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稍微留心一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你会发现一种普遍现象:低年级学生表达欲望很强烈,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接下茬儿”;然而,等他们到了高年级,表达的欲望逐渐降低,课堂气氛逐渐沉闷,只有被老师点名才肯站起来,更不用说主动当众提问了。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习惯于接受和被灌输。从争相表达到三缄其口,其间曾经遭受过多少挫折和批评,只有他们自己感受最深。
及至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也会发现,总有些人特别善于当众发言,台下有多少人都不出怵。而有些人则根本没法在集会上开口,跟领导谈话更是语无伦次。这几乎就是上学时没当过小干部的见证。是他们天生不具备表达能力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一直没机会锻炼。这样的教育,是制造“沉默的大多数”的教育。究其原因,这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落后的使然。
痛定思痛,对症下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标准》更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件极具现实意义的大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极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载体。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笔者综合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摸索,创新出一种“真实交际环境训练法”,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培养、训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真实交际环境训练法”强调的是真实的交际活动,而非模拟的交际活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为了获取信息或交流思想而进行的交际活动为真实的交际活动。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并非为了获得口语交际能力而交际,而是为了表达意义而运用语言。交际的核心是其内容,它是交际活动得以展开和维持的基础。因此,如何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决定着交际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据观察,凡是真实程度高的活动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学习动机,从而使其主动积极地运用语言,促进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四种策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真实的语境。
一、信息差策略
此策略涉即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差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制造一种信息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带着渴求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学生在与教师(或与学生)交流信息、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学习并获得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活动一:学生之间(对子、小组或全班)讲述自己听到或获得的新闻、趣闻等对方不知道的事情,利用学生中自然形成的信息差组织交流活动。活动二:学生分头阅读教师事先准备的写有不同信息的文段,然后交流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使用信息差方法,比如,从谈新闻到评论学生的言语行为,这些都可以贯穿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上信息差活动的好处在于:它能制造一种人人渴望了解信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带着填补信息空缺的渴望去接受信息。听话人既获得了信息,又学会了语言;而且渴求获得信息心态会促进语言理解和吸收,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从传递信息方来看,为了准确完整地表述信息,讲述者会尽力发挥其口语交际能力,在听话人信息反馈的监控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从而以较高的质量完成口头表达。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信息转换策略
如果说信息差策略的活动主要是一种语言解码的过程的话,那么,信息转换策略则主要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编码过程,也是信息再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编排或分类,或从已知信息中提取特定信息,并按新的主题对信息重新编码。例如,教师可以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自然顺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倒叙的原则将信息复述出来。在这种活动中,学生首先要听懂或读懂所给的信息,找出与需求或主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提炼、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自己的口语表达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听话人紧紧围绕谈话人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处理活动,口语交际能力就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了。
三、个人关联策略
个人关联策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家庭,经历,对环境的感受,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等进行单独提问或对话。例如,笔者在过去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提问学生对自己、对同桌、对老师、对学校、对某一学科等的看法与评价,因这些人或事与他们均有直接联系,对这些他们也均有切身感受,因而他们往往有话可谈,有理可述、有情可抒,这样,加快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当然,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真实性,学生的回答也应具有真实性或可靠性。这种在课堂内的教师与单个学生的问答或交流活动被一些教育家称为个人化活动。二是指教师组织的活动或布置的任务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兴趣或前途有关,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人之间讨论有关如何调节心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新生如何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等,在这样的个人或小组活动中,有阅读、有讨论、有设计、有想像。学生在积极和富有意义的活动中运用语言,所生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极具个人特色。
四、师生交往策略
此策略涉及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不敢开口发表意见,会出现语言单向流动的局面。学生即使开口,也很难做到真实的交际。如果教师转变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或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言交流活动过程中,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问题进行探讨,沟通思想或交流信息。学生很有可能就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或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如果由于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而无法沟通,或不敢发话,或言不由衷,就会出现全班只有一个答案或一种观点的局面。相反,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加交际的真实度,学生会完全解除心理上的戒备状态,在教师引导下寻求问题答案,进而形成具有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真实交际环境训练法”的应用,学生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参与的体验中、在角色的转化中学习着口语交际、训练着口语交际、提升着口语交际。让笔者感到最为惊讶的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这种方法的训练之后,学生得到提升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每个人的整体素质似乎都有了一个不知不觉的提升,关注他人、学会交流、懂得沟通、耐心倾听、善解人意、讲话得体、语言文明等等,用一句“无心插柳柳成阴”来描述决不夸张。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过程也造就了教师教学理念的丰富与提升。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获取知识,并和周围的同伴建立联系。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生命体验的同时,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点几乎从人一出生就决定了。小孩子会说话以后,常常会问大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正是孩子在通过表达疑问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的开始。大人如果对此不耐烦,拒绝回答,就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困难。更糟糕的是,孩子通过表达自己的疑问来认识世界的欲望受到了打击。学校师生之间的口语交际也是如此的。难怪一个大学教授曾经感叹:很多学生在论文选题时,竟然找不出自己要研究什么,提不出一个像样的问题。殊不知,他们表达疑问的愿望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被磨灭殆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口语交际能力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这样的窘境。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发展人际关系。一个总是保持沉默的学生,是很难拥有丰富的人际关系的。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完成信息的交换,而这一点必须通过口语交际才能实现。人们初次见面,如果想进一步的发展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相互的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这里的“暴露”不是指自暴隐私,而是和他人分享过去的经历、个人的观点以及鲜为人知的感受等信息。通过自我暴露,人际关系才能不断加深。而你不表达就是不“暴露”,从而也无法推动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背景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学生克服“自我暴露”胆怯的毛病。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来与同伴分享自己生命的体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点也是口语交际的最主要的功能。学生们通过相互分享生命的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内涵。每一个生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生活赋予每一个生命的体验、感受、内涵也一样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口语交际,形是口与口的交流,神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生命与生命的交汇。花的盛开、鸟的鸣唱、水的潺潺……都是在表达、分享生命的体验。
表达是人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分享人生体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让生命去等待”,不如“让生命去表达”更为积极。前者是一种被动的姿态,后者则是一种进取的姿态。沉默虽然有时意味着力量,但表达更意味着你在为改变现状而积极争取。
在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的要义就在于表达。而个人表达能力的形成,虽与个人的天赋有关,但更与个人后天的培养训练和勤奋努力密切相关。因此讲,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研究创新高效实用的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也就自然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唯有如此,才是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课改理念的忠实践行。
及至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也会发现,总有些人特别善于当众发言,台下有多少人都不出怵。而有些人则根本没法在集会上开口,跟领导谈话更是语无伦次。这几乎就是上学时没当过小干部的见证。是他们天生不具备表达能力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一直没机会锻炼。这样的教育,是制造“沉默的大多数”的教育。究其原因,这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落后的使然。
痛定思痛,对症下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标准》更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件极具现实意义的大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极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载体。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笔者综合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摸索,创新出一种“真实交际环境训练法”,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培养、训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真实交际环境训练法”强调的是真实的交际活动,而非模拟的交际活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为了获取信息或交流思想而进行的交际活动为真实的交际活动。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并非为了获得口语交际能力而交际,而是为了表达意义而运用语言。交际的核心是其内容,它是交际活动得以展开和维持的基础。因此,如何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决定着交际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据观察,凡是真实程度高的活动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学习动机,从而使其主动积极地运用语言,促进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四种策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真实的语境。
一、信息差策略
此策略涉即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差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制造一种信息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带着渴求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学生在与教师(或与学生)交流信息、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学习并获得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活动一:学生之间(对子、小组或全班)讲述自己听到或获得的新闻、趣闻等对方不知道的事情,利用学生中自然形成的信息差组织交流活动。活动二:学生分头阅读教师事先准备的写有不同信息的文段,然后交流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使用信息差方法,比如,从谈新闻到评论学生的言语行为,这些都可以贯穿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上信息差活动的好处在于:它能制造一种人人渴望了解信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带着填补信息空缺的渴望去接受信息。听话人既获得了信息,又学会了语言;而且渴求获得信息心态会促进语言理解和吸收,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从传递信息方来看,为了准确完整地表述信息,讲述者会尽力发挥其口语交际能力,在听话人信息反馈的监控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从而以较高的质量完成口头表达。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信息转换策略
如果说信息差策略的活动主要是一种语言解码的过程的话,那么,信息转换策略则主要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编码过程,也是信息再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编排或分类,或从已知信息中提取特定信息,并按新的主题对信息重新编码。例如,教师可以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自然顺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倒叙的原则将信息复述出来。在这种活动中,学生首先要听懂或读懂所给的信息,找出与需求或主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提炼、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自己的口语表达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听话人紧紧围绕谈话人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处理活动,口语交际能力就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了。
三、个人关联策略
个人关联策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家庭,经历,对环境的感受,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等进行单独提问或对话。例如,笔者在过去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提问学生对自己、对同桌、对老师、对学校、对某一学科等的看法与评价,因这些人或事与他们均有直接联系,对这些他们也均有切身感受,因而他们往往有话可谈,有理可述、有情可抒,这样,加快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当然,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真实性,学生的回答也应具有真实性或可靠性。这种在课堂内的教师与单个学生的问答或交流活动被一些教育家称为个人化活动。二是指教师组织的活动或布置的任务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兴趣或前途有关,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人之间讨论有关如何调节心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新生如何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等,在这样的个人或小组活动中,有阅读、有讨论、有设计、有想像。学生在积极和富有意义的活动中运用语言,所生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极具个人特色。
四、师生交往策略
此策略涉及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不敢开口发表意见,会出现语言单向流动的局面。学生即使开口,也很难做到真实的交际。如果教师转变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或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言交流活动过程中,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问题进行探讨,沟通思想或交流信息。学生很有可能就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或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如果由于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而无法沟通,或不敢发话,或言不由衷,就会出现全班只有一个答案或一种观点的局面。相反,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加交际的真实度,学生会完全解除心理上的戒备状态,在教师引导下寻求问题答案,进而形成具有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真实交际环境训练法”的应用,学生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参与的体验中、在角色的转化中学习着口语交际、训练着口语交际、提升着口语交际。让笔者感到最为惊讶的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这种方法的训练之后,学生得到提升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每个人的整体素质似乎都有了一个不知不觉的提升,关注他人、学会交流、懂得沟通、耐心倾听、善解人意、讲话得体、语言文明等等,用一句“无心插柳柳成阴”来描述决不夸张。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过程也造就了教师教学理念的丰富与提升。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获取知识,并和周围的同伴建立联系。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生命体验的同时,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点几乎从人一出生就决定了。小孩子会说话以后,常常会问大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正是孩子在通过表达疑问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的开始。大人如果对此不耐烦,拒绝回答,就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困难。更糟糕的是,孩子通过表达自己的疑问来认识世界的欲望受到了打击。学校师生之间的口语交际也是如此的。难怪一个大学教授曾经感叹:很多学生在论文选题时,竟然找不出自己要研究什么,提不出一个像样的问题。殊不知,他们表达疑问的愿望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被磨灭殆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口语交际能力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这样的窘境。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发展人际关系。一个总是保持沉默的学生,是很难拥有丰富的人际关系的。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完成信息的交换,而这一点必须通过口语交际才能实现。人们初次见面,如果想进一步的发展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相互的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这里的“暴露”不是指自暴隐私,而是和他人分享过去的经历、个人的观点以及鲜为人知的感受等信息。通过自我暴露,人际关系才能不断加深。而你不表达就是不“暴露”,从而也无法推动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背景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学生克服“自我暴露”胆怯的毛病。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来与同伴分享自己生命的体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点也是口语交际的最主要的功能。学生们通过相互分享生命的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内涵。每一个生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生活赋予每一个生命的体验、感受、内涵也一样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口语交际,形是口与口的交流,神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生命与生命的交汇。花的盛开、鸟的鸣唱、水的潺潺……都是在表达、分享生命的体验。
表达是人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分享人生体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让生命去等待”,不如“让生命去表达”更为积极。前者是一种被动的姿态,后者则是一种进取的姿态。沉默虽然有时意味着力量,但表达更意味着你在为改变现状而积极争取。
在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的要义就在于表达。而个人表达能力的形成,虽与个人的天赋有关,但更与个人后天的培养训练和勤奋努力密切相关。因此讲,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研究创新高效实用的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也就自然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唯有如此,才是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课改理念的忠实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