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以下简称《论纲(3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为我们重温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创造了一个学术机遇。《情感教育论纲》是朱小蔓教授199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1993年5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修订再版。时光荏苒,一晃26年过去了,《论纲(3版)》在新时代得以面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纲(3版)》的面世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2019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了更深切的体认。尤其是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对我国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
  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也在日益加剧,升学主义、学历主义依然甚嚣尘上,而以关心和重视人的情绪感受、情感发育、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真正的、健全的教育质量图景却长期得不到彰显,完整人的培育甚至成为一些教育人眼中、口中的“乌托邦”。今天的中国教育立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对更高质量、更为公平的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深刻矛盾,亟须教育界在思想和行动上给出正向而有力的回应。
  《论纲(3版)》的面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完善人格”作为教育工作目标之一。《论纲(3版)》从情感教育入手,将培养完整人的特殊机制作为研究的主攻目标,面对新变化、新问题、新机遇,提出教育改进的新思路、新方案、新智慧,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使命担当。
  《论纲(3版)》的面世,是希望通过深化情感教育研究,对当前教育乱象提出一种疗救方案。客观地说,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情感教育至今,一方面,情感教育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推进,但总体看影响面还远远不够,“理解情感教育之重要、把握要义、能实际开展操作并有所收获者也不多”;另一方面,“大到民族、国家、社会,小到组织、家庭乃至于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情感的缺失以及由情感问题而衍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弥补和解决,而且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地涌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同人群、社会组织和层面的情感状况和特征上都有新的变化,所面临的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复杂,安顿、处理其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情感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论纲(3版)》的面世恰逢其时。一是价值论上,提示人们从情感入手关注现代人的成长困境,重新唤醒、警醒人们重视情感对于完整人培育的价值与意义;二是方法论上,从关注个体情感扩展到社会环境、关系等方面关注人的情感发育和精神成长;三是观念论上,从现代人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重新厘清当代教育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
  《论纲(3版)》的面世,也是面对混乱无着的中国教育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一次文化再启蒙。当前,中国教育思想界在多元表达的“外衣”下呈现一种“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思想乱象,“向西看”“回头看”成为一种理论风向,新概念、新词汇“满天飞”,然而似乎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兴趣不大、观照不多、研究不实。这种浮躁“学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在思想和行动方面的不知所措。《论纲(3版)》的出版,无疑是直面和试图破解中国教育问题的尝试和努力的一种思想示范。事实上,情感教育作为现代人情感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变迁与人的需求变化导致的教育现实问题的一种思想应对,而且勾连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情本体”思想,并与西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互为应和,是中国问题、中国概念、中国表达的一次积极主动的思想尝试,对于“贡献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繁荣中国教育理论及其话语、自觉探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需求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
  《情感教育论纲》经过近30年的学术淘洗和实践检验,其思想价值与理论影响得到了学术界、一线教师与社会的广泛认可,成為当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以历史的、文化的、多学科的知识综合透视、分析的方式,回应、论证情感对于人的生命、身心正常良好发育的关系,利用各个学科知识论证情感与人的认知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且协调发展的关系”,创造性地建构了情感教育的框架性理念、思路,以及将其用于教育实践的方向、要旨和路径。《情感教育论纲》出版后的20多年里,“情感教育”作为朱小蔓教育思想的“母细胞”不断辐射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德育学、课程论、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农村教育、全纳教育、比较教育、儿童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政策、陶行知教育思想等,通过嫁接、联结、对接中国教育问题及事件,形成了一系列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这些学术成果虽不都被冠以“情感教育”之名,却无不是朱小蔓情感教育大树上结出的思想果实。“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朱小蔓教育研究的一个独特的学术“标签”。
  我认为,若从20世纪70年代朱小蔓关注高校德育忽视学生情感培育算起,到1986年逐步清晰情感教育研究方向,1992年撰写完成《情感教育论纲》,40多年来,她针对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人学空场”,独辟蹊径地发现并聚焦“情感及其教育”的研究主题,围绕“人的精神发育如何可能”的核心问题,提出一组关键概念并对相关问题给出渐趋清晰的理论回答,最终建构起系统严谨的思想体系。尤其是《论纲(3版)》的面世,更标志着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成熟与日臻完善。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融哲学思想阐发、科学机理探寻、操作工艺提炼为一体”,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证严密、表达灵动,是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积聚起来的思想力量的自然迸发,也是改革开放40年思想解放与学术争鸣在教育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理论精华。   三、朱小蔓教授的学术人生与思想成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朱小蔓教授的人生是属于情感教育研究的,虽然她并不起步于学术,但必将成就于学术。朱小蔓教授的学术人生书写的是一个独特的当代中国教育故事。
  朱小蔓教授出生在一个革命与反革命激烈对抗的动荡年代,成长于新中国凯歌行进的理想主义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挫折、重生与探索的伟大时代。时代在她身上印刻的痕迹,不是盲信盲从、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是经过“灵魂拷问”后的对社会进步、理性力量、人性善良的一种坚定信念。
  朱小蔓教授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父母润物无声的教育让她形成了“急公好义、热情待人理事的品质和劲头,有一种不做便罢,要做就要尽最大可能做好的心愿和执着”。家庭对她性格的锤炼,使得“凡与她有过交往的人,几乎都会被她的亲切、坦荡、率真、平易、优雅,被她的似火热情,被她的情感、情操、情怀所感染、所鼓舞,都会在心灵深处获得感动,受到‘磁化’”。
  朱小蔓教授始终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忧国忧民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精神自觉。不论是做大学校长,还是做央所所长,不论手中握有多少行政资源,她始终坚持“为政以德”,努力做到公平公正。面对责任和压力,她表现出一种“诚”与“勇”;面对名和利,她则表现出一种“傻”与“呆”。不管是同事、朋友、学生,还是老领导、老专家,或是普通员工、司机、行政秘书,她都热情相待,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放在心上,尽力为人排忧解难。
  朱小蔓教授多年来始终都是“双肩挑”。对待行政工作,她不仅“承事如祭”,而且总是富有想象力地开创了许多新局面。八小时外,她痴迷于学术研究,“喜欢读书学习、不断扩展新知的感觉与体验”,“觉得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情”。在她那里,工作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术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她从不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用自己特有的“情感之眼”和学术态度投入工作,或将工作中的话题学术化、理论化。所以,朱小蔓的教育研究从不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工作在哪里,她的学术就在哪里,真正践行了“学术乃天下公器”的思想追求。
  朱小蔓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不尚空谈、玄谈,而是将教育理解为一门“实践的学问”。她身体力行,深入学校和课堂,走进山区、乡村和边疆,和学生、教师开展对话和讨论,努力像康德那样“以审美的情感体验与态度,以道德的意志精神进行认知与道德、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沟通”。她总是对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抱有期许,执着地认为真正的教育家来自一线,真正的教育理论需要“两拨人”(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与对话。在她看来,教育变革的希望不在书斋,而在教育实践的一线。她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教育理论写在了课堂与校园,写在孩子们幸福的脸上。
  朱小蔓教授的学术思想贯穿古今、对话中外,她的学术视野宽阔宏大、纵横捭阖,她的学术贡献遍布教育学科的各個领域,她的学术成就承继了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文脉。她从不拘泥于一个学科,从不止步于一个领域,从不畏难于任何新挑战。她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几代学人和实践工作者。她是教育界的一名战士,又是思想界的一位智者。“朱小蔓现象”是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作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受惠者、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承者,我和我的同学们长期以来感佩、仰慕朱小蔓博士的精深学问与高尚人格,庆幸能有机会跟随小蔓老师学习,耳濡目染地受其思想滋养与精神感化,追随她走进情感教育的学术园地,明辨省思,躬身践行,从而得以个人之独特气质、学术努力与研究进路耕耘情感教育的思想沃土,且将在未来继续投入并志业于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深耕、发扬与推广。值此《论纲(3版)》出版之际,重温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感慨万千。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希望这不仅是一种重温,更是一种创新和接续。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不仅属于朱小蔓教授,属于我们的学术团队,更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杨一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中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教育背景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他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淡泊名利,铸就了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气质。一个人的小学阶段是打好人生底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均处于萌芽期,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递给学生,安放于他们的内心中,付诸他们的行动,这是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
期刊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融合教育思想基于西方多元、机会均等的社会基础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倡导“零拒绝”的哲学,呼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重新组合、融为一体,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都能成功學习的地方,成为能够满足社区内所有儿童多样、独特的学习需要的教育机构。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不仅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观念与发展模式,而且赋予普通教育以崭新的内容,对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
期刊
近日,获赠黄正平先生的新著《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捧读这本泛着墨香的专著,在服膺黄正平先生精进不止、笔耕不辍的研究精神的同时,更感佩其且行且思、时研时新的学术品质。  黄正平先生专于德育研究,尤擅班主任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便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班主任文库”的编写工作。甫一进入21世纪,黄正平就将研究视角转向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把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来进行
期刊
《论语·雍也》有言:“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要自己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学生心理压力不断增强,在各种诱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学生——沉默学生。他们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多疑、阴郁、不合群。他们的自尊心极强,但受挫能力极差;他们一般不轻易对人发泄感情,情郁于中,平时默默无闻、少言寡语,将自己封锁起来,往往受到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
期刊
[摘要] 《守株待兔》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寓言故事”,本文是首篇课文,在单元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围绕单元主题和目标任务,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以形式多样、环环相扣的“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多重对话,从而有效落实了目标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五个板块深入细致地将教学思路展示出来,并在一些重要环节处,加入九
期刊
朱小蔓教授的教育探索涉及很多领域,情感教育是她最具特色的学术标签。她在每个领域的研究无不打上情感教育的烙印,构成了其情感教育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应用哲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前沿思想,探索了个体情感发生、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又对人类生命价值、伦理生活的情感方面进行理性思考,最终以情感之眼看教育,提出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情感人文精神的教师、情感性道
期刊
“认知行为法”是通过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辅导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在对学习受挫者的认知问题上,通过对话启发、演绎推理、重构认知、行为跟进等辅导手段,改变这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及其呈现的心理问题和错误行为。  一、案例描述  小琪,是一位文静且学习勤奋的女孩。小学里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长。进入初一,学习成绩基本上在班级前几名,大家一致推选她担任班长。
期刊
编者按  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从区级层面推进“德善”品格课程建设,围绕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德善品格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24),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以“成己达人”为德育课程,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从盲目性走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走向系统性、
期刊
编者按  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开创和引领了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硕果累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情感教育是对消费主义、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语境下的教育乱象的“一种疗救”。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现代人的情感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完整人的培育。情感教育已经从个体走向关系,从学校走向家庭、社会,从生命之初走向终身发展。本栏目的开设,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深化研究,助
期刊
2018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一鸣博士、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黄裴莉校长历经长达六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而撰写的《父母学堂:相处之道》(以下简称《父母学堂》)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是2011年开始的“共创成长路”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它以“爱”为核心,具体分为五个篇章十二课,包括通识篇“爱的启航”、关系篇“亲子相处”“父母相处”“亲师相处”、终身学习篇“爱在路上”。内容上,从目标设计、回想亲子相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