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农村的发展是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2014 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能有效地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和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民生多赢的局面。为此,本文对广东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
1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组织机构支持力度不够
社团服务农村活动作为高校的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他们利用暑期的时间,抽选部分学生来参加这项活动,因此,该活动并没有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局面。另外,地方政府对学生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关心不够,地方政府仅把它当成是一项高校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并没有组织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不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地方还存在推诿、应付现象,高校在联系活动时经常会吃“闭门羹”。因此,如何由单纯的教育活动转变为相关多方联动的惠民行动已成为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必须尽快破解的首要困局。
1.2 学生所学知识难应用
除农学、理工类、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社团服务农村过程中,将专业技能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很好的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则难以发挥实践作业。以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为例,在暑期进行的社团服务农村活动中,队员们原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和管理为重点开展实践活动,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需求少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施展拳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大多是利用暑期的时间进行,活动设计方面对服务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周全;活动目标方面强调社会效应较服务效果要多;活动效果和长效机制建设难尽如人意。此外,由于经费、安全等原因,社团服务农村活动时间都很短,学生所获大多只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于理论思考深度不够全面,不能深入的解决农村现实问题。还有,目前的社团服务农村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将课堂老师所讲的东西应用到实践当中,对“三农”问题等做不到更全面的见解和探讨,因此活动达不到明显的效果,学生受教育程度才干增长程度都是有限的。
1.3 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培训制度不足
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利用暑假时间开展,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辅导,学生对于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从熟悉环境到工作结束,往往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中间要开展义务支教、科普知识宣传等多项活动,由于时间原因,就造成了每项工作都开展不深入,活动开展不久便因时间等原因草草收场。活动结束后,由于缺乏与活动所在地的沟通渠道,学生返校后,对于活动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对策,也没有办法做反馈活动。在活动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导致了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
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对策
2.1 加强培训管理机制
发挥高教队伍优势,组成一支高职院校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培训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实现活动计划,促进当地“三农”发展,减少活动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而浪费人力、物力。通过组织系统的培训和宣讲,对学生加强科技、文化、卫生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心理调适、沟通技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系统的培训。在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的活动基地,还可以聘请校外社会实践指导员,如由当地的村支两委的干部、乡镇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老百姓担任指导员,和高校专家团队的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
2.2 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指导机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一方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对自身全面发展的促进和提升。要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指导团队。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的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热情高涨,但实际收效菲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指导机制不健全,大学生过于盲目,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的指导机制对于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建设一支专家型指导团队。由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科研能力较强、参与热情较高、专业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指导教师组成。其次,建立合理科学的指导老师考评机制。对指导教师开展定期定向定岗的培训,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帮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确保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圆满达到既定目标。再次,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的指导。根据学生专业、年级、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统筹安排,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与专业相结合、与民生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大学人才资源优势和服务功能。
2.3 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和强化资金的监管力度
保障大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提高学校的拨款比例,必须要保证学校对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且要做到逐年递增;二是要寻找企事业单位的作为支撑,学校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点,主动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尤其是驻地大企业,获得资金上的补充;三是加大社会募集力度,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为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承担费用开支;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将学生的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保障经费供应。同时也要強化资金划拨、发放的监管力度,避免经费的挪用和浪费。
3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社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愈加成熟,正确引导学生社团参与社会建设服务是必然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能够为学生社团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同时,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农村建设助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宇峰.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初探[J].浙江农业学报,2011(06).
[2]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03.
[3]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09.
[4]于伟,韩丽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
1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组织机构支持力度不够
社团服务农村活动作为高校的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他们利用暑期的时间,抽选部分学生来参加这项活动,因此,该活动并没有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局面。另外,地方政府对学生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关心不够,地方政府仅把它当成是一项高校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并没有组织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不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地方还存在推诿、应付现象,高校在联系活动时经常会吃“闭门羹”。因此,如何由单纯的教育活动转变为相关多方联动的惠民行动已成为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必须尽快破解的首要困局。
1.2 学生所学知识难应用
除农学、理工类、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社团服务农村过程中,将专业技能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很好的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则难以发挥实践作业。以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为例,在暑期进行的社团服务农村活动中,队员们原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和管理为重点开展实践活动,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需求少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施展拳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大多是利用暑期的时间进行,活动设计方面对服务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周全;活动目标方面强调社会效应较服务效果要多;活动效果和长效机制建设难尽如人意。此外,由于经费、安全等原因,社团服务农村活动时间都很短,学生所获大多只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于理论思考深度不够全面,不能深入的解决农村现实问题。还有,目前的社团服务农村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将课堂老师所讲的东西应用到实践当中,对“三农”问题等做不到更全面的见解和探讨,因此活动达不到明显的效果,学生受教育程度才干增长程度都是有限的。
1.3 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培训制度不足
社团服务农村活动,利用暑假时间开展,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辅导,学生对于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从熟悉环境到工作结束,往往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中间要开展义务支教、科普知识宣传等多项活动,由于时间原因,就造成了每项工作都开展不深入,活动开展不久便因时间等原因草草收场。活动结束后,由于缺乏与活动所在地的沟通渠道,学生返校后,对于活动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对策,也没有办法做反馈活动。在活动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导致了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
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对策
2.1 加强培训管理机制
发挥高教队伍优势,组成一支高职院校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培训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实现活动计划,促进当地“三农”发展,减少活动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而浪费人力、物力。通过组织系统的培训和宣讲,对学生加强科技、文化、卫生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心理调适、沟通技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系统的培训。在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的活动基地,还可以聘请校外社会实践指导员,如由当地的村支两委的干部、乡镇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老百姓担任指导员,和高校专家团队的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
2.2 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指导机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一方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对自身全面发展的促进和提升。要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指导团队。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的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热情高涨,但实际收效菲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指导机制不健全,大学生过于盲目,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的指导机制对于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建设一支专家型指导团队。由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科研能力较强、参与热情较高、专业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指导教师组成。其次,建立合理科学的指导老师考评机制。对指导教师开展定期定向定岗的培训,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帮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确保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活动圆满达到既定目标。再次,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的指导。根据学生专业、年级、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统筹安排,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与专业相结合、与民生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大学人才资源优势和服务功能。
2.3 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和强化资金的监管力度
保障大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提高学校的拨款比例,必须要保证学校对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且要做到逐年递增;二是要寻找企事业单位的作为支撑,学校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点,主动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尤其是驻地大企业,获得资金上的补充;三是加大社会募集力度,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为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承担费用开支;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将学生的社团服务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保障经费供应。同时也要強化资金划拨、发放的监管力度,避免经费的挪用和浪费。
3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社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愈加成熟,正确引导学生社团参与社会建设服务是必然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服务农村建设能够为学生社团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同时,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农村建设助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宇峰.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初探[J].浙江农业学报,2011(06).
[2]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03.
[3]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09.
[4]于伟,韩丽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