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心理发展史。这部心理发展史的续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教育、文化等。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发展历程。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发展史。自传体是一种自我叙事的方式讲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自传体记忆又是写好个体自传体的素材来源。
关键字 心理发展;自我完善;自传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史书一直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它是人根据发生的事件撰写的。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在撰写他人的故事,也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如果说世界上还有谁更了解自己,必定非自己莫属。通过个人的自我叙事,我们可以在多样化的人生经历中发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个体存在的连续性[1]。通过个人的叙述,可以不断的地了解和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么当她或他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更多地采用回忆式的方式来描述从前的自己。而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同时也塑造着人类,正如Redfield,Linton和 Herskovits对文化适应的经典定义出发 ,在他原有理论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维度:文化适应期望和主流文化群体在强有力的相互文化适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
一、情绪的完善
情绪是指个体主观认知经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的情绪是先天和后天环境的结合。婴儿生来就有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情绪,出生后经过社会化又具备了复合情绪。作为婴儿时期的事情,笔者已记不清楚了,但从父母的口中得知,婴儿时不爱哭闹,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笔者应属安静型婴儿。从情绪容易表现在脸上的孩童,笔者逐步变成不容易把情绪表现在脸上,更多把情绪放在心里。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从满身刺到慢慢被磨掉满身锋芒,笔者逐渐成为圆滑的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相当奇妙的,当笔者身处事件中能体会到强烈情绪感受,但回忆情绪时已没当时的感受了,而情绪它只留下了记忆,记忆会告诉笔者当时自己的感受,而那种情绪的激情却是消失了。不同的文化,情绪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距,例如:中国自古的文化就要求人们表达情绪情感要内敛、含蓄,不能在他人失意时落井下石或幸灾乐祸,也不能在自己成功时得意忘形,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加善于表露自己的情绪。
二、人格的完善
人格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合。在孩童时期,笔者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只有我所看到这些事物,甚至觉得有另外一个视角一直在注视自己。到目前为止,偶尔还存在这种感觉。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讲,这是属于孩童时期的自我中心化。在成长的过程中,笔者内心住着两个我,这两个我就如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超我,本我随着自己的需求做事,想要遵从个人,但是超我总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告诉本我,你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做太自私,你太坏了。于是自我就产生了,自我要求笔者既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又同时约束自己不要去犯错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2.1 能力的完善
个体的能力就是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要讲的能力主要以智力为主。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智力跟生物遗传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生物遗传只是给定了一个基线。十几年的教育培养,笔者深深感受到能力会随着个人的努力发展变化。生物遗传上智力超群的人,如果不努力,也有吃光老本的一天。因此,生物遗传并不能使个体一生无忧,而在智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老一辈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理。
2.2 性格的完善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个体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气质是天生的,但是个体的个性主要指个体的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后天形成的,更多的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笔者的气质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但是个性更多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或许从孩童时期的时候,作为孩子对自己性格的感知是薄弱,但是通过与人不断的交往中逐渐会发现自己的性格的好坏。如果个体想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圈子里去,当她或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不足时 ,也会努力做出改变。在他人眼里,笔者一直是内向的性格。成长中偶尔也有一种“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无助感,但能做的就是完善自己的性格,接纳自己的气质。
2.3 动机的完善
动机总是充斥在日常中,驱使人们去做某件事情。然而并不是动机越强就越能办成某件事情,学着调节和把握自我动机是有必要的。在小时候,笔者时常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是父母逼着他们学习的。再大一点的时候,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但也时常面临动机补助的时刻。
四、结论
自我完善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叙述也仅依靠自传体记忆,但记忆也可能存在着错误,然而正是从前的自己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超越当前的自己。这种观点又好比人本主义的观点: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为方向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愿望。正如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他认为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心理学,人类的心理是种族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这一过程,个体是一无所知的,要想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就必须求助于历史和文化[4]。
参考文献
[1]施铁如.叙事心理学的追求[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07):44-47.
[2]余伟, & 郑钢. (2005).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acculturation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心理科学进展, 13(006), 836-846.
[3]侯玉波. (2007). 文化心理學视野中的思维方式. 心理科学进展, 15(2), 211-216.
[4]沈德灿. (1990).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窦新月(1994—),女,汉族,四川绵阳,学生,心理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关键字 心理发展;自我完善;自传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史书一直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它是人根据发生的事件撰写的。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在撰写他人的故事,也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如果说世界上还有谁更了解自己,必定非自己莫属。通过个人的自我叙事,我们可以在多样化的人生经历中发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个体存在的连续性[1]。通过个人的叙述,可以不断的地了解和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么当她或他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更多地采用回忆式的方式来描述从前的自己。而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同时也塑造着人类,正如Redfield,Linton和 Herskovits对文化适应的经典定义出发 ,在他原有理论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维度:文化适应期望和主流文化群体在强有力的相互文化适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
一、情绪的完善
情绪是指个体主观认知经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的情绪是先天和后天环境的结合。婴儿生来就有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情绪,出生后经过社会化又具备了复合情绪。作为婴儿时期的事情,笔者已记不清楚了,但从父母的口中得知,婴儿时不爱哭闹,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笔者应属安静型婴儿。从情绪容易表现在脸上的孩童,笔者逐步变成不容易把情绪表现在脸上,更多把情绪放在心里。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从满身刺到慢慢被磨掉满身锋芒,笔者逐渐成为圆滑的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相当奇妙的,当笔者身处事件中能体会到强烈情绪感受,但回忆情绪时已没当时的感受了,而情绪它只留下了记忆,记忆会告诉笔者当时自己的感受,而那种情绪的激情却是消失了。不同的文化,情绪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距,例如:中国自古的文化就要求人们表达情绪情感要内敛、含蓄,不能在他人失意时落井下石或幸灾乐祸,也不能在自己成功时得意忘形,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加善于表露自己的情绪。
二、人格的完善
人格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合。在孩童时期,笔者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只有我所看到这些事物,甚至觉得有另外一个视角一直在注视自己。到目前为止,偶尔还存在这种感觉。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讲,这是属于孩童时期的自我中心化。在成长的过程中,笔者内心住着两个我,这两个我就如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超我,本我随着自己的需求做事,想要遵从个人,但是超我总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告诉本我,你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做太自私,你太坏了。于是自我就产生了,自我要求笔者既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又同时约束自己不要去犯错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2.1 能力的完善
个体的能力就是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要讲的能力主要以智力为主。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智力跟生物遗传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生物遗传只是给定了一个基线。十几年的教育培养,笔者深深感受到能力会随着个人的努力发展变化。生物遗传上智力超群的人,如果不努力,也有吃光老本的一天。因此,生物遗传并不能使个体一生无忧,而在智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老一辈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理。
2.2 性格的完善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个体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气质是天生的,但是个体的个性主要指个体的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后天形成的,更多的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笔者的气质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但是个性更多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或许从孩童时期的时候,作为孩子对自己性格的感知是薄弱,但是通过与人不断的交往中逐渐会发现自己的性格的好坏。如果个体想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圈子里去,当她或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不足时 ,也会努力做出改变。在他人眼里,笔者一直是内向的性格。成长中偶尔也有一种“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无助感,但能做的就是完善自己的性格,接纳自己的气质。
2.3 动机的完善
动机总是充斥在日常中,驱使人们去做某件事情。然而并不是动机越强就越能办成某件事情,学着调节和把握自我动机是有必要的。在小时候,笔者时常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是父母逼着他们学习的。再大一点的时候,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但也时常面临动机补助的时刻。
四、结论
自我完善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叙述也仅依靠自传体记忆,但记忆也可能存在着错误,然而正是从前的自己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超越当前的自己。这种观点又好比人本主义的观点: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为方向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愿望。正如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他认为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心理学,人类的心理是种族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这一过程,个体是一无所知的,要想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就必须求助于历史和文化[4]。
参考文献
[1]施铁如.叙事心理学的追求[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07):44-47.
[2]余伟, & 郑钢. (2005).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acculturation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心理科学进展, 13(006), 836-846.
[3]侯玉波. (2007). 文化心理學视野中的思维方式. 心理科学进展, 15(2), 211-216.
[4]沈德灿. (1990).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窦新月(1994—),女,汉族,四川绵阳,学生,心理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