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无疑是一场持续了上千年的伟大冒险。成群结队的马帮前赴后继地行进在茫无涯际的大草甸上,清脆的骡铃在肃穆冷峻的雪峰间回荡,我们还能从马帮们在河谷林间烧起的炊烟里嗅到酥油茶的浓香味儿……令人从中感悟到人类为了生存所激发出的无畏勇气,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以及世世代代都能够激动人心的精神。
作者简介:
李旭,“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先后四次沿当年茶马古道的线路穿越世界屋脊,长期收集研究一切与马帮有关的材料,对茶马古道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是国内著名的“茶马古道”专家。
郭素芹,是首位发现了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古地图的学者。
王远雄,台湾学者,多次赴茶马古道考察。
如果时光倒转仅仅十几年,在我们还没有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茶马古道之前,我们绝不会相信那条路上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那么深厚的文化内涵。那里面充满着太多难以置信、难以想象的际遇。对很多人来说,从未听说过什么茶马古道,它仿佛根本就不存在。
只有实地亲身走过这条道路,才能领略茶马古道的壮丽险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年走过这条道路的马帮们所经受的艰难困苦,才能体悟沿途神奇丰富、厚重古朴的文化。
古道苍茫
打开地图,我们的视线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走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云、贵、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高山峡谷、原始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历历在目,欲说风尘;道旁的玛尼堆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许多岩洞、道旁被烟火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倾诉着无数代马帮风餐露宿、如歌如泣的传奇经历;上了年岁的老人喝着酥油茶,用苍凉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也最遥远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
大致说来,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这么两条:一是从云南的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奔子栏、德钦到西藏的左贡、邦达、然乌、察隅或昌都、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与上述线路重合,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在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蛛网般密布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将滇、藏、川“大三角”区域息息相关地联络在一起。
在过去,这些道路无一例外全靠马帮、牦牛帮连接起来。千千万万马帮、牦牛帮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地来来往往,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硬是踏出了一条山道,终于“流淌”成各地间相互沟通的“生命”大动脉,成为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又一条通道。那些马帮集中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往往就成了后来的城镇。古道上经济物资的大量交流,必然带来相应的其它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源于行进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这种极特殊的“载体”,使得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联系沿途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漫长的岁月流逝中,茶马古道罕见的艰难险阻和遥远漫长,使这条古道渐渐被人们忽略忘却,对它的认识和开发几乎是一个空白,古道在静默中浸透各种神秘苍茫,数千年的岁月积淀下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它静处在西南一隅,期待着人们去探索那无尽的奥秘。
最完整的地图
过去,老一辈赶马人说起过一条起点在印度阿萨姆邦抵达迪庆(现更名香格里拉县)的古道,这条古道还要经过野人山,但从未在研究茶马古道的文献中见到过对该线路的记述。
1998年底,在德钦县图书馆,一个发现令一位学者万分震惊,因为她在尘封的资料中,发现了一幅完整的茶马古道的地图,1850年法国传教士或探险家就来到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法国探险家们曾勘探过一条前人未走过、地图上还是空白的线路,并根据勘探绘出精确的地图。这条大理府(Tali-fu)至阿萨姆(Assam)萨地亚(Sadiya)的路线图曾在法兰西1895年的《地理社会》公报上发表过。经考证,那是“滇藏茶马古道附线”的完整地图。此条线路由大理出发,途经云龙水(Yunlong-chéou)、飞龙桥(Feilong-kiao)、老窝村(lao)、六库(loukou)、英夺(Into)、茨菇(Tsékou),之后穿过萨尔温江(Salouen)谷地、独龙江(Tourong)、伊洛瓦底江(Iraouaddy)盆地、康普蒂(Kampti)平原,到达印度阿萨姆邦的第一个大村庄比石(Bishi),由此向西行进便抵达萨地亚。
当探险先驱们冒着千难万险用他们的脚步和仪器丈量这片未知区域,测绘自己的新线路时万万没想到,百年后的今天,经鉴定,这张地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地图。它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多年来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有一条附线不需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经进一步考证,此条线路具有茶马古道及其他附线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道路大多穿延于河谷地带,可全年通行,是商贸往来和徒步旅行的最好路线,且沿途风光优美,藏族风情浓郁。
剽悍的马帮
马帮拉成一条直线逶迤盘桓在山路上,挂在骡马脖颈上的铜铃随着骡马的迈步而有节奏地叮当作响,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蹄铁踏在石头上的声响则沉闷而厚重。这铃声和马蹄的“得得”声几乎就是茶马古道的标识。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别的商路像这条路一样,走的全是马帮。马帮们那种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
在茶马古道上,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骡马多者有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在一些小范围区域之间,更有无数小马帮营建起蛛网般的运输线,将物资的运输交流几乎覆盖到每一个村寨。于是,马帮形成为有特定组织形式和营运管理制度的专业化运输集团,有人甚至将一些规模庞大的马帮称为“马帮托拉斯”。
一队马帮一般来说由“锅头”、赶马人和一定数量的骡马组成。马锅头即马帮首领的俗称,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大多属于家族式的马帮组织,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头骡身上就插有自家的旗帜,人们望之即知道是某某家的马帮。赶马人一般一人负责七、八匹骡马。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马脚子的工作是很辛苦的。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而又轮流着做,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要懂天时地利,会看天气变化,要会选路,还要会选宿营的地方,同时还要通各民族的语言;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生活的技能,诸如支帐做饭,砍柴生火,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就是这些马帮,千百年来贯穿起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之“马”
那些骡马为人类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它们总是将自己的一生交给赶马人,交给无尽的道路,直到有一天躺倒再也起不来。只有它们留在茶马古道沿途的白骨,成为它们的纪念碑。
根据现代马种的分类,行走于茶马古道的西南马属于生息繁衍在云贵川藏青等省区,即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南部、东部的独立马种系统,包括山地生态马和高原生态马两类,它们具有短小、精悍、温驯、耐力好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于高原山地的自然条件,或者说正是高原山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南马的上述特点。
走茶马古道的马帮自古以来就用有名的丽江矮种马作为脚力,没有这些骡马,就不会有什么茶马古道。其实,直到50年代,云南全省交通运输的大部分任务都是由骡马完成的,人们把这种交通方式称为“民间运输”。
骡马行进的队伍有自己的核心,那就是头骡和二骡。她们是一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也许你会奇怪我用“她们”来指称头骡、二骡,这是因为做头骡二骡的都是母骡子。马帮们的说法是:母骡比较灵敏,而且懂事,警觉,能知道哪儿有危险,而公骡则太莽撞,不宜当领导。
在整个马帮队伍的最后,还要有一匹十分得力的尾骡,它既要能紧跟上大队,又要压得住阵脚,使一大串的马帮行列形成一个整体。
在滇藏茶马古道上,不知道有多少骡马因疲惫不堪而倒下,再也没有起来;也有的不慎吃了毒草而死去;还有病死的,摔死的,有在雪山上送命的。所以,一队马帮的骡马走一趟西藏草地回来,能存留百分之九十的骡马就算不错的了。有些人不知道西藏草地的厉害,带着些新骡子进去,这样的马帮在回来时,连半数的骡马都不会剩下。
古道风景:丽江、盐井、塔林、寺登街、朝圣者
丽江
窝在金沙江臂弯里的丽江城,是座让人无比留恋的古城。早在宋时,这里已经初步形成城市规模,到明代木氏土司经营滇西北,建立了庞大的纳西部族”王国”,这里更成为繁盛一方的名邦。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街道呈蛛网状衍生出去,既不规则,也无中轴线,更没有对称,而且没有中国古城都有的那圈城墙。历史上作为丽江统治者的木土司,其府署位于城南一隅,远离城市中心位置。但它却处在丽江全城出入外地的关口上。这说明丽江城的建筑与道路是分不开的。导致丽江成为城市的道路就是茶马古道。无论是唐宋时代,还是民国时期,丽江都是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的大码头。而由于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舟车根本无法通行,骡马就成为这一区域惟一的运输工具,马帮就是这一带惟一的运输方式。
盐井
位于四川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处,包括上盐井、下盐井、曲孜卡和木许四个乡,海拔约2500米。这里是“茶马古道”去西藏的第一站。盐井盛产盐巴,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晒盐为业。
卡玛多塔林
卡玛多塔林位于类鸟齐县境内317国道右侧,距县城25公里。塔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木参天、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葱郁翠柏中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生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根高大的转经筒。传说,过去这儿有108个塔,现已恢复和修建的塔有几十座。
古道古集寺登街
云南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之惟一幸存的古集市。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在昆明宣布:云南剑川县“茶马古道”集市沙溪镇寺登街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沙溪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延续至今的集市,明清时代完整无缺的寺庙、戏院、旅馆使这个连接西藏并延伸入南亚的集市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朝圣者
滇藏、川藏交界地带,像大树的根须一样伸展到这片大地,并且深深地扎了下去。那就是藏民的信仰。
今天,在茶马古道上仍处处可见难以计数的玛尼堆、转经房和大小寺庙,它们肃穆地立在每一道山梁、每一条路口、每一个村头。我们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艰难行进,有的更将全身投伏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地方,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洋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古道风情:怒江段
云南省的怒江州是我国地貌极为独特之地,也是动植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十分富集的地区,有“东方大峡谷”、“物种基因库”、“社会发展活化石”等众多称誉,是茶马古道中很有特色的一段。
由于地处西南边陲之地,外地人对这里的情况也知之甚少,然而其浓郁的特色,使每一个到过怒江的人对此都有不同凡响的感受。
要沿着怒江走茶马古道,最好是走察马龙一线,沿途地无一寸平,一脚高一脚低的,有的地方几乎是用跳的不是用走的, 在路上,你会不时遇上迎面而来的马帮,多则十几头骡马,按约定俗成规定,少的靠边站,多的就叮叮当当的优先通过。走在最前面的领头马,挂上了马铃,老远就可以听到。山路很窄,一头骡马,加上所驮的货物,就占满了路面,如果没有人牵引错开的话,马可是不管那么多,也不知道自己的体积有多大,绝不相让,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搭上客运车到达怒江大峡谷的北端贡山,再搭中巴到一块美丽神秘的坝子“丙中洛”。西藏的喇嘛称丙中洛为“甲格里拉”,意为“佛教圣地的一块飞地”,此地以藏、怒、傈僳族为主,最为奇特的是当地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彼此和睦相处,相互宽容,犹如世外桃源。
丙中洛
丙中洛就座落在怒江流经贡山的第一台地上,是一块群山环绕的小坝子。土地肥沃,阡陌相连,村庄毗邻,是一片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自古以来就是进出藏区的门户,川流不息地过往着朝圣者、商贾、马帮。这条茶马古道由丙中洛附近的石门关至秋那桶村后一分为二,一条是走初干翻过梅里雪山的响朗腊山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另一条是沿怒江溯江而上,经龙坡至鞍部同初干走的那条路在此会合,沿江边峭壁古道进入西藏察瓦龙,再由察瓦龙,经日东到察隅。
丙中洛的风光有一种粗犷的美,除了一般田园风光外,周边有怒江第一湾、普化寺、石门关三个容易到达的景点,如果体力好可爬爬神山,自山顶俯看怒江第一湾的全景,丙中洛最有特色的是石板房,当地山中有一种页岩学名叫风化层积岩,就同一本本的书页一样,可用砍刀一片片剥下来,一般人家就把它当瓦片一层压一层的放在屋顶上,这就成了石板房,老一点的房子上面还长有苔藓野花。
怒江第一湾
怒江第一湾距离丙中洛一公里,是到此一游非去不可的地方,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一带,上游江水深黑,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里称它为黑水,藏语那曲即“黑水河”,自乃从山丛中奔流而下,东岸是高耸入云的碧罗雪山,西岸是高黎贡山。两岸山岭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谷深水急。江水本由北向南流,在此受绝壁所阻,形成一个300余米的半圆形大湾。这里可看到气势磅礴的雪山,奔腾的怒江在此表现出少有的温驯。在第一湾中心有个小村叫坎桶村,三面环水,村民以傈僳族为主,称这里为“火夹”。
徒步至石门关走小径直下江边上行约1小时就到了。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是滇藏驿道上的雄关隘口之一,只见两座巨大的大理石绝壁自江岸拔地矗立,江水自此冲出,怒吼着一泻千里。走在绝壁下方的道路上,脚下踩着雪白的碎石,其实就是在一条汉白玉的通道上行走。顶上石壁高460余米,长约250米,峰壁如削,茫茫苍苍与江面垂直。在石壁上有一个巨大形似手掌的印痕,称为“鬼手掌”,“石门关”也因此而得名。
秋那桶村美食
秋那桶村是怒江边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当地人善于饮酒,家家都烧酒(蒸馏出的白酒),而且这个活通常都是女人来做。在工作劳动一天后喝点酒可以让肌肉松弛,容易恢复疲劳,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喝多了对身体还会有一定的伤害。在下地干活和集体劳作时,没有一个是带水的,全部带的是水酒(没蒸馏过的酿造酒),村中的酒喝来口感不错(不象市面上所卖的酒经过勾兑酒精),喝了绝对不会头痛。
当地特产美食为“侠辣” 及“火塘猪”,在当地怒语中“侠”指的是肉,“辣”意为烧酒,因此“侠辣”就是酒炒的肉,通常是用鸡肉为原料,剁成小块,在炒锅中放入油(当地均食用自产自制的核桃油),加热后倒入肉块,煎炒至又脆又黄时用小火,把酒倒下去,盖上锅盖煨上五六分钟就可以上桌了。至于“火塘猪”就是把家中的小猪养在室内的火塘边上,如此小猪得到很好的照顾而且不容易生病。小猪可能是基因同野猪相近,每条小猪身上都有黑黄相间的纵条纹,非常可爱,是一种天然保护色,大小便都会自动到室外,非常自觉,当有贵客或亲朋好友上门时,就可拿来招待。如小猪长到三个月以上,就将它放回楼下饲养(当地住房,上层住人,牲口养在下面,既安全又好照顾)。由于“火塘猪”只有几个月大,所以皮薄肉嫩,做出的菜肴也就非常可口,不过如果家中没有客人来,就自己把”火塘猪“吃了,是会被人耻笑的。
直到现在,在滇藏间的村民们还有做琵琶猪的习惯,具体腌制的方法,是将宰杀的猪取出内脏,剔去骨头,撒上由花椒、草果、盐等调料,在缝上刀口前还要抹上烧酒,在猪的眼睛塞上核桃,鼻孔用两根大小适中的木棍塞紧,先放个几天之后,取下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回木棍,并在缝线上抹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以晾在通风处,干了之后就可以长期存放,这是在大年夜时家家必备的一道佳肴,也是招待客人的美食。
溜索
在怒江边,依旧可以看到正在使用中的溜索,这里大部分的溜索都是陡溜,一头高,一头低,形成一定的倾斜度,一来一往各拉上一根钢缆,人上溜索后,手一放就自动滑向对岸,十分轻松,安全得很。现在都使用滑轮,过去所用的溜板、篾索都已经不存在了。骡马也可以上了溜索,一次一匹,接应人员由三个人组成,一个在溜索上接马,另外两个人在两侧各拉一条绳索固定住钢缆。
大滑坡
怒江段必经过大滑坡,切记大滑坡必须赶在正午12点前过,过了中午因地形关系,山顶上会起风,落石就会向下坠,伤及过往人畜,以往已经有许多血的教训,通常马帮在通过时,会先停下来,派出侦察人员来回走一趟,确定没有问题才通过,否则宁可卸下货物,等到安全的时候再过。
仙人果
路边长满了一丛丛的仙人掌,八月的时候,结满了果实,马帮会先采一支带了叶的树枝,然后走到仙人掌丛中,看准了要摘的果实。测了一下风向后,站到上风处,侧过身子转过头,用手上的枝叶拍打仙人果(果实上长满了金黄色半透明的细毛刺)再取出砍刀来,一挥而就,连叶肉带果实顶在刀尖上,最后走到河边,在水中清洗后才能吃,因为要吃它必须讲求安全的工序,当地人说这种毛刺进到眼睛是取不出来的,很容易致盲。仙人果的味道非常特别,果肉中间有一粒粒的小种子,类似泰国的火龙果,但味道比它好吃多了。村中的妇女会将仙人果洗过后带回家喂猪。
壮丽的大自然
茶马古道不仅拥有亚热带的莽莽丛林和美如仙境的湖泊、变幻无穷的云海和超逸飘渺的山岚,更横跨汹涌咆哮、姿态万千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川,经过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虎跳峡,神秘莫测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无数雪岭冰峰,最后转上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第三极”。
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路过去,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垭口,那里有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世界静得出奇,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而易举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难以想象它们亿万年前还是孕育了地球生命的大海。
雪山之间夹着的是茫茫原野,随着无垠的原野在眼前展开,地平线越来越远。视线的灭点处还是雪峰,雪峰之上是蓝天,蓝天的腰际是卷曲成团的白云。原野上常常有溪流像一条条被风扬起的飘带从它中间流过。盛夏时节,原野上开满了黄色、紫色、白色,以及其它五颜六色的鲜花,大地仿佛铺上了花毯,镶上了全世界的宝石。鲜花的芳香使人心旷神怡。走过原野,就像走过童话里仙女们的梦境。白云灿烂得晃眼。满天都是鹰在盘旋。天蓝得可以捧在手心里。秋天,高大挺拔的杨树如同挂满了闪烁的金片,每一片树叶都跳动着一个太阳,脚下的草原金黄金黄,满鼻子都是草籽浓郁的熟香味儿。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在茶马古道沿途,始终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水伴随。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不管是雨水还是雪水,它们从无数大山上涓涓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有的迅速汇聚成溪流,有的则聚集为美伦美奂的高山湖泊。当乌云散去,浩浩荡荡的江水就裹带着古老的历史和浓浓的思绪,流向远方的山峦。
现在,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最为艰险,也最为壮丽的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浓厚兴趣。虽然滇藏、川藏公路早已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大山、河谷及连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马古道,但江山依旧、古风犹存,我们还能真实而有血有肉地寻觅到那一段历史和那一种生活。那里面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人们汲取。
只要走过茶马古道,你就可能拥有这一切。
“民间”提示:
一、茶马古道怒江段必须在每年的5月-10月间通过,否则大雪封山。至于所需时间在一路急行的状况下,自丙中洛到秋那桶慢慢走一天可到(自己背装备),在秋那桶备马驮装备出发到察瓦龙三天,在察瓦龙备马要一天,因为要上山赶马下来,钉上马掌,给马穿好“鞋子”,出发走横断山脉三天经日东,再走三天可到察隅,如果路上还要拍照的话,时间再向上加,此外还有沿途不可预测的事故因素,按察瓦龙乡干部进出的经验数字,上行去察隅98元,下行至丙中洛45元;但是因为你是外地人,花的钱可能更多。
二、最佳出行季节10-11月,其次为4-5月,应避开危险的雨季6-9月和大雪封山的12-3月。
作者简介:
李旭,“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先后四次沿当年茶马古道的线路穿越世界屋脊,长期收集研究一切与马帮有关的材料,对茶马古道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是国内著名的“茶马古道”专家。
郭素芹,是首位发现了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古地图的学者。
王远雄,台湾学者,多次赴茶马古道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