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关注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发显得尤其关键.
关键词:实效性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的动作思维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爱动、喜欢探究、肯于思考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學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①明确观察任务。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②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分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训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着实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等工作。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在实验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做好急救工作。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提高课堂上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也得重新试做,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演示实验时,教师熟练而规范的操作,其所起的示范作用,不但使正確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而且还会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规范化操作和科学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在这方面绝不能有任何的粗心大意。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合理地设计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星火.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2006:189-192
[2]魏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144-149.
[3]常汝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8-41.
关键词:实效性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的动作思维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爱动、喜欢探究、肯于思考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學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①明确观察任务。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②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分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训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着实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等工作。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在实验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做好急救工作。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提高课堂上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也得重新试做,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演示实验时,教师熟练而规范的操作,其所起的示范作用,不但使正確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而且还会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规范化操作和科学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在这方面绝不能有任何的粗心大意。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合理地设计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星火.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2006:189-192
[2]魏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144-149.
[3]常汝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