态的镜头。想象需要思考,拍摄需要编排,需要孩子们复杂的思维的支撑。深思带来的是对诗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陆游的爱国情在深思中渐渐清晰,在深思中愈发浓郁。
  四、链接生活,穿越时空,促深谈
  古诗的“古”字告诉我们它离孩子生活的当代久远。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民风民俗是延续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比照现实生活,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次对话,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感晤真情会事半功倍。
  【案例回放】
  师:陆游曾在自己的作品《卜算子·咏梅》中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暗喻自己就是化作泥土,但自己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也不会改变。请看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师:“示儿”何意?
  生:“示儿”就是说这首诗是给儿子看的,是陆游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写下的一份遗嘱。
  师:“遗嘱”,大家想一想,人们一般会在遗嘱中写些什么?
  生1:嘱咐子孙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好好生活。
  生2:遗嘱中一般写自己去世后,家产如何分配,如金钱、首饰、房产如何分配。
  生3:如果家里有公司、企业,会写明资产如何划分。
  生4:遗嘱中会写自己百年后如何安葬、安葬在哪里等。
  师:一个人临死之际安排这些事情非常正常。下面我们穿越时空到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病榻前,亲眼见证一下他的遗嘱,听听他的遗愿。对照注释,自读理解《示儿》。
  生1:陆游的遗嘱中写下了自己的一生之痛,他一生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
  生2:他的遗嘱只有一条,如果南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希望儿子祭祖的时候告诉他。
  师:把陆游的遗嘱和一般人的遗嘱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陆游临终前牵挂的是国家的统一,牵挂的是南宋朝廷能否收复失地。我们普通人的遗嘱都是有关个人、子女、家庭、财产等方面的。
  师:老师有不同观点,我觉得陆游有点老糊涂了,人死万事皆空,与他已经没有关系了,可他却仍为国家未能统一而悲伤。即使南宋军队真的北定中原,子孙告诉他,他能听到吗?
  生1:我不赞同老师的观点,陆游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死后万事皆空,却仍牵挂国家的统一,显示出他的爱国精神至死不变,更令人感动。
  生2:陆游听不到,仍然让兒子告之,可见北定中原、收复失地在诗人心中多么重要,不见国家统一,诗人死不瞑目。这更能表现诗人真诚、深沉的爱国情怀。
  师:我明白了,一个“但悲”,一个“无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陆游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如果前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梦中、梦醒爱国情,那么《示儿》就是梦断爱国情。
  深度教学是走心的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教学《示儿》,引导学生三次对话,一次是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一次是和陆游对话,一次是和老师对话,但归根结底孩子们都是与《示儿》这首诗对话。三次对话,是笔者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对话,是把孩子的思维引向纵深的对话,在深谈中感悟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陆游组诗教学,笔者紧扣一个“梦”字,把三首古诗串成一串,连成一片。通过梦中、梦醒、梦断,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品词析句悟深情,构建画面需深思,链接生活促深谈,围绕“深”字,深度教学,深入浅出,对组诗教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其他文献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与西方文学专家,也是翻译界的一代宗师,其翻译生涯长达60年,译品素享盛誉,备受海内外专家推崇。安徽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卞之琳译文集》3卷,收集《西窗集》、《维多利亚女王传》、《英国诗选》、《西窗小书》5种、《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主要译作,是卞氏一生卓越的翻译艺术的总结。  卞氏30年代前期所译的《西窗集》,为当时西洋高级读书界最流行的作品选集,译本甫一问世,即一纸风行,时隔
期刊
2000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向社会推出的《现在,是我们赎罪的时候》一书,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当你获得这本书时,那与众不同的封面设计,是非常抢眼的:封面两个硕大的“赎罪”两字,血迹斑斑滴在上面一行小字:“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是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所题,此书的分量有多重,不由得督促你快来翻看。  “赎罪”的含义是什么?  60多年前,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在亚洲犯下累累罪行。为此,有良知的日本
期刊
2000年在全国各家出版社推广实施的CIP(图书在版编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是和国际图书市场接轨,缩小了和发达国家图书出版方面的差距,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为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创了良好局面;其次是给国内广大CIP用户带来巨大的收益,特别是为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如今,对CIP重要性的认识在出版社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
期刊
喜欢我行我素的台湾作家李敖展示给广大读者的一直是其桀骜不驯、愤世嫉俗、有着铮铮铁骨的硬汉的一面,实际上,李敖还是一个有着刻骨的柔情,懂得欣赏女性、尊重女性、呵护女性的风流才子,有着多情而善良的一面。《我为卿狂——李敖的三次惊世婚恋》就是从情感的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李敖。  该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李敖和三个女人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李敖在他的作品中从不讳言自己感情生活的丰富多
期刊
德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1780-1831)曾经被恩格斯誉为军事界的“第一流人物”,被列宁誉为“伟大的军事思想家”。由他著述的《战争论》,与中国的《孙子兵法》一道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两大军事学经典著作。但是,由于《战争论》是19世纪初期的作品,又是一部未经最后修改的遗著,许多篇章仅仅是草稿,文字晦涩费解,所以,国内外长期缺乏一部按照原著的叙述顺序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它的专著。今
期刊
近读《WTO与中国文化》一书,感慨良多。从一个历史学学者的立场来看,我不仅为该书作者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渊博的历史知识所感叹,而且更为该书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所感叹。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非常强的专著,换言之,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是这本长达28.5万字的著作的最鲜明的特色。  该书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期刊
《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它是犹太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西方的文学、艺术,尤其是中世纪的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圣经》。《圣经》中的典故,亦在大量的西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经典著作中被屡屡引用。正像不研究佛学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一样,不知道《圣经》里都讲了些什么,都有些怎样的故事,也就无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圣经》包括66卷历险记、历史、诗歌、书信等
期刊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于国厚同志在新闻出版和老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他笔耕不辍,将自己历年来发表的作品结集出版,书名为《向往阳光》。我有机会先睹此书,并深深为书的内容所打动。  从作者对老年问题的阐述中,从他对当代老年人的分析和思考里,我体味出人生的真谛。他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他作评论,观点新颖,视野广阔;他谈问题,不回避,不虚饰。在“为平冤案”部分,于国厚同志在为“右派”彻底平反
期刊
“死亡”,在中国人的语言中是个很忌讳谈论的言词,可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穿透死亡》一书中,偏偏就“死亡”问题展开了详尽而全面的探讨。  探讨死亡问题,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理论与学术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深入了解死亡问题的实质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并进而提高自我人生的品质,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准目标,定好方位,明确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标杆,从中获得人生发展的动力。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人生道路辉煌也好,
期刊
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各种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其词汇表达的概念、关系和意义也是一样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只在于词的发音和书写形式。这种理论占据人们的思想长达几千年,基于此,教授另一种语言,就是实现两种语言的互译,语法——翻译法作为外语的主导教学方法,曾独占鳌头。进入20世纪,如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纷纷涌现,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语法——翻译法本身也逐渐正视自身的不足,其机械、脱离语言环境和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