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教学工作,笔者逐渐意识到:在作业批改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又无益于学生学习发展的一些问题。
1)把批改作业当做例行公事。批改作业时只判学生的“正”或“误”,简单画上“√”或“×”,有时加上优、良、中、差或其他等级,而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品质等不予理会,学生拿到作业往往是不知所“错”,对写作业产生消极心理,应付了事。
2)批改作业过细,一包到底,哪儿错哪儿见“红”。自认方法良好,其实这种包办办法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不一定好。因为错误有一个认识和纠正的过程,错在哪儿和为什么错,如何纠正,等等,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
3)有时碰到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学生的错误愈是不能容忍。除了判“×”外,还要加上“不太认真”“太马虎”“重做”“这么乱”等批语。出发点虽是好的,但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接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作业。
为此,笔者很伤脑筋,诸法想尽却事倍功半。偶然读到别人心得,遂尝试改进作业批法,效果不错,学生颇为喜欢。
经过数次试验证明,给作业写评语,就像教师和学生直接对面谈心,亲切自然。尤其当学生没有时间当面解决,课业重,科目多时,此法更为有效。学生打开作业后也能有所思索,不仅能受到启迪,而且可得到鼓励,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当然所做尝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谨以本文与大家探讨。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附属中学)
1)把批改作业当做例行公事。批改作业时只判学生的“正”或“误”,简单画上“√”或“×”,有时加上优、良、中、差或其他等级,而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品质等不予理会,学生拿到作业往往是不知所“错”,对写作业产生消极心理,应付了事。
2)批改作业过细,一包到底,哪儿错哪儿见“红”。自认方法良好,其实这种包办办法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不一定好。因为错误有一个认识和纠正的过程,错在哪儿和为什么错,如何纠正,等等,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
3)有时碰到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学生的错误愈是不能容忍。除了判“×”外,还要加上“不太认真”“太马虎”“重做”“这么乱”等批语。出发点虽是好的,但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接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作业。
为此,笔者很伤脑筋,诸法想尽却事倍功半。偶然读到别人心得,遂尝试改进作业批法,效果不错,学生颇为喜欢。
经过数次试验证明,给作业写评语,就像教师和学生直接对面谈心,亲切自然。尤其当学生没有时间当面解决,课业重,科目多时,此法更为有效。学生打开作业后也能有所思索,不仅能受到启迪,而且可得到鼓励,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当然所做尝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谨以本文与大家探讨。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