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实验法等对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进行改革尝试。结果显示:依据发力特点提出了“挥臂式”、“蹬挥式”、“转挥式”、“蹬转挥式”4种弧圈球技术的基本技术理论和技术特点,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动作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学生建立了清晰的动作技术概念和表象;采取了2-3人为教学小组的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与掌握乒乓球技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结论:4种弧圈球进行特点对比式、分组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教学,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普通高校 乒乓球 弧圈球 对比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7-02
乒乓球在我国被成为国球,爱好者众多,各高校都有开设此课程。拉好弧圈球是热衷者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在实践中大都感到进步慢或动作不够理想,也有的感觉拉得不错,但打起比赛就用不上,或成功率极低。其原因是只掌握了最基本的弧圈球技术动作:如蹬地、转腰、挥臂、摩擦球感觉等。实践证明,在对方来球的旋转、高低、路线等相对固定,或你的步法每次都能到位的前提条件下一般能够完成,或较好完成,但在实战中,对手是不会主动或给你更多的这种球,是在千变万化中进行的。因此要根据对方来球特性、自身的身体位置变换,正确的变化自己的引拍与发力动作,才能拉出得心应手的弧圈球,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世界顶级选手能在各种状态下把乒乓球拉过去并且质量较高,马琳可谓是这方面天才。
弧圈球的基本原理是力作用,最佳的发力效果是:腿蹬地(向前或上、侧),转腰(向前或侧前),挥臂(向前或上、下、左、右)等。但是由于来球的状态(快慢、旋转、高低等)与人体所处的位置(距球的左、右、遠、近等)不同,采用的拉球发力方式要随其变化,也就是发力的方向和主要的发力部位(肌肉)应随其变化,外观上看产生的拉球动作技术也就不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经过短期的专门训练,寻找在实战中达到随机应变拉出各种弧圈球的途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乒乓球选修课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010-2012级58人。主要采用实验法。
1.1实验设计——4种弧圈球动作名称、技术特点及练习方法
通过对我校3818名乒乓球选项班学生的乒乓球基础的调查结果是:有基础的占10%左右,打过1年以上占58%,一年以下的占18%,未接触过的占 4%。为能区别对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满意和有效提高,笔者经过几十年的乒乓球教学研究和实践,根据发力特点,总结出4种弧圈球技术,通过一定的理论讲解,动作区分和实践练习,对增加学者对乒乓球的理解和实现在各种状态下拉出各种有效的弧圈球,见表1。
1.2实验方法
实验分组:把各班具备拉弧圈球基础的学生组合成2—3人/组,采用新式教学(其它分组根据基础进行灵活式教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略)。
教学过程:集中理论与技术进行分析与对比讲解,分组练习。教学进度,见表2。
注:“!”为理论;“√”为实践练习;“∨”为实战应用练习;“≡”为单一技术考核;“=”为实战技术应用考核。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分组教学的满意度
课结束后就实验学生对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为很满意96%;满意4%;不满意0%。学生认为把水平接近的安排在一组练习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2学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90%学生对教学设计评价为有创新,能增加学生课堂练习兴趣、对提高技术有帮助。课余时间不受场地球台等限制可以进行动作模仿练习。
2.3学生对成绩的满意度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拉弧圈球的不同发力的理论内容都能够掌握,对4种技术动作的技术评定测试结果为:优秀31%,良好38%,及格31%;实战应用比例达72%,成功率38.5%,说明实战应用能力还不够。总体说明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基本都能够掌握,实验效果较好。学生对自己的进步幅度和考试成绩都非常满意。
3.结论
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技术基础进行分组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
采用4种弧圈球进行对比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有显著帮助,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征宇,柳天杨,李志兰.《网球 乒乓球 羽毛球》[M].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博.《乒乓球技术原理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高立波.乒乓球弧圈球技术自学辅导的试验研究[J].体育世界.2009,2:113—114.
[4]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乒乓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伟(1959— ),男,黑龙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普通高校 乒乓球 弧圈球 对比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7-02
乒乓球在我国被成为国球,爱好者众多,各高校都有开设此课程。拉好弧圈球是热衷者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在实践中大都感到进步慢或动作不够理想,也有的感觉拉得不错,但打起比赛就用不上,或成功率极低。其原因是只掌握了最基本的弧圈球技术动作:如蹬地、转腰、挥臂、摩擦球感觉等。实践证明,在对方来球的旋转、高低、路线等相对固定,或你的步法每次都能到位的前提条件下一般能够完成,或较好完成,但在实战中,对手是不会主动或给你更多的这种球,是在千变万化中进行的。因此要根据对方来球特性、自身的身体位置变换,正确的变化自己的引拍与发力动作,才能拉出得心应手的弧圈球,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世界顶级选手能在各种状态下把乒乓球拉过去并且质量较高,马琳可谓是这方面天才。
弧圈球的基本原理是力作用,最佳的发力效果是:腿蹬地(向前或上、侧),转腰(向前或侧前),挥臂(向前或上、下、左、右)等。但是由于来球的状态(快慢、旋转、高低等)与人体所处的位置(距球的左、右、遠、近等)不同,采用的拉球发力方式要随其变化,也就是发力的方向和主要的发力部位(肌肉)应随其变化,外观上看产生的拉球动作技术也就不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经过短期的专门训练,寻找在实战中达到随机应变拉出各种弧圈球的途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乒乓球选修课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010-2012级58人。主要采用实验法。
1.1实验设计——4种弧圈球动作名称、技术特点及练习方法
通过对我校3818名乒乓球选项班学生的乒乓球基础的调查结果是:有基础的占10%左右,打过1年以上占58%,一年以下的占18%,未接触过的占 4%。为能区别对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满意和有效提高,笔者经过几十年的乒乓球教学研究和实践,根据发力特点,总结出4种弧圈球技术,通过一定的理论讲解,动作区分和实践练习,对增加学者对乒乓球的理解和实现在各种状态下拉出各种有效的弧圈球,见表1。
1.2实验方法
实验分组:把各班具备拉弧圈球基础的学生组合成2—3人/组,采用新式教学(其它分组根据基础进行灵活式教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略)。
教学过程:集中理论与技术进行分析与对比讲解,分组练习。教学进度,见表2。
注:“!”为理论;“√”为实践练习;“∨”为实战应用练习;“≡”为单一技术考核;“=”为实战技术应用考核。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分组教学的满意度
课结束后就实验学生对教学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为很满意96%;满意4%;不满意0%。学生认为把水平接近的安排在一组练习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2学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90%学生对教学设计评价为有创新,能增加学生课堂练习兴趣、对提高技术有帮助。课余时间不受场地球台等限制可以进行动作模仿练习。
2.3学生对成绩的满意度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拉弧圈球的不同发力的理论内容都能够掌握,对4种技术动作的技术评定测试结果为:优秀31%,良好38%,及格31%;实战应用比例达72%,成功率38.5%,说明实战应用能力还不够。总体说明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基本都能够掌握,实验效果较好。学生对自己的进步幅度和考试成绩都非常满意。
3.结论
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技术基础进行分组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
采用4种弧圈球进行对比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有显著帮助,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征宇,柳天杨,李志兰.《网球 乒乓球 羽毛球》[M].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博.《乒乓球技术原理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高立波.乒乓球弧圈球技术自学辅导的试验研究[J].体育世界.2009,2:113—114.
[4]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乒乓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伟(1959— ),男,黑龙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