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而传承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史、文化史等基本内容是它外显的文化因素,而积淀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则构成了它内隐的文化信息。基础教育中语文是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文化传承阵地。尤具基础教育前六年的语文学习,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最初的起点。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教者可以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产于洛阳,盛行于唐初,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
《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于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3.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
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被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因此,教育者必须认真地研究,把她与教学、生活相融合,达到永久地弘扬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教者可以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产于洛阳,盛行于唐初,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
《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于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3.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
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被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因此,教育者必须认真地研究,把她与教学、生活相融合,达到永久地弘扬和传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