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对经典著作日益疏离,反之对一些肤浅的流行读物热心追逐,这一现状让人堪忧。而把经典阅读带进课堂则是让学生接近经典阅读的“捷径”。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古诗近80首。如果学一首带两首,学生小学毕业最少能背古诗240首左右,有的同学背诵的可能还要多。如: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学生吟诵着《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月?村居》,感受着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教师可相机扩展几首以童年生活为主题的古诗,如《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等,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还可自己在课外收集更多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这样以诗带诗,学生的积累量就大大增加了。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不少篇目选自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教师在教材文本的学习中,可以相机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如: 学习《乌鸦喝水》时, 学生体验到故事既有趣又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可随机告诉学生: 这个故事是从《伊索寓言》中节选的,其中还有很多更好读的故事;学习《拔苗助长》, 可推荐《成语故事》;学习《蟋蟀的住宅》,可推荐《昆虫记》;学习《窃读记》,可推荐《城南旧事》等等。这样以篇带本,让学生阅读整本的书,从而深入了解书中内容。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对其中的关键语段都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揣摩探究,“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文本中关键的“感悟点”,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天津特级教师李卫东在讲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在导入的环节就直接引用了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原文(片段),通过他深情地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有了这个情感的铺垫,学生就更能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活动激趣,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意志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外,还应该尽可能在课堂开展经典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经典阅读之乐,实现由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的发展。
教师可经常不定期地在班级进行好书推荐活动,每个人都选择自己近期最喜欢的书籍,说出喜欢的理由。六年级上册学习第七单元时,本人引导学生讀一些描写动物的小说,比如沈石溪的一些作品,因此学生大都看了《狼王梦》《第七条猎狗》,而在之后的一次好书推荐活动中,就有学生推荐了叶圣陶的《燕子》,屠格涅夫的《麻雀》等,这样的推荐,使学生的眼界大大开阔,也很好地引导学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经常举行诵读活动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感情还能培养语感,更好地积累语言。例如课前三分钟, 可每日一诗诵读, 或每日一文诵读。上半年本人刚刚送走了一届毕业生,这个班的学生在毕业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很多就是为了举行朗诵会而积累的,除了古诗的背诵外,大部分学生还背诵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大量的经典文章,有了这些语言积淀后,他们的语文素质都有所提高,很多学生作文都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样一连串的良性循环,使得他们背诵经典文段的兴趣越来越高。
三、以自身示范,成为学生经典阅读的陪伴者
教师在培养学生经典阅读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是阅读的示范者,更是阅读的专业指导者。
有次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他在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方面做了很具体的指导,他把自己的书投影出来展示给学生看,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老师是如何读这篇文章的,他书上的笔记密密麻麻,空白处还有很多批注,有了老师的指引,学生就明白了原来读书要这样读。
六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是以鲁迅为主题的,为了更多地了解鲁迅,本人鼓励学生阅读《故乡》等作品,但是鲁迅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读懂,后来本人买了一本《鲁迅传》,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内容通俗易懂,于是本人把这本书带进课堂,很多学生抢着借,本人发现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比对《鲁迅文集》的兴趣大多了,通过阅读,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形容鲁迅了。要求学生读的书,本人尽量要求自己先看,这样,老师就成了学生经典阅读路途中的一个忠实陪伴者。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扎实钻研教材,向课堂深处挖掘,并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学生语言和精神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深圳观澜中心小学 广东】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古诗近80首。如果学一首带两首,学生小学毕业最少能背古诗240首左右,有的同学背诵的可能还要多。如: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学生吟诵着《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月?村居》,感受着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教师可相机扩展几首以童年生活为主题的古诗,如《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等,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还可自己在课外收集更多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这样以诗带诗,学生的积累量就大大增加了。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不少篇目选自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教师在教材文本的学习中,可以相机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如: 学习《乌鸦喝水》时, 学生体验到故事既有趣又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可随机告诉学生: 这个故事是从《伊索寓言》中节选的,其中还有很多更好读的故事;学习《拔苗助长》, 可推荐《成语故事》;学习《蟋蟀的住宅》,可推荐《昆虫记》;学习《窃读记》,可推荐《城南旧事》等等。这样以篇带本,让学生阅读整本的书,从而深入了解书中内容。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对其中的关键语段都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揣摩探究,“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文本中关键的“感悟点”,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天津特级教师李卫东在讲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在导入的环节就直接引用了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原文(片段),通过他深情地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有了这个情感的铺垫,学生就更能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活动激趣,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意志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外,还应该尽可能在课堂开展经典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经典阅读之乐,实现由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的发展。
教师可经常不定期地在班级进行好书推荐活动,每个人都选择自己近期最喜欢的书籍,说出喜欢的理由。六年级上册学习第七单元时,本人引导学生讀一些描写动物的小说,比如沈石溪的一些作品,因此学生大都看了《狼王梦》《第七条猎狗》,而在之后的一次好书推荐活动中,就有学生推荐了叶圣陶的《燕子》,屠格涅夫的《麻雀》等,这样的推荐,使学生的眼界大大开阔,也很好地引导学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经常举行诵读活动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感情还能培养语感,更好地积累语言。例如课前三分钟, 可每日一诗诵读, 或每日一文诵读。上半年本人刚刚送走了一届毕业生,这个班的学生在毕业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很多就是为了举行朗诵会而积累的,除了古诗的背诵外,大部分学生还背诵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大量的经典文章,有了这些语言积淀后,他们的语文素质都有所提高,很多学生作文都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样一连串的良性循环,使得他们背诵经典文段的兴趣越来越高。
三、以自身示范,成为学生经典阅读的陪伴者
教师在培养学生经典阅读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是阅读的示范者,更是阅读的专业指导者。
有次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他在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方面做了很具体的指导,他把自己的书投影出来展示给学生看,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老师是如何读这篇文章的,他书上的笔记密密麻麻,空白处还有很多批注,有了老师的指引,学生就明白了原来读书要这样读。
六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是以鲁迅为主题的,为了更多地了解鲁迅,本人鼓励学生阅读《故乡》等作品,但是鲁迅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读懂,后来本人买了一本《鲁迅传》,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内容通俗易懂,于是本人把这本书带进课堂,很多学生抢着借,本人发现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比对《鲁迅文集》的兴趣大多了,通过阅读,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形容鲁迅了。要求学生读的书,本人尽量要求自己先看,这样,老师就成了学生经典阅读路途中的一个忠实陪伴者。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扎实钻研教材,向课堂深处挖掘,并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学生语言和精神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深圳观澜中心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