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人文素质培养,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纵观海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越来越互相渗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深化,而且应建立多样化的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1-0129-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多年来,高等教育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而这种缺乏人文内涵的教育,往往使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对本专业以外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知和重视,结果是社会理想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淡漠。对于高职院校的工科类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二者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以科学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志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人,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增强敬业爱岗的责任感。高职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优秀的生产力,专业技术教育同样承担着再造民族精神的责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诚实、勤奋、协作等职业素质,还要让他们接受文明的传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的历史原因
今天,人们常说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这“科学技术”中的科学概念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其实我国更落后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人文教育。从古代起,以儒家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典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近代才转而向西方学习。结果是将西方的科学教育引进了国内,忽视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伴随着“打倒孔家店”,又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糟粕一起否定。6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今的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科技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挑战下,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显突出。很多有识之士已清楚地看到了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强烈呼吁加强人文教育。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其缺憾在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更人性、更理性的思考,缺乏真正落实和实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导向下,不少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前提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视对学生作为“全面人”的教育。不少学者和专家呼吁:“培养熟练技工的培训不是教育!”没有人文教育的职业教育不会显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最终会因为功利性过强、文化底蕴薄弱而丧失办学后劲。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何荣波等人认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气质、情操和品格;心理素质不稳定,缺乏应有的人格修养;过分注重自我实现,集体观念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化过程长。
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曾遭受过挫折,有的人道德上出现了滑坡;有的人心理上产生了障碍;有的人性格上出现了偏执……他们中一些人以考试作弊高明为荣,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受了挫折就气馁,更缺乏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
另外,由于外界的物质诱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纯朴、激情与执著,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
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培育方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理念在国外高等教育中颇为盛行。美国哈佛大學早在1945年就提出一个“普通教育方案”,1978年又加以修订,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又提出关于高等教育人文学科发展报告,提出“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修课程”,以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特别强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和教学,把科学理性、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形成了科学工业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思维。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院在2006~2007年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如下课程: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他们认为,学生一旦选修了一年级的主要课程,就具备了发挥其特长的优势,例如,学生能够将管理、政治、经济与工程学科融合,这种融合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工程学院2007年向学生提供了包括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经济、音乐在内的广泛的人文学科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课程的设计不但考虑到学生以后的职业,而且将商业、社会和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
这些著名的高等院校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适当增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比茨的一席话很有见地,他说:“那些掌握高技术的人们,他们……能组合新的基因来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其他一无所知,试问这样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们恳请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给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
纵观海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融的,不应把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学好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做好专业技术工作,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素质,还要有知荣知辱的道德评判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这样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互相渗透。高校分门别类进行专业人才划分培养,并不是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现代学科走向综合与走向分化是同时发生的。在知识大量积累和衍生的经济时代,我们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不可能再出现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社会需要专门划出理工专业是社会教育进步的表现。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讲,理工类专业不但不应排斥人文教育,而且应该深化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建立多样化的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当前,课堂教学还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保证人文课程的教学量,并把人文学科的学分作为高职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有以下方面:
加强课堂教育在开展各种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人文素质类课程教育,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重视程度上首先确认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程中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岗位要求与道德要求,让学生爱专业、爱岗位。
人文素质培养覆盖课外学习活动这类活动的主题、形式应多样,目标指向不一,可以是各种知识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技能展示等等。在活动中要注意有所诉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能力、演说能力、协调能力等素质。
人文素质培养彰显于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与更广阔的社会接触,更能锻炼人,对学生的意志、耐力、信心、处置能力等素质都是有效的锻炼。
人文素质培养潜藏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集体公寓或是在家里,学生都应有道德伦理约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公德心和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互敬互爱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荣波,罗爽秋.必须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6).
[2]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课程设置2006~2007, MIT Course Catalogue2006-2007: School of Engineering[OL].http: //web. mit.edu/cataue/ degre.engin.deans.shtml.
[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本科生课程菜单2007.Undergraduate Combined Program[OL].http://info./.edu.su/StudyAtN10PP-Un-dergraduate/-AOI-Combined -Programs. asp.
[4]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董菁(1980—),女,江苏淮安人,文学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1-0129-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多年来,高等教育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而这种缺乏人文内涵的教育,往往使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对本专业以外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知和重视,结果是社会理想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淡漠。对于高职院校的工科类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二者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以科学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志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人,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增强敬业爱岗的责任感。高职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优秀的生产力,专业技术教育同样承担着再造民族精神的责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诚实、勤奋、协作等职业素质,还要让他们接受文明的传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的历史原因
今天,人们常说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这“科学技术”中的科学概念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其实我国更落后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人文教育。从古代起,以儒家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典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近代才转而向西方学习。结果是将西方的科学教育引进了国内,忽视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伴随着“打倒孔家店”,又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糟粕一起否定。6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今的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科技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挑战下,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显突出。很多有识之士已清楚地看到了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强烈呼吁加强人文教育。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其缺憾在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更人性、更理性的思考,缺乏真正落实和实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导向下,不少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前提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视对学生作为“全面人”的教育。不少学者和专家呼吁:“培养熟练技工的培训不是教育!”没有人文教育的职业教育不会显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最终会因为功利性过强、文化底蕴薄弱而丧失办学后劲。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何荣波等人认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气质、情操和品格;心理素质不稳定,缺乏应有的人格修养;过分注重自我实现,集体观念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化过程长。
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曾遭受过挫折,有的人道德上出现了滑坡;有的人心理上产生了障碍;有的人性格上出现了偏执……他们中一些人以考试作弊高明为荣,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受了挫折就气馁,更缺乏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
另外,由于外界的物质诱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纯朴、激情与执著,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
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培育方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理念在国外高等教育中颇为盛行。美国哈佛大學早在1945年就提出一个“普通教育方案”,1978年又加以修订,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又提出关于高等教育人文学科发展报告,提出“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修课程”,以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特别强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和教学,把科学理性、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形成了科学工业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思维。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院在2006~2007年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如下课程: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他们认为,学生一旦选修了一年级的主要课程,就具备了发挥其特长的优势,例如,学生能够将管理、政治、经济与工程学科融合,这种融合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工程学院2007年向学生提供了包括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经济、音乐在内的广泛的人文学科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课程的设计不但考虑到学生以后的职业,而且将商业、社会和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
这些著名的高等院校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适当增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比茨的一席话很有见地,他说:“那些掌握高技术的人们,他们……能组合新的基因来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其他一无所知,试问这样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们恳请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给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
纵观海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融的,不应把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学好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做好专业技术工作,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素质,还要有知荣知辱的道德评判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这样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互相渗透。高校分门别类进行专业人才划分培养,并不是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现代学科走向综合与走向分化是同时发生的。在知识大量积累和衍生的经济时代,我们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不可能再出现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社会需要专门划出理工专业是社会教育进步的表现。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讲,理工类专业不但不应排斥人文教育,而且应该深化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建立多样化的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当前,课堂教学还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保证人文课程的教学量,并把人文学科的学分作为高职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有以下方面:
加强课堂教育在开展各种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人文素质类课程教育,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重视程度上首先确认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程中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岗位要求与道德要求,让学生爱专业、爱岗位。
人文素质培养覆盖课外学习活动这类活动的主题、形式应多样,目标指向不一,可以是各种知识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技能展示等等。在活动中要注意有所诉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能力、演说能力、协调能力等素质。
人文素质培养彰显于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与更广阔的社会接触,更能锻炼人,对学生的意志、耐力、信心、处置能力等素质都是有效的锻炼。
人文素质培养潜藏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集体公寓或是在家里,学生都应有道德伦理约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公德心和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互敬互爱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荣波,罗爽秋.必须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6).
[2]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课程设置2006~2007, MIT Course Catalogue2006-2007: School of Engineering[OL].http: //web. mit.edu/cataue/ degre.engin.deans.shtml.
[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本科生课程菜单2007.Undergraduate Combined Program[OL].http://info./.edu.su/StudyAtN10PP-Un-dergraduate/-AOI-Combined -Programs. asp.
[4]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董菁(1980—),女,江苏淮安人,文学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