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创新工作,主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国际化办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较全面地反映了专业建设创新研究过程及成果。对于其他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術专业在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秉承传承与创新,竭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多种人才。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及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1 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导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引领,形成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链”。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实现“双链融合,产教并行”的模式,将专业链融入产业链,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生产,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理念,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依托丰田、雪铁龙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德育贯彻全过程、校企共同育人的“前厂后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前厂后校:利用学院多年与企业良好合作,毗邻天汇汽车城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在学院中与企业合作建设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实现厂校融合。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一岗多能和多岗适应能力的培养。
工学交替(六个环节):学生自入学后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真实情境学习、专项技能实训、阶段实习、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六个环节,通过六个环节的培养,充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订单培养:充分依托丰田、雪铁龙等汽车名企,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进行培训,以企业培训标准进行专项技能提升、参加企业实际生产实习,最终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2 拓展办学途径,探索多种办学模式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办好普通高职专业的同时,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导向,尝试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教育等新型办学模式,多途径培养专业人才。
2.1 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17年获批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构建了“双主体”“双身份”“双资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形成了4循环课程体系。与当地大型汽车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新疆大交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行业岗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规律衔接,即:生产旺季学生以企业师带徒实践教学为主,学校教师理论教学为辅;生产淡季以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企业技术精英实践教学为辅。最终学校服务于学生、企业,企业受惠与学生、学校,而学生成才后必将反哺企业与学校,实现了真正的产教融合。
2.2 应用型本科项目试点
2016年6月,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获批“3+2”应用型本科项目。该项目构建了“1-2-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取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2-取得高职毕业证和本科毕业证两个学历证书,具备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技能与实力;1-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可进一步深造和发展,走向成才之路。
3 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办学实践探索
为了拓宽办学模式,更新办学理念,引进境外的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院综合办学能力,确立了面向世界的培养目标,学院于2016年9月启动与德国合作办学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第一个国际化合作教学班级。
通过与德国的合作办学项目,跨入了国际合作的行列。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增添了新内容,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拓宽了视野。
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该办学项目德方直接参与教学安排和课程教学工作,引进了德方先进的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和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
加快教师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合作办学,聘请德方知名教授来我院教学及交流。同时选派我院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了解、学习和掌握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中德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必将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树立新时代人才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以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为导向,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更好地共享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构建融“宽基础-讲政治-重人文-企业特色”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1)宽基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基本素养,包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领域。
(2)讲政治-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探索课程思政“思想育人”新模式。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或职业元素,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培养服务社会,政治立场坚定的专业人才。
(3)重人文-设置人文课程,在“精神育人”方面,用人文课程教育人识别真善美,学会内心向善,欣赏美好事物,明白做人道理。培养拥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社会人。拓宽素质教育的途径。
(4)企业特色-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特色课程引进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汽车品牌知识与学校知识的完美对接;企业培训模式与学校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如丰田、雪铁龙、一汽大众等企业的培训课程分别设置为汽车保养专项实训、汽车检测专项实训、汽车电路维修专项实训等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
5 引领区域职教发展,“三扶一派”对口支援
多年以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开发,积极开展与疆内职业院校的帮扶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专业及职业优势,定期对英吉沙、策勒、温宿县等三所职业院校进行对口帮扶,协助对口帮扶单位组建汽车类专业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帮扶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及资源共享,共建资源库,开展教学相关会议。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帮扶院校进行挂职锻炼交流,邀请对口帮扶院校教师到我院进行交流,长期性开展疆内院校间的交流学习。
近几年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成功获批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
参考文献:
[1]袁泉.人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德育教育,2016-7.
[2]周汉民.敬业乐群·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教师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4.
[3]王大有.有关汽车教学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课题: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素质教育框架下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02-193)
作者简介:杨意品(1973-),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世云(1976-),女,回族,新疆沙湾县人,新疆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術专业在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秉承传承与创新,竭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多种人才。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及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1 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导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引领,形成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链”。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实现“双链融合,产教并行”的模式,将专业链融入产业链,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生产,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理念,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依托丰田、雪铁龙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德育贯彻全过程、校企共同育人的“前厂后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前厂后校:利用学院多年与企业良好合作,毗邻天汇汽车城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在学院中与企业合作建设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实现厂校融合。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一岗多能和多岗适应能力的培养。
工学交替(六个环节):学生自入学后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真实情境学习、专项技能实训、阶段实习、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六个环节,通过六个环节的培养,充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订单培养:充分依托丰田、雪铁龙等汽车名企,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进行培训,以企业培训标准进行专项技能提升、参加企业实际生产实习,最终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2 拓展办学途径,探索多种办学模式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办好普通高职专业的同时,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导向,尝试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教育等新型办学模式,多途径培养专业人才。
2.1 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17年获批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构建了“双主体”“双身份”“双资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形成了4循环课程体系。与当地大型汽车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新疆大交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行业岗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规律衔接,即:生产旺季学生以企业师带徒实践教学为主,学校教师理论教学为辅;生产淡季以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企业技术精英实践教学为辅。最终学校服务于学生、企业,企业受惠与学生、学校,而学生成才后必将反哺企业与学校,实现了真正的产教融合。
2.2 应用型本科项目试点
2016年6月,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获批“3+2”应用型本科项目。该项目构建了“1-2-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取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2-取得高职毕业证和本科毕业证两个学历证书,具备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技能与实力;1-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可进一步深造和发展,走向成才之路。
3 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办学实践探索
为了拓宽办学模式,更新办学理念,引进境外的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院综合办学能力,确立了面向世界的培养目标,学院于2016年9月启动与德国合作办学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第一个国际化合作教学班级。
通过与德国的合作办学项目,跨入了国际合作的行列。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增添了新内容,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拓宽了视野。
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该办学项目德方直接参与教学安排和课程教学工作,引进了德方先进的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和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
加快教师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合作办学,聘请德方知名教授来我院教学及交流。同时选派我院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了解、学习和掌握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中德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必将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树立新时代人才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以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为导向,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更好地共享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构建融“宽基础-讲政治-重人文-企业特色”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1)宽基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基本素养,包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领域。
(2)讲政治-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探索课程思政“思想育人”新模式。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或职业元素,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培养服务社会,政治立场坚定的专业人才。
(3)重人文-设置人文课程,在“精神育人”方面,用人文课程教育人识别真善美,学会内心向善,欣赏美好事物,明白做人道理。培养拥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社会人。拓宽素质教育的途径。
(4)企业特色-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特色课程引进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汽车品牌知识与学校知识的完美对接;企业培训模式与学校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如丰田、雪铁龙、一汽大众等企业的培训课程分别设置为汽车保养专项实训、汽车检测专项实训、汽车电路维修专项实训等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
5 引领区域职教发展,“三扶一派”对口支援
多年以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开发,积极开展与疆内职业院校的帮扶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专业及职业优势,定期对英吉沙、策勒、温宿县等三所职业院校进行对口帮扶,协助对口帮扶单位组建汽车类专业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帮扶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及资源共享,共建资源库,开展教学相关会议。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帮扶院校进行挂职锻炼交流,邀请对口帮扶院校教师到我院进行交流,长期性开展疆内院校间的交流学习。
近几年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成功获批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
参考文献:
[1]袁泉.人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德育教育,2016-7.
[2]周汉民.敬业乐群·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教师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4.
[3]王大有.有关汽车教学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课题: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素质教育框架下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02-193)
作者简介:杨意品(1973-),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世云(1976-),女,回族,新疆沙湾县人,新疆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