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12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司法改革试点,二中院及宝山、徐汇、闵行四家法院被确定为试点法院。9月5日,我国首批231名法官助理在上海接受任命。9月25日,全国首起法官助理参与庭审的案件在沪亮相。步入2015年,上海司法改革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1月31日,上海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考试在高院举行。
3月21-22日,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表决提出首批入额法官建议人选。
3月26日,高院党组审议通过了首批入额法官。
4月10日,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定岗工作完成。
4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人事任免案,正式将市二中院的71名助理审判员晋升为法官。
4月22日,闵行、宝山两区人大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入额法官的人事任免案……
站在司法改革前沿的上海法院,历经9月有余,从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司法人员管理制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探索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等方面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上海法院以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完善了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建立法院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并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审委会讨论案件范围。明确主审法官、合议庭的办案责任,着力解决权责不明、责任追究难落实及合议庭“合而不议”、“参而不审”等问题。
据统计,改革以来,4家试点法院直接由主审法官、合议庭评议后裁判的案件比例为99.88%至99.98%,仅有极少量案件提交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与此同时,院、庭长参与审理案件数有较大提升,其中二中院上升18.7%,宝山上升16.91%,徐汇和闵行分别上升61.03%和70.9%。
审判权独立行使决不等于放任不管。从落实审判责任出发,上海法院以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为保障,健全完善审判权监督制约机制,明确院、庭长审判管理职责。他们还建立《案件廉政回访》制度,2014年发放廉政监督卡22.75万件,案件廉政回访6966次;建立“上海法院廉政风险环节监督提示系统”,发现、处置和反馈问题1258个;严格落实“一方退出”机制,其配偶子女为律师的113名法官,目前已经全部退出审判、执行一线岗位。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
试点之初,上海法院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案件等基础数据,结合法官办案工作量和三级法院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科学核定了33%法官、52%审判辅助人员、15%司法行政人员的比例,实行分类管理,并明确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增设法官助理,专职协助法官从事审判辅助事务。
今年一季度,按照公平公正、双向选择(岗位承诺)、考核考试、差额择优、分期分批的入额原则,上海法院经过申请报名、法官岗位承诺、入额基本条件审查、业绩考核、入额考试、审委会面试以及由7名专门委员和8名专家委员组成的上海市法官遴选(惩戒)委员会投票表决七个步骤,开展了先行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考核、考试工作。
目前,上海4家先行试点法院首批共产生531名入额法官,占比27.6%。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郭伟清表示,这样能为新法官的选任留有员额,确保队伍不断层。据统计,531名入额法官中,原为审判员的404人,原为助审员的127人。他们的平均年龄43.9岁,平均从事司法工作18.1年,平均任法官14.5年,99.8%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1.8%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此外,前不久,上海法院面向律师、法律学者等选任高级法官的工作已经启动。建立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保障制度,法官岗位日常管理考核和员额退出机制等也已基本完成。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方面,上海法院共启动非法证据排除调查程序15件,其中对2件案件中的非法证据予以排除。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审理方面,2014年共审结5969件,其中对5928名符合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对41名罪犯裁定不予减刑、假释。劳教制度改革方面,建立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扩大了短期自由刑适用。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方面,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诉访分离、初信初访、案件评查、巡回督导、信访终结、司法救助、维稳联动等七项工作机制,积极引导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
探索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
2014年12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挂牌,此举标志着上海顺利完成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的组建任务。为科学管理、高效运行,上海探索建立了三中院、知识产权法院、铁路中院“三院合一”管理模式,按照“审判独立、行政(党务)合署”的原则,使机构设置精简、高效、扁平化。据统计,两院自挂牌成立至今年3月底,共受理案件314件。
改革,需要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需要以创新思维直面并解决那些影响公正司法的环节和问题,更需要脚踏实地,积跬步以成千里。上海的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正紧紧围绕公正司法的总目标,以改革为抓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1月31日,上海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考试在高院举行。
3月21-22日,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表决提出首批入额法官建议人选。
3月26日,高院党组审议通过了首批入额法官。
4月10日,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定岗工作完成。
4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人事任免案,正式将市二中院的71名助理审判员晋升为法官。
4月22日,闵行、宝山两区人大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入额法官的人事任免案……
站在司法改革前沿的上海法院,历经9月有余,从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司法人员管理制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探索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等方面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上海法院以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完善了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建立法院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并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审委会讨论案件范围。明确主审法官、合议庭的办案责任,着力解决权责不明、责任追究难落实及合议庭“合而不议”、“参而不审”等问题。
据统计,改革以来,4家试点法院直接由主审法官、合议庭评议后裁判的案件比例为99.88%至99.98%,仅有极少量案件提交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与此同时,院、庭长参与审理案件数有较大提升,其中二中院上升18.7%,宝山上升16.91%,徐汇和闵行分别上升61.03%和70.9%。
审判权独立行使决不等于放任不管。从落实审判责任出发,上海法院以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为保障,健全完善审判权监督制约机制,明确院、庭长审判管理职责。他们还建立《案件廉政回访》制度,2014年发放廉政监督卡22.75万件,案件廉政回访6966次;建立“上海法院廉政风险环节监督提示系统”,发现、处置和反馈问题1258个;严格落实“一方退出”机制,其配偶子女为律师的113名法官,目前已经全部退出审判、执行一线岗位。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
试点之初,上海法院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案件等基础数据,结合法官办案工作量和三级法院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科学核定了33%法官、52%审判辅助人员、15%司法行政人员的比例,实行分类管理,并明确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增设法官助理,专职协助法官从事审判辅助事务。
今年一季度,按照公平公正、双向选择(岗位承诺)、考核考试、差额择优、分期分批的入额原则,上海法院经过申请报名、法官岗位承诺、入额基本条件审查、业绩考核、入额考试、审委会面试以及由7名专门委员和8名专家委员组成的上海市法官遴选(惩戒)委员会投票表决七个步骤,开展了先行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考核、考试工作。
目前,上海4家先行试点法院首批共产生531名入额法官,占比27.6%。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郭伟清表示,这样能为新法官的选任留有员额,确保队伍不断层。据统计,531名入额法官中,原为审判员的404人,原为助审员的127人。他们的平均年龄43.9岁,平均从事司法工作18.1年,平均任法官14.5年,99.8%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1.8%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此外,前不久,上海法院面向律师、法律学者等选任高级法官的工作已经启动。建立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保障制度,法官岗位日常管理考核和员额退出机制等也已基本完成。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方面,上海法院共启动非法证据排除调查程序15件,其中对2件案件中的非法证据予以排除。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审理方面,2014年共审结5969件,其中对5928名符合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对41名罪犯裁定不予减刑、假释。劳教制度改革方面,建立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扩大了短期自由刑适用。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方面,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诉访分离、初信初访、案件评查、巡回督导、信访终结、司法救助、维稳联动等七项工作机制,积极引导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
探索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
2014年12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挂牌,此举标志着上海顺利完成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的组建任务。为科学管理、高效运行,上海探索建立了三中院、知识产权法院、铁路中院“三院合一”管理模式,按照“审判独立、行政(党务)合署”的原则,使机构设置精简、高效、扁平化。据统计,两院自挂牌成立至今年3月底,共受理案件314件。
改革,需要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需要以创新思维直面并解决那些影响公正司法的环节和问题,更需要脚踏实地,积跬步以成千里。上海的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正紧紧围绕公正司法的总目标,以改革为抓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