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民幸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女大学生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女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已从单一的物质追求转移到更高的精神或心理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之一。如何有效增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身体,还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分析体育锻炼行为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指导科学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高主观幸福提供理论依据。
1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什么是幸福?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和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概念也不同。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主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而且,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幸福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每个学科都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和模型。
从广义上讲,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由外界定义的幸福。在这种观点下,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而不是个人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个人的自我判断。②基于内在情感经验的幸福被认为是个人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而更少的消极情绪。③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幸福,即幸福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第三种观点已被研究人员普遍接受。个人主观判断被定义为幸福的标准,被定义为“主观幸福感”。
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2.1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某个标准进行比较来体验主观幸福感。当您的实际情况更加标准时,您将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当实际状态超过比较标准时,经历的主观幸福感将下降。许多研究表明,当人们比自己更乐观,更强大时,社会比较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下降。
2.2目标理论
EdmundsDiener首先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取决于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但是目标必须与人们的内在动力或改善主观幸福感的需求相一致,否则它们就无法改善主观幸福感。即使目标得以实现。目标的特征(例如目标的类型,目标的级别和目标的实现)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通常,实现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例如,个人自尊,理想,信念等)可以使人们在主观上比实现外部目标(例如,金钱,荣誉,地位,外表等)更加幸福。
3 体育锻炼行为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以湖南女子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三女生各随机抽查50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3.1 主观幸福感在体育锻炼行为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如表3-1所示,除了控制情绪和行为外,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比其他受试者要高,而且运动频率也对健康造成了担忧。忧郁或快乐的情绪,以及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主要影响是显著的。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上述维度和主观幸福感的总分中,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参与者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及其总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从总体上看,锻炼频率越高的被试,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如表3-2所示,除了关注健康以及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之外,每次运动时间为30至60分钟的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也高于其他受试者,运动时间在精力、心情忧郁或愉快和松弛或紧张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上述维度和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每次锻炼时间30至60min的被试与每次锻炼30min以下被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每次锻炼时间30至60min的被试与60min以上的被试,其差异反映在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总分上。因此,总的来看,每次锻炼时间30至60min的被试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如表3-3所示,主观幸福感的运动强度水平没有特定的规律,运动强度的主要影响仅在于生活满意度和兴趣程度。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没有发现大学女省的主观幸福感与运动强度之间的特定关系。
3.2体育锻炼行为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为自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3(运动频率)X3(运动时间)X3(运动强度)多元协方差分析检查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表3-4中:运动频率对能量,對健康的担忧,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情绪低落或幸福维度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主要影响是显著的;运动时间有抑郁或幸福情绪主要的健康影响和主观幸福感的总分都很重要。运动强度对放松或张力维度的主要影响是显著的;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对健康担忧维度的交互影响显著;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对生活满意度和兴趣维度的相互作用影响显著。
4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4.1 女大学生锻炼行为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有20%左右的女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将近40%的被试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足一次,没有形成一定锻炼习惯的人口比例较高。
一般认为,如果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则心理影响就更难发生。这项调查的结果显示,60.31%的参与者每次运动少于30分钟。因此,从运动时间来看,较高比例的人口没有达到产生运动效果所需的最短时间。
女大学生体体育锻炼主要采用小强度,只有21.59%的被试达到中等运动强度,这可能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的制约以及她们的运动喜好有关。
锻炼水平达到优秀和良好的女大学生比例仍然偏低,这与目前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反映出当前大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或者是有些女大学生进行了锻炼,但没有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
4.2 体育锻炼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在锻炼频率与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上,研究发现,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运动或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每周锻炼次数3次及以上的经常锻炼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群体,与他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提高的趋势,当锻炼时间为30至60min时,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然后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主观幸福感水平有降低的趋势,总趋势呈倒“U”形。表明一次性锻炼时间如果过短较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在一定强度下,如果运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疲劳和无聊,并且容易产生负面心理。本研究显示,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运动强度上无特定的规律。一方面是女大学生对运动强度的认知存在差异,因而她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较难准确判断自己的运动强度。另一方面是与调查问卷题目的设计不合理有关,造成被试对运动强度判断和选择的困难。
通常,运动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这可能是因为锻炼水平高的被试保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并且其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强,从而拥有健康的锻炼方式,更容易获得健康的身心体验;而锻炼水平低的被试一般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锻炼状况缺 少合理的调控,较难获得更加积极的身心体验,因而主观幸福水平相对较低。
4.3 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大学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是决定性的两个因素,而运动强度的影响则较小,只有通过锻炼频率和锻炼运动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幸福的个别维度产生影响。提示个人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应重点注意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的影响。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8重点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8A469)研究内容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体育部)
1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什么是幸福?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和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概念也不同。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主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而且,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幸福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每个学科都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和模型。
从广义上讲,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由外界定义的幸福。在这种观点下,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而不是个人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个人的自我判断。②基于内在情感经验的幸福被认为是个人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而更少的消极情绪。③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幸福,即幸福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第三种观点已被研究人员普遍接受。个人主观判断被定义为幸福的标准,被定义为“主观幸福感”。
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2.1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某个标准进行比较来体验主观幸福感。当您的实际情况更加标准时,您将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当实际状态超过比较标准时,经历的主观幸福感将下降。许多研究表明,当人们比自己更乐观,更强大时,社会比较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下降。
2.2目标理论
EdmundsDiener首先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取决于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但是目标必须与人们的内在动力或改善主观幸福感的需求相一致,否则它们就无法改善主观幸福感。即使目标得以实现。目标的特征(例如目标的类型,目标的级别和目标的实现)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通常,实现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例如,个人自尊,理想,信念等)可以使人们在主观上比实现外部目标(例如,金钱,荣誉,地位,外表等)更加幸福。
3 体育锻炼行为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以湖南女子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三女生各随机抽查50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3.1 主观幸福感在体育锻炼行为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如表3-1所示,除了控制情绪和行为外,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比其他受试者要高,而且运动频率也对健康造成了担忧。忧郁或快乐的情绪,以及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主要影响是显著的。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上述维度和主观幸福感的总分中,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参与者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及其总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从总体上看,锻炼频率越高的被试,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如表3-2所示,除了关注健康以及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之外,每次运动时间为30至60分钟的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也高于其他受试者,运动时间在精力、心情忧郁或愉快和松弛或紧张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上述维度和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每次锻炼时间30至60min的被试与每次锻炼30min以下被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每次锻炼时间30至60min的被试与60min以上的被试,其差异反映在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总分上。因此,总的来看,每次锻炼时间30至60min的被试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如表3-3所示,主观幸福感的运动强度水平没有特定的规律,运动强度的主要影响仅在于生活满意度和兴趣程度。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没有发现大学女省的主观幸福感与运动强度之间的特定关系。
3.2体育锻炼行为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为自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3(运动频率)X3(运动时间)X3(运动强度)多元协方差分析检查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表3-4中:运动频率对能量,對健康的担忧,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情绪低落或幸福维度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主要影响是显著的;运动时间有抑郁或幸福情绪主要的健康影响和主观幸福感的总分都很重要。运动强度对放松或张力维度的主要影响是显著的;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对健康担忧维度的交互影响显著;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对生活满意度和兴趣维度的相互作用影响显著。
4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4.1 女大学生锻炼行为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有20%左右的女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将近40%的被试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足一次,没有形成一定锻炼习惯的人口比例较高。
一般认为,如果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则心理影响就更难发生。这项调查的结果显示,60.31%的参与者每次运动少于30分钟。因此,从运动时间来看,较高比例的人口没有达到产生运动效果所需的最短时间。
女大学生体体育锻炼主要采用小强度,只有21.59%的被试达到中等运动强度,这可能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的制约以及她们的运动喜好有关。
锻炼水平达到优秀和良好的女大学生比例仍然偏低,这与目前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反映出当前大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或者是有些女大学生进行了锻炼,但没有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
4.2 体育锻炼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在锻炼频率与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上,研究发现,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运动或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每周锻炼次数3次及以上的经常锻炼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群体,与他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提高的趋势,当锻炼时间为30至60min时,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然后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主观幸福感水平有降低的趋势,总趋势呈倒“U”形。表明一次性锻炼时间如果过短较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在一定强度下,如果运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疲劳和无聊,并且容易产生负面心理。本研究显示,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运动强度上无特定的规律。一方面是女大学生对运动强度的认知存在差异,因而她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较难准确判断自己的运动强度。另一方面是与调查问卷题目的设计不合理有关,造成被试对运动强度判断和选择的困难。
通常,运动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这可能是因为锻炼水平高的被试保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并且其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强,从而拥有健康的锻炼方式,更容易获得健康的身心体验;而锻炼水平低的被试一般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锻炼状况缺 少合理的调控,较难获得更加积极的身心体验,因而主观幸福水平相对较低。
4.3 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大学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是决定性的两个因素,而运动强度的影响则较小,只有通过锻炼频率和锻炼运动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幸福的个别维度产生影响。提示个人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应重点注意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的影响。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8重点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8A469)研究内容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