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评论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始终与时代相呼应,发挥着“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風尚”的重要作用。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整体展现出丰沛的活力,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本文试从回应时代发展课题、对经典作家作品深入发掘、聚焦当下文学热点、密切关注本土文学创作等几个方面,力求系统梳理、全面展现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的创作成果和总体特征。
关键词:山东文学评论 时代课题 经典作品 文学热点 本土创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文学作为时代的号角,始终与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伴随,而文学评论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也始终与时代相呼应,发挥着“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整体展现出丰沛的活力,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山东文学评论家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课题,既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入发掘,又有对本土文学创作的密切审视,既坚持传统研究方法,又不断拓展新的学术视野,深入文学现场,聚焦文学热点,直面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探寻时代脉搏,书写新的篇章。
一、回应时代发展课题
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思考者和探索者,不仅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而且建构了与这个时代相映照的时代史诗。文学评论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课题,以宏观的视角传达出对历史、人民以及时代的思考。张丽军一直关注时代变化与文学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一文中,张丽军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思想底色与精神背景,直接推动了色彩纷呈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改革文学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以时代精神号角的方式为改革“呐喊”,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更为重要和隐秘的是,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审美书写的叙事内容与精神主题,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内在精神理念与思想逻辑所在。21 世纪新时代中国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将改革进行到底,而文学将再次担当使命与责任。在《中国当代文学70年民俗审美流变论》一文中,张丽军从民俗书写这一新审美视点来重新观察、思考和分析中国当代文学70年审美流变的民间文化气息与日常生活叙述路径,展现文学书写中常常被忽视的民俗景观,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地域的、民族的心灵结构特征。孙书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成果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题,从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充分倡导、中华美学精神的积极提倡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当代发展提出了两个重要路径,一是“入乎其内”,即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要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文艺发展的实践,勇于推进新理论,二是“超乎其外”,即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建设汇入“学术中的中国”的融铸之中。马兵则思考探究了新时代本土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他在《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与新世纪本土批评话语体系建构》一文中谈到,21世纪以来,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中国经验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也对本土批评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挑战。构建新世纪本土批评话语体系一是要挖掘本土批评的优质话语资源,并促其完成真正适应新时代的汇通和转化;二是要在贴近文本的前提下,重建诗性批评的尊严,恢复对汉语本身和汉语批评文体的敬畏。
二、对经典作家作品深入发掘
莫言、张炜作为山东文学高峰的两位重要代表作家,一直以来就是山东文学评论家的重点研究对象,需要进行反复的重读和深入的发掘。《文艺争鸣》2019年第1期推出了“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辑,多位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张炜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解读。黄发有在《在抒情与史诗之间——张炜简论》中对张炜的文学创作特点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抒情在他的创作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个人体验与个体情感是张炜文学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而张炜的小说创作对历史的观照,展现出了个体生命与民族秘史相连的史诗特质。在抒情与史诗之间,张炜的文学创作虚实结合,以苍劲有力的写实绘制山河错落、人间起伏的现实地图,又以抒情的翅膀,摆脱现实的种种羁绊,翱翔于思想的天空。赵月斌以《张炜野物志:释鱼》为题,从张炜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鱼这一角度入手,阐释了张炜为鱼立传, 以鱼明志, 让种种鱼隐现于四十年多年的创作长流中。综观张炜的鱼文学, 自可发现故地童年对他的重要影响, 他对本土原乡的深切回望, 也可看到他和万物生灵的亲密关系。赵月斌认为,“鱼”在张炜的生命存在中形成的深远投影, 以致让他每每提笔见鱼, 让这个异样的生命变成了作品里最奇妙最繁复的文学意象。顾广梅在《“中国经验”文学叙述的难度与策略——理解张炜和他的〈刺猬歌〉》一文中,从大雅大俗异质混成美学:传达“中国经验”的难度、重写“博物志”:物我同一或物我对立、声音的消失、裂变:现代性的后果与代价、“人”的传奇、神话和寓言:探测“人性的大层”四个方面深入解析,指出《刺猬歌》这部小说神品妙构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观念与方法、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而且显在与潜隐、博大与精微亦融为一体,展现出张炜善于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表达方式中寻找活力源头,并重新灌注鲜明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地进行了现代转换的创作特点。马兵的《“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以〈艾约堡秘史〉为中心论张炜创作的本源浪漫主义》文章中,以小说《艾约堡秘史》为研究读本,通过城市化进程的“逆行者”、“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两个子题的发掘解读,指出张炜是一个心有所本、不为时移的写作者,这不仅体现于他忧愤的道德理想,也体现于他对浪漫主义美学观本源性的体悟和感发。他致力于在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并形成其基本的精神特质,做出卓有成绩的探讨。对于张炜经典作品的研究也一直热度不减。张丽军在《〈古船〉:百年乡土中国历史罪恶与精神救赎的“天问”》中,写出了自己重读张炜的经典作品《古船》的所感所思所惑,在对三十年来《古船》研究的细节进行全面回溯梳理的基础上,从洼狸镇是百年乡土中国剧变的精神缩影、“隋抱朴”人物分析和《古船》的叙述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赵月斌《大物时代的天真诗人和孤独梦想家——张炜引论》一文,回望张炜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生涯,对张炜创作特点和文学追求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他认为张炜是一位天真诗人,诗不仅是他的“向往之极”,而且是他全部文学创作的基点,“诗”成为他获取自信、成就“大事”的原动力。对张炜来说,写作就是一场漫长的言说,是灵魂与世界的对话。他为这个世界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生存之道,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以退为守,以守为攻的隐逸倾向。就像一位从显性世界回到隐形世界的孤独梦想家,张炜从非诗的阴影里走向了诗,在“渎神”的背景里找到了自己的“神”。这篇文章节录自赵月斌所著《张炜论》一书的引论部分,首发于《中国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11期转载,引起广泛反响。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成为文学研究评论关注的热点。莫言作为一名山东籍作家,他的创作自然更多地受到了山东文学评论家的持续关注和不斷发掘。丛新强一直以莫言的作品为研究重点,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他在《论〈红高粱家族〉的“抗战”“情爱”与“历史观”》一文中对莫言的经典作品《红高粱家族》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战”,既不是以“国军”和“共军”为主体,也不是通常判断的“土匪”抗战,而是求生存意识的“群众”抗战。“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情爱”追求,既有个体解放的野性方式及其欲望的本能需要,也同步伴随非理性的疯狂杀戮及其人性之恶。相对于历史表达的不同侧面及其生命形态,归于伦理意义上的“一视同仁”,才是终极性的“历史观”。在“先锋”中“逃离”,在“寻根”中“扎根”,莫言有意无意地走出一条自我选择与自觉创新之路。陈夫龙从侠文化的角度对莫言《红高粱家族》进行了不同解读。在《重铸自由正义、雄强任侠的生存空间——莫言〈红高粱家族〉的侠文化解读》一文中,陈夫龙认为,莫言塑造了以“我爷爷”和“我奶奶”为代表的侠义英雄的大地精魂,特别是以汪洋恣肆的生命激情在这片沃土上发现了野性生长的“红高粱”,并在匪侠和“红高粱”之间找到了异质同构的价值基点,寄寓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和鲜明的价值指向。针对当代社会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精神衰颓的现实,莫言开出了救世药方,那就是还原历史、回归民间,从广袤深厚的大地和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寻求生命力的源泉与精神的支撑。莫言在以艺术的方式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真诚祭奠中,通过召唤那些游荡在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重铸自由正义、雄强任侠的生存空间,在历史的祭坛上,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复乐园竖起了一座正义张扬和人性救赎的精神丰碑。杨守森的《民间文化视野与世界文学精神——莫言小说中的诡谲现象探析》从另一个研究视角对莫言小说进行了深入解读。文章认为,在莫言小说中,常见由动物精灵、鬼魂、妖魅化的人物等构成的诡谲现象,形成了已为评论界多有论及的怪诞性、魔幻性、梦幻性、幻觉性、巫幻性等特色。这类特色,虽与马尔克斯、蒲松龄等人的影响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是中国乡村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地域文化对莫言综合影响的结果,亦与莫言敏感于奇异事物的心理机制相关。莫言小说中多见的“邪魔鬼祟”,不仅突出体现了作者的民间文化视野,且通过这一视野,深刻表现了人性反思、人类生态反思及人类现代文明反思等世界文学精神。张丽军、刘玄德的《民间情怀的坚守与自我惯性的突破———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系列新作》将目光转向了莫言近期新作,从《故乡人事》和《高粱酒》等作品出发,分析了诺奖之后,莫言创作意识中的常与变以及其所具有的探索性、开创性价值。文章认为作为莫言文学世界中的审美观照对象,民间在他获得诺奖之后的系列新作中仍旧是核心所在,显示出他对民间情怀的坚守。莫言在新作中改变了对乡土大地精神素描的惯性呈现,在对民间苦难命运的情感抒发上表现出理性的克制。这种变化是莫言对突破自我艺术惯性所做的努力。而在文体形式上对现代诗歌和戏剧文体的关注,则体现了莫言文学创作意识的当下变化。赵坤《重返原型的世界——论〈十三步〉的神话结构》,以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叙事实验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这部作品对神话的借重,意象和主题上的原型征用以及反神话的叙事策略,组织了《十三步》经验世界之外的超验世界,并将这部小说褒以“被批评界忽略了的艺术杰作”。
三、聚焦当下文学热点
山东文学评论家坚守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与审美判断,直面当下文学现状,就当前文学发展的热点现象、重要问题和焦点问题展开探讨辨析,提出了独到见解。
李掖平《范小青〈灭籍记〉叙事策略解析》,马兵《“在纵欲与虚无之上”——〈应物兄〉论札》《颓废的日常生活与曹寇的意义》《〈猎舌师〉的“立体化”抗战史书写》,刘永春《房伟文学书写的精神向度与诗学立场》《论叶弥〈风流图卷〉中的个体人格书写》, 崔春(亚思明)《论“后朦胧诗”》《闻一多:介于纯诗与爱国之间——将精神追求的进退维谷作为抒情主题》,杜传坤《可能与边界:百年中国图画书的理论建构》《中国现代幼儿文学的发生》,徐妍《面对漫天“洪水”探索中国童话新途——评徐则臣的长篇童话〈青云谷童话〉》《70年成长小说的历史化进程:统一·多样·原创》等文章,从对当下小说、诗歌、儿童文学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热点话题和重点作品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解读。
当下文化、文学与科技逐步走向融合,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并引导其健康发展,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话题。2019年山东网络文学的评论与研究颇有亮点。黄发有在《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在媒介融合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网络文学必须通过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追求风格与审美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从提升网站特色、作品质量和编辑素养以及网络文学评论等方面入手,构建网络文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升其综合品质。在《网络文学新趋势》一文中,黄发有对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预判分析。他认为,网络文学将由粗放式发展道路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从边缘性突破转向融合式发展,从侧面的零敲碎打转向全面的系统推进,写作者要从机械的码字工转型为独立的创造者,同时需要加强网络文学评价和研究水平,更好地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除了宏观层面的关照,也有对网络文学的文本分析。张慧伦的《试析网络仙侠小说的伴随文本及其互动影响》认为,网络文学作为符号文本携带了大量“伴随文本”,它们虽存在于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的意义构成,影响文本的解释。以网络文学中的仙侠题材小说作为案例,对伴随文本的运行机制进行一定的总结梳理,思考如何高效利用伴随文本的价值,提升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孙桂荣在《“她江湖”文学场与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向”方式》一文中,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女性写作与阅读出现的新的现象和问题。“女性向”是一种将女性定位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化类型,由女性网络社群提供技术支持的“她江湖”文学场使“女性向”阅读成为可能,其建构了一种相对女性化的阅读接受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化解了私人化写作时期“看”与“被看”的文化尴尬,呈现了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某种新症候,并在类型化书写与反复出现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公众的社会性别认知。 四、密切关注本土文学创作
“文学鲁军”一直在全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优秀作品持续涌现。2019年先后举办了多场山东作家作品研讨会,引发文坛的广泛关注。5月18日,“精神高原上的诗与思——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张炜入校仪式暨创作四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众多作家学者应邀出席。9月13日至15日,张炜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举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张炜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为国内外读者奉献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十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荣获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张炜作品中充满诗意的文字,彰显出他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和译界对其作品的广泛关注。
9月27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山东省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赵德发长篇小说《经山海》研讨会在北京舉行。《经山海》是一部书写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运用“历史上的今天”的结构方式,着力展现以吴小蒿为代表的有强烈使命感与担当意识的女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表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捕捉到了时代的崭新脉搏,在书写新时代和塑造新形象上具有启示意义。
此外,还举办了王延辉《奎虚阁》作品研讨会、王方晨《老实街》作品研讨会、王涛创作研讨会、艾玛长篇小说《四季录》作品研讨等多位山东作家的作品研讨会,评论家们撰写了一批有关的研究和评论文章,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2015开始山东省实施了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山东文学评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人才队伍。作为山东省一项重点文学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第二批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为全省文学评论的持续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总体来看,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取得了不少具有重大性、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不仅为当代山东文学研究的积累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文学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当下山东文学创作乃至全国文学的健康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成果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依然不是很多,研究的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展,论述的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视的角度需要进一步创新,这需要广大文学评论家拓宽视野,潜心钻研,加强交流和思想碰撞,创作出更多体现山东特色、齐鲁气派、经得住时代检验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山东省作家协会)
关键词:山东文学评论 时代课题 经典作品 文学热点 本土创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文学作为时代的号角,始终与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伴随,而文学评论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也始终与时代相呼应,发挥着“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整体展现出丰沛的活力,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山东文学评论家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课题,既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入发掘,又有对本土文学创作的密切审视,既坚持传统研究方法,又不断拓展新的学术视野,深入文学现场,聚焦文学热点,直面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探寻时代脉搏,书写新的篇章。
一、回应时代发展课题
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思考者和探索者,不仅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而且建构了与这个时代相映照的时代史诗。文学评论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课题,以宏观的视角传达出对历史、人民以及时代的思考。张丽军一直关注时代变化与文学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一文中,张丽军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思想底色与精神背景,直接推动了色彩纷呈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改革文学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以时代精神号角的方式为改革“呐喊”,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更为重要和隐秘的是,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审美书写的叙事内容与精神主题,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内在精神理念与思想逻辑所在。21 世纪新时代中国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将改革进行到底,而文学将再次担当使命与责任。在《中国当代文学70年民俗审美流变论》一文中,张丽军从民俗书写这一新审美视点来重新观察、思考和分析中国当代文学70年审美流变的民间文化气息与日常生活叙述路径,展现文学书写中常常被忽视的民俗景观,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地域的、民族的心灵结构特征。孙书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成果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题,从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充分倡导、中华美学精神的积极提倡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当代发展提出了两个重要路径,一是“入乎其内”,即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要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文艺发展的实践,勇于推进新理论,二是“超乎其外”,即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建设汇入“学术中的中国”的融铸之中。马兵则思考探究了新时代本土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他在《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与新世纪本土批评话语体系建构》一文中谈到,21世纪以来,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中国经验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也对本土批评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挑战。构建新世纪本土批评话语体系一是要挖掘本土批评的优质话语资源,并促其完成真正适应新时代的汇通和转化;二是要在贴近文本的前提下,重建诗性批评的尊严,恢复对汉语本身和汉语批评文体的敬畏。
二、对经典作家作品深入发掘
莫言、张炜作为山东文学高峰的两位重要代表作家,一直以来就是山东文学评论家的重点研究对象,需要进行反复的重读和深入的发掘。《文艺争鸣》2019年第1期推出了“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辑,多位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张炜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解读。黄发有在《在抒情与史诗之间——张炜简论》中对张炜的文学创作特点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抒情在他的创作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个人体验与个体情感是张炜文学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而张炜的小说创作对历史的观照,展现出了个体生命与民族秘史相连的史诗特质。在抒情与史诗之间,张炜的文学创作虚实结合,以苍劲有力的写实绘制山河错落、人间起伏的现实地图,又以抒情的翅膀,摆脱现实的种种羁绊,翱翔于思想的天空。赵月斌以《张炜野物志:释鱼》为题,从张炜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鱼这一角度入手,阐释了张炜为鱼立传, 以鱼明志, 让种种鱼隐现于四十年多年的创作长流中。综观张炜的鱼文学, 自可发现故地童年对他的重要影响, 他对本土原乡的深切回望, 也可看到他和万物生灵的亲密关系。赵月斌认为,“鱼”在张炜的生命存在中形成的深远投影, 以致让他每每提笔见鱼, 让这个异样的生命变成了作品里最奇妙最繁复的文学意象。顾广梅在《“中国经验”文学叙述的难度与策略——理解张炜和他的〈刺猬歌〉》一文中,从大雅大俗异质混成美学:传达“中国经验”的难度、重写“博物志”:物我同一或物我对立、声音的消失、裂变:现代性的后果与代价、“人”的传奇、神话和寓言:探测“人性的大层”四个方面深入解析,指出《刺猬歌》这部小说神品妙构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观念与方法、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而且显在与潜隐、博大与精微亦融为一体,展现出张炜善于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表达方式中寻找活力源头,并重新灌注鲜明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地进行了现代转换的创作特点。马兵的《“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以〈艾约堡秘史〉为中心论张炜创作的本源浪漫主义》文章中,以小说《艾约堡秘史》为研究读本,通过城市化进程的“逆行者”、“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两个子题的发掘解读,指出张炜是一个心有所本、不为时移的写作者,这不仅体现于他忧愤的道德理想,也体现于他对浪漫主义美学观本源性的体悟和感发。他致力于在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并形成其基本的精神特质,做出卓有成绩的探讨。对于张炜经典作品的研究也一直热度不减。张丽军在《〈古船〉:百年乡土中国历史罪恶与精神救赎的“天问”》中,写出了自己重读张炜的经典作品《古船》的所感所思所惑,在对三十年来《古船》研究的细节进行全面回溯梳理的基础上,从洼狸镇是百年乡土中国剧变的精神缩影、“隋抱朴”人物分析和《古船》的叙述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赵月斌《大物时代的天真诗人和孤独梦想家——张炜引论》一文,回望张炜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生涯,对张炜创作特点和文学追求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他认为张炜是一位天真诗人,诗不仅是他的“向往之极”,而且是他全部文学创作的基点,“诗”成为他获取自信、成就“大事”的原动力。对张炜来说,写作就是一场漫长的言说,是灵魂与世界的对话。他为这个世界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生存之道,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以退为守,以守为攻的隐逸倾向。就像一位从显性世界回到隐形世界的孤独梦想家,张炜从非诗的阴影里走向了诗,在“渎神”的背景里找到了自己的“神”。这篇文章节录自赵月斌所著《张炜论》一书的引论部分,首发于《中国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11期转载,引起广泛反响。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成为文学研究评论关注的热点。莫言作为一名山东籍作家,他的创作自然更多地受到了山东文学评论家的持续关注和不斷发掘。丛新强一直以莫言的作品为研究重点,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他在《论〈红高粱家族〉的“抗战”“情爱”与“历史观”》一文中对莫言的经典作品《红高粱家族》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战”,既不是以“国军”和“共军”为主体,也不是通常判断的“土匪”抗战,而是求生存意识的“群众”抗战。“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情爱”追求,既有个体解放的野性方式及其欲望的本能需要,也同步伴随非理性的疯狂杀戮及其人性之恶。相对于历史表达的不同侧面及其生命形态,归于伦理意义上的“一视同仁”,才是终极性的“历史观”。在“先锋”中“逃离”,在“寻根”中“扎根”,莫言有意无意地走出一条自我选择与自觉创新之路。陈夫龙从侠文化的角度对莫言《红高粱家族》进行了不同解读。在《重铸自由正义、雄强任侠的生存空间——莫言〈红高粱家族〉的侠文化解读》一文中,陈夫龙认为,莫言塑造了以“我爷爷”和“我奶奶”为代表的侠义英雄的大地精魂,特别是以汪洋恣肆的生命激情在这片沃土上发现了野性生长的“红高粱”,并在匪侠和“红高粱”之间找到了异质同构的价值基点,寄寓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和鲜明的价值指向。针对当代社会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精神衰颓的现实,莫言开出了救世药方,那就是还原历史、回归民间,从广袤深厚的大地和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寻求生命力的源泉与精神的支撑。莫言在以艺术的方式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真诚祭奠中,通过召唤那些游荡在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重铸自由正义、雄强任侠的生存空间,在历史的祭坛上,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复乐园竖起了一座正义张扬和人性救赎的精神丰碑。杨守森的《民间文化视野与世界文学精神——莫言小说中的诡谲现象探析》从另一个研究视角对莫言小说进行了深入解读。文章认为,在莫言小说中,常见由动物精灵、鬼魂、妖魅化的人物等构成的诡谲现象,形成了已为评论界多有论及的怪诞性、魔幻性、梦幻性、幻觉性、巫幻性等特色。这类特色,虽与马尔克斯、蒲松龄等人的影响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是中国乡村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地域文化对莫言综合影响的结果,亦与莫言敏感于奇异事物的心理机制相关。莫言小说中多见的“邪魔鬼祟”,不仅突出体现了作者的民间文化视野,且通过这一视野,深刻表现了人性反思、人类生态反思及人类现代文明反思等世界文学精神。张丽军、刘玄德的《民间情怀的坚守与自我惯性的突破———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系列新作》将目光转向了莫言近期新作,从《故乡人事》和《高粱酒》等作品出发,分析了诺奖之后,莫言创作意识中的常与变以及其所具有的探索性、开创性价值。文章认为作为莫言文学世界中的审美观照对象,民间在他获得诺奖之后的系列新作中仍旧是核心所在,显示出他对民间情怀的坚守。莫言在新作中改变了对乡土大地精神素描的惯性呈现,在对民间苦难命运的情感抒发上表现出理性的克制。这种变化是莫言对突破自我艺术惯性所做的努力。而在文体形式上对现代诗歌和戏剧文体的关注,则体现了莫言文学创作意识的当下变化。赵坤《重返原型的世界——论〈十三步〉的神话结构》,以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叙事实验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这部作品对神话的借重,意象和主题上的原型征用以及反神话的叙事策略,组织了《十三步》经验世界之外的超验世界,并将这部小说褒以“被批评界忽略了的艺术杰作”。
三、聚焦当下文学热点
山东文学评论家坚守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与审美判断,直面当下文学现状,就当前文学发展的热点现象、重要问题和焦点问题展开探讨辨析,提出了独到见解。
李掖平《范小青〈灭籍记〉叙事策略解析》,马兵《“在纵欲与虚无之上”——〈应物兄〉论札》《颓废的日常生活与曹寇的意义》《〈猎舌师〉的“立体化”抗战史书写》,刘永春《房伟文学书写的精神向度与诗学立场》《论叶弥〈风流图卷〉中的个体人格书写》, 崔春(亚思明)《论“后朦胧诗”》《闻一多:介于纯诗与爱国之间——将精神追求的进退维谷作为抒情主题》,杜传坤《可能与边界:百年中国图画书的理论建构》《中国现代幼儿文学的发生》,徐妍《面对漫天“洪水”探索中国童话新途——评徐则臣的长篇童话〈青云谷童话〉》《70年成长小说的历史化进程:统一·多样·原创》等文章,从对当下小说、诗歌、儿童文学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热点话题和重点作品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解读。
当下文化、文学与科技逐步走向融合,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并引导其健康发展,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话题。2019年山东网络文学的评论与研究颇有亮点。黄发有在《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在媒介融合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网络文学必须通过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追求风格与审美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从提升网站特色、作品质量和编辑素养以及网络文学评论等方面入手,构建网络文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升其综合品质。在《网络文学新趋势》一文中,黄发有对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预判分析。他认为,网络文学将由粗放式发展道路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从边缘性突破转向融合式发展,从侧面的零敲碎打转向全面的系统推进,写作者要从机械的码字工转型为独立的创造者,同时需要加强网络文学评价和研究水平,更好地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除了宏观层面的关照,也有对网络文学的文本分析。张慧伦的《试析网络仙侠小说的伴随文本及其互动影响》认为,网络文学作为符号文本携带了大量“伴随文本”,它们虽存在于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的意义构成,影响文本的解释。以网络文学中的仙侠题材小说作为案例,对伴随文本的运行机制进行一定的总结梳理,思考如何高效利用伴随文本的价值,提升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孙桂荣在《“她江湖”文学场与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向”方式》一文中,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女性写作与阅读出现的新的现象和问题。“女性向”是一种将女性定位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化类型,由女性网络社群提供技术支持的“她江湖”文学场使“女性向”阅读成为可能,其建构了一种相对女性化的阅读接受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化解了私人化写作时期“看”与“被看”的文化尴尬,呈现了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某种新症候,并在类型化书写与反复出现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公众的社会性别认知。 四、密切关注本土文学创作
“文学鲁军”一直在全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优秀作品持续涌现。2019年先后举办了多场山东作家作品研讨会,引发文坛的广泛关注。5月18日,“精神高原上的诗与思——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张炜入校仪式暨创作四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众多作家学者应邀出席。9月13日至15日,张炜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举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张炜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为国内外读者奉献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十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荣获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张炜作品中充满诗意的文字,彰显出他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和译界对其作品的广泛关注。
9月27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山东省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赵德发长篇小说《经山海》研讨会在北京舉行。《经山海》是一部书写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运用“历史上的今天”的结构方式,着力展现以吴小蒿为代表的有强烈使命感与担当意识的女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表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捕捉到了时代的崭新脉搏,在书写新时代和塑造新形象上具有启示意义。
此外,还举办了王延辉《奎虚阁》作品研讨会、王方晨《老实街》作品研讨会、王涛创作研讨会、艾玛长篇小说《四季录》作品研讨等多位山东作家的作品研讨会,评论家们撰写了一批有关的研究和评论文章,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2015开始山东省实施了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山东文学评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人才队伍。作为山东省一项重点文学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第二批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为全省文学评论的持续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总体来看,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取得了不少具有重大性、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不仅为当代山东文学研究的积累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文学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当下山东文学创作乃至全国文学的健康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19年山东文学评论成果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依然不是很多,研究的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展,论述的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视的角度需要进一步创新,这需要广大文学评论家拓宽视野,潜心钻研,加强交流和思想碰撞,创作出更多体现山东特色、齐鲁气派、经得住时代检验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山东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