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在实际的课堂中几乎很少提问,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出问题 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知识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改变教学观念,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多数情况是教师只重视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索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必然造成问题意识的缺失,即提问能力太差。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著名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不愿提问题,因而缺乏创新精神。
针对以上情况,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关注过程,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精心设计,科学安排,给学生思考、质疑、探索、表达的机会,不要认为“素质”、“探究”、“创新”很神秘,高深莫测,与中学教学无关。其次,从老师到学生都要明确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与源泉,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专利。并通过讲解数学史和一些数学背景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备顽强的质疑精神,辩证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正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深入探究问题。
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的才能,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对于问不到点子上的学生,不要批评、讽刺、挖苦,应以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主动地、妥善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肯定其提出问题的勇气。这样构建起一个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彼此激励合作的学习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大胆地进行想象、思考和探索。
2、再现知识发展过程,让学生有问
数学思维通常都要从观察对象开始,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获得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探究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先让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过 的顶点A随意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请学生观察: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学生的答案肯定不一样,这是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垂直有些不垂直?如何翻折才能使得AD与桌面垂直?学生继续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当且仅当AD是BC边上的高时,折痕AD与桌面垂直。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深入探究,不难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是不是折痕AD与桌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就可以判断AD与桌面垂直呢?制造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使得他们为解决问题而继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师示范提问,让学生会问
解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问题的解决,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探究的开始。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提出问题。
(1)审题时可提出:①哪些是关键语句?这些语句说明什么问题?②题中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求什么?要求解还缺什么条件?③可以用哪些方面的知识、定理或者公式解决问题?
(2)解题过程可提出:①解题思路怎样?②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哪些结论?③这些结论对解题够用不?还差什么条件?④怎样解题?
(3)解题后可引导学生提出,促进学生归纳、总结、反思:①答案检查了吗?是不是所有解都符合条件?②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你可以用几种方法?以前有没有解过相关问题?③条件都用完了吗?通过这道题可以总结出那些经验?
在教学中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学生能逐步学会按这些问题自问自答,因而也尽可能地避免解题的大意和失误,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警示作用。从而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恰如波利亚所说: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在相似的情境下他会自问这个问句,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下,慢慢的就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使探究提问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倡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同时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出足够多的空间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 丁培芳,《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J],魅力中国,2010(5)
[3] 刘卓雄,《要重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J],福建中学数学,1986(5)
[4] 杨跃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通报,2002(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出问题 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知识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改变教学观念,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多数情况是教师只重视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索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必然造成问题意识的缺失,即提问能力太差。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著名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不愿提问题,因而缺乏创新精神。
针对以上情况,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关注过程,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精心设计,科学安排,给学生思考、质疑、探索、表达的机会,不要认为“素质”、“探究”、“创新”很神秘,高深莫测,与中学教学无关。其次,从老师到学生都要明确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与源泉,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专利。并通过讲解数学史和一些数学背景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备顽强的质疑精神,辩证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正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深入探究问题。
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的才能,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对于问不到点子上的学生,不要批评、讽刺、挖苦,应以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主动地、妥善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肯定其提出问题的勇气。这样构建起一个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彼此激励合作的学习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大胆地进行想象、思考和探索。
2、再现知识发展过程,让学生有问
数学思维通常都要从观察对象开始,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获得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探究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先让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过 的顶点A随意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请学生观察: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学生的答案肯定不一样,这是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垂直有些不垂直?如何翻折才能使得AD与桌面垂直?学生继续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当且仅当AD是BC边上的高时,折痕AD与桌面垂直。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深入探究,不难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是不是折痕AD与桌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就可以判断AD与桌面垂直呢?制造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使得他们为解决问题而继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师示范提问,让学生会问
解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问题的解决,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探究的开始。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提出问题。
(1)审题时可提出:①哪些是关键语句?这些语句说明什么问题?②题中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求什么?要求解还缺什么条件?③可以用哪些方面的知识、定理或者公式解决问题?
(2)解题过程可提出:①解题思路怎样?②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哪些结论?③这些结论对解题够用不?还差什么条件?④怎样解题?
(3)解题后可引导学生提出,促进学生归纳、总结、反思:①答案检查了吗?是不是所有解都符合条件?②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你可以用几种方法?以前有没有解过相关问题?③条件都用完了吗?通过这道题可以总结出那些经验?
在教学中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学生能逐步学会按这些问题自问自答,因而也尽可能地避免解题的大意和失误,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警示作用。从而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恰如波利亚所说: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在相似的情境下他会自问这个问句,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下,慢慢的就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使探究提问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倡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同时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出足够多的空间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 丁培芳,《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J],魅力中国,2010(5)
[3] 刘卓雄,《要重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J],福建中学数学,1986(5)
[4] 杨跃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通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