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和实践路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否能落实,学校校风和学风的好坏取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效果.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也成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工作,本文以高校为例,阐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师德师风建设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其他文献
小学校园文化属于校园主体创建的一种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整合,和谐的校园文化会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展现为校园主体、校园环境、社会群体的和谐共处.美育属于一种基于美感、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属于一种培养学生文化认知与筛选能力的有效方式.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难以获得优质生源提高科研综合实力,同时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专业文献阅读》思政课程.以混合式思政教学模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师生联系为目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人阅读能力和国家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以服务西部地区为己任的重要性.
反思中国传统的思政教育,实现价值本位的转变,以人为本、重视情感和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该文从剖析高职思政体验性教育的特殊性入手,从创设教育情景、创设主题活动、创设德育实施策划,以及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等多个方面,对高职体验性思政教育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并指导大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体验,使道德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从而做到思想自觉自信和行为自觉自愿,达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道德素质,以期提高思政课的魅力与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概念性、规律性以及逻辑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较高难度.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应当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增加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简化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基于此,本文介绍数形结合的应用,提出几点应用方法.
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综合教育理念已成为未来高校教学的主要趋势,军队院校作为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的场所更应将课程思政贯彻到底.本文从对目前思想政治与军队院校教学融合现状的分析出发,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期为教员实现有效课程思政提供几点参考,加快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尤为关键,思政教育工作秉承着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原则,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三观进行重点培育,是一项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教育工程.与此同时,双多渠道协同多平台联动的大思政也取代了相对单调的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环境.基于此背景之下,高校和教师方面也愈加重视其协同理论的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路径,试图能够对思政教育进行有效创新,进一步凸显出思政教育的价值.
为更好地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更好地实现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总目标,本文结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进行了深入探讨后,文化信息与价值体现得到了呈现,要想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那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教学自然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完成了价值引领,把思政效果发挥至最大.
当前,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的主流趋势,对各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时期的学生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石.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秉承开放、接纳的态度,认真研究新课改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确定本学科的根本育人目标和任务,然后据此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以便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成长和发展平台,不断强化其语文核心素养[1].笔者以中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辅导丛书为例,阐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在新时代和素质教育的双重背景下,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并且可以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来高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十分大的裨益.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落实好素质教育,分析探究素质教育的开展要点与策略尤为必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路径,期望可以为相关的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小学时期是小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只有正确的培养教育方式,才会事半功倍.《道德与法治》是相对抽象的一门学科,在低年级的讲解中,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充分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去亲身感悟,将抽象的知识化作直观形象的现象,用心去听、去看,最后落实到行动,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落实,才能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的教育也就有了实效与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