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叶青,是在一场旗袍派对上。所有女人都身着旗袍,气氛令人醺醺然,而叶青偏偏不肯醺然,当天晚上她穿着一身黑色的丝绒旗袍,端着9斤重的相机,旁若无人地拍照,派对进行了多久,叶青就拍了多久。她像是野地里来到城市中的人,信奉自己的行事法则,就像那些生活在丛林中的动物,既优雅,又野性。
“风景年年相似,拍得久了觉得意义不大,现在,我更想记录下一些记忆,一些人文的东西。”
“门道”,200扇老木门的库房
要想顺利地找到叶青每日忙碌的农家院子“门道”,就得严格遵循她指示的路线。沿着光华大道一路向温江走,见到“离九江4公里”的指示牌便左拐,一路沿着醒目的“门道”标志从公路走到小路上,再绕过一堆农家房子,一片树林迎面而来,“门道”就到了。
叶青正在院子里忙着指挥工人把小楼表面的白色瓷砖铲掉:“太亮了,亮得刺眼。”院子里一高一矮两栋楼,楼与楼之间的缝隙恰好形成一个天井似的所在,当中一尊石碾,墙角堆着几匹汉砖。整个院子透着一股正处于长期拾掇的状态,叶青除了睡觉和外出拍照,每天都在院子内外忙碌。
茶室收拾得很齐整,大块原木制成的茶桌上有叶青在此生活的痕迹,书架上放着许多本摄影画册,叶青是作者。她翻开一本画册,里面是她收藏的200余扇老木门、木窗、老木床的图片。老门窗十分精美,或雕工精湛,或图案生动,这是叶青自己的收藏。“本来‘门道’这个院子只是单纯地作为这些门窗的仓库,不然我越收越多没地方放啊,结果,我好像把事情弄复杂了。”
收藏这些老门窗,与其说是她的爱好,不如说这是她四处旅行时的“副产品”,从零星收藏一两件到不得不让卖家通过物流公司发货,叶青说自己的占有欲越来越强了。“这些门本来价格就不高,现在放在这里,喜欢的人可以买走。”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位生意人,“做生意”更像是她守在这个院子的一个借口:“是啊,我租下这片地修了两栋房子,跟人说我要做生意,那万一生意没做成,我就找借口跟人说我本来就不是生意人呀,万一我种的菜没有长好,我可以找借口说我本来就不是农民嘛,万一有人说我照片拍得不好,那我本来就不是摄影家啊。”她脸上露出“我什么都想到了”的狡猾表情。
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以什么为借口,自叶青有了这个院子,她就患上了“城市恐惧症”。在夏天时,叶青尤其拒绝进城,因为进一趟城她便有感冒的危险:“城市里要么是空调要么就热死人,一冷一热,经常把我整感冒,还是我这儿好。”她无比牵挂院门口几片地里生长着的蔬菜,也牵挂隔壁杀猪场每天清晨响起的惨烈嚎叫,“恐怕猪奔向刑场都比我进城好。”
“门道”自有“门道”的风骨,此地可供叶青的朋友聚会,但每周只接待一群人。“要想别人当这里像自己家一样,那怎么能总是让大家见到陌生人呢?就算我要挣钱,那也要挣得很愉快才行。”叶青不爱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场合,因其性格爽直,一句话她听不惯,她是要立即翻脸走人的。在一个她已记不清的聚会上,叶青听到旁边的人正在滔滔不绝发表“从人的指甲看人的性格”这类命题,正当这位“性格鉴定大师”说到指甲脏的人性格如何如何糟糕时,叶青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因为种菜,指甲里嵌着黑泥——她笑着走开了。
叶青的朋友撇着嘴说:“你就像个农民,”对此称呼,她仔细思考了很久,自己是满脸沧桑的皱纹双手裂痕耳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呢,还是乡土气息浓厚得就像电视剧里那些以生儿子为荣耀的农妇?苦苦思考之际,朋友补充道:“但是你像个欧洲农民。”对此称呼,叶青笑纳。
那件美妙的小事叫自由
如今叶青一家她最悠游,女儿住校,先生再喜欢到院子来挖地种菜也不得不忙于事业,叶青对他十分同情:“人家都说我是野生的,我老公是国养的,才不是这么回事呢,女人可以逃,但男人好可怜,逃都不能逃,但真得感谢我先生,他让我可以逃。”
当过绘画老师的她觉得那是份不自由的工作,人人为了一个职称抢得头破血流,她不抢,跟领导放下一句冷淡的话:“评职称不要找我,除非系里再也没人需要评职称了再找我。”她不愿因利益与人发生冲突。在人群中,叶青也不觉得自由,她偶尔会听到一些关于她自己的传闻:“有一次,谣言都传到我面前了,说是我和某画家好上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细节十分丰富,我在旁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精彩处忍不住大喊:编得好编得好!”世事繁琐,有一天叶青终于感到把生命浪费在这些繁琐上实在不划算,她开始为自己的爱好全情投入:“成本再高,也无非是时间而已。”
一旦真正地获得自由,叶青便成了一个野人。她形容自己拍照时的姿态如同恶狗,只要举起相机,她就在不知不觉中将身边的人挤到角落上去。在人群中拍照如恶狗,如今变本加厉,连她独自拍照都像恶狗:“前段时间在香格里拉拍照,我突然激动起来,端着相机路也不看就大步大步朝前走,结果掉在水沟了。”水深至大腿处,从水沟里爬上来,叶青把脚上的一双靴子倒着一提,水哗哗地流。她把靴子捆到车顶曝晒,靴子是晒干了,可是再度穿上脚时,缩了水又晒得硬邦邦的靴子迅速让她两只脚都打满了血泡。最后,她买了一双解放鞋,边走边笑:“解放鞋真舒服。”
出门在外,叶青打扮随意:“我喜欢大红大绿的民族风。”大理双廊的当地农民在她再度出现时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她半天后恍然道:“你不就是上次那个穿得一块红一块绿,脚上还穿着双解放鞋的人吗?”她随便住在哪里都可以呼呼大睡,只要周围环境安静。为了寻求安静的栖身之地,她在一些小镇上专门选废弃已久的院子扎帐篷,有时候,她选择的扎帐处竟然是坟地。
相机背后的记录者
叶青拿出另一本画册,全书图片记录的是一个叫“楼东”的地方,确切地说,是一个曾经叫楼东的地方。叶青最后一次到达这个金沙江畔的小镇上时,全镇人正在搬迁。卖面的小店关门了,老板邀她到家中吃饭,集市上的年轻人说这是楼东镇的最后一场集市。因向家坝水电站的修建,楼东镇人全体搬迁,在那之后,地图上再也没有楼东这个地名。叶青用镜头记录下了消失前的楼东、最后一场集市、镇上人油炸的蚕蛹、留恋故土的老人……她说:“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只是记录下这一切。” 墙上挂着构图精致,光线完美的风景片,同样出自叶青之手,她管这些照片叫“甜水片”。“风景年年相似,拍得久了觉得意义不大,现在,我更想记录下一些记忆,一些人文的东西。”在叶青最早对摄影感兴趣时,她在拉萨偷拍了数十位路人,他们不作伪的表情让她想起了藏獒,朴实,野性。这些照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完美,但叶青觉得,这样很好,很真实。
让人触动的是叶青为她外婆拍摄的一系列图片,外婆离开人世时102岁,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叶青记录下了她曾与外婆一起生活过的院子,那些使用了几十年也不会丢弃的生活用具,记录下四代同堂的场面,以及老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打瞌睡的安然。最后,她拍下老人的离世,老人的肉身在人世间的最后旅程。翻动这本画册时,叶青的眼眶有点红:“我外婆100多岁,精神还是那么好。”
她也记录下爱吹牛的包工头,在她的镜头下,这个矮小的中年人戴着墨镜,一手拿着声音巨大的手机,一手拿着烟,他手舞足蹈地跟所有人说他手上戴的两个金戒指是香港著名影星曾志伟戴过的。叶青对以包工头为代表的拆迁队愤愤不平,但看得实在太多了,她对此早已不动声色,只有在她闲暇时的写作里,她不掩饰对看不惯的一切所持的意见与情绪。
什么必须拍,什么不拍,叶青从未给自己设定过明确的限制。拍照也好,记录也罢,对她来说常常是心血来潮而非详尽的计划。她自己出资印她的作品画册,拒绝一切专业摄影协会的邀请,这也不代表她只是玩玩儿而已。每一次外出拍照都意味着她数十数百小时的伏案整理和对眼睛所能看见的事物再度思考。
所有人的“小妈”
在叶青的朋友们看来,这个女人又野,又像农民,应该是集体鄙视的对象,但神奇的是,叶青的朋友们又极其黏她。采访当日,她的朋友兼邻居来访:“叶青,你千万不要搬家哦,你要是搬家了,一定要跟我说一声,你搬到哪儿我就搬到哪儿。”叶青给了她一个嗔怪的表情:“别听她胡说。”
四川著名女画家汪念先是叶青的朋友,两人常常一起喝茶。在某次汪念先交了新男友之后,她郑重地对男朋友说:“我们俩谈恋爱这事儿,我要先禀告我小妈。”男友点头称是。这个汪念先口中的“小妈”就是叶青,得此称号,因她温柔、善于照顾人,并且胸怀宽大。汪念先曾握着叶青女儿的手跟她说:“倩倩,我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妈妈。”
她的朋友常去她家蹭饭,本来以为叶青会做两三个菜打发了事,但让朋友吃了一惊的是叶青手脚利落地做了十几个菜出来。蹭饭的人本想出于对家庭妇女的同情主动提出洗碗,饭蹭得久了才发现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叶青买菜做饭洗碗一气呵成,习惯了。做家务,对她来说不是负担,而是她愉快生活的一部分。
在旁喝茶的朋友总是忍不住要打岔向记者介绍叶青的种种美德,先夸她眼光不俗,从她的衣柜里随意拿走一件衣服据为己有便能让人焕发新颜;再夸她胸怀宽大,脸上从来都是“我理解”的表情;最后夸她勤劳,据说曾创下做设计连做三天三夜的记录。叶青在旁微笑,倒茶。
叶青十分爱笑,她说她终于有天觉得自己很自由时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自由这么好,真宁愿把它给别人。”她从不吝惜与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故事与心情,但前提是她得有时间。作为一个野生的人,叶青随时都会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城里和院子里都见不到她的时候,她通常在翻山越岭的路上。她带着她的相机,穿着便于行走的解放鞋,在野地里或大山里,为自己获得的一切感到开怀。
“风景年年相似,拍得久了觉得意义不大,现在,我更想记录下一些记忆,一些人文的东西。”
“门道”,200扇老木门的库房
要想顺利地找到叶青每日忙碌的农家院子“门道”,就得严格遵循她指示的路线。沿着光华大道一路向温江走,见到“离九江4公里”的指示牌便左拐,一路沿着醒目的“门道”标志从公路走到小路上,再绕过一堆农家房子,一片树林迎面而来,“门道”就到了。
叶青正在院子里忙着指挥工人把小楼表面的白色瓷砖铲掉:“太亮了,亮得刺眼。”院子里一高一矮两栋楼,楼与楼之间的缝隙恰好形成一个天井似的所在,当中一尊石碾,墙角堆着几匹汉砖。整个院子透着一股正处于长期拾掇的状态,叶青除了睡觉和外出拍照,每天都在院子内外忙碌。
茶室收拾得很齐整,大块原木制成的茶桌上有叶青在此生活的痕迹,书架上放着许多本摄影画册,叶青是作者。她翻开一本画册,里面是她收藏的200余扇老木门、木窗、老木床的图片。老门窗十分精美,或雕工精湛,或图案生动,这是叶青自己的收藏。“本来‘门道’这个院子只是单纯地作为这些门窗的仓库,不然我越收越多没地方放啊,结果,我好像把事情弄复杂了。”
收藏这些老门窗,与其说是她的爱好,不如说这是她四处旅行时的“副产品”,从零星收藏一两件到不得不让卖家通过物流公司发货,叶青说自己的占有欲越来越强了。“这些门本来价格就不高,现在放在这里,喜欢的人可以买走。”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位生意人,“做生意”更像是她守在这个院子的一个借口:“是啊,我租下这片地修了两栋房子,跟人说我要做生意,那万一生意没做成,我就找借口跟人说我本来就不是生意人呀,万一我种的菜没有长好,我可以找借口说我本来就不是农民嘛,万一有人说我照片拍得不好,那我本来就不是摄影家啊。”她脸上露出“我什么都想到了”的狡猾表情。
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以什么为借口,自叶青有了这个院子,她就患上了“城市恐惧症”。在夏天时,叶青尤其拒绝进城,因为进一趟城她便有感冒的危险:“城市里要么是空调要么就热死人,一冷一热,经常把我整感冒,还是我这儿好。”她无比牵挂院门口几片地里生长着的蔬菜,也牵挂隔壁杀猪场每天清晨响起的惨烈嚎叫,“恐怕猪奔向刑场都比我进城好。”
“门道”自有“门道”的风骨,此地可供叶青的朋友聚会,但每周只接待一群人。“要想别人当这里像自己家一样,那怎么能总是让大家见到陌生人呢?就算我要挣钱,那也要挣得很愉快才行。”叶青不爱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场合,因其性格爽直,一句话她听不惯,她是要立即翻脸走人的。在一个她已记不清的聚会上,叶青听到旁边的人正在滔滔不绝发表“从人的指甲看人的性格”这类命题,正当这位“性格鉴定大师”说到指甲脏的人性格如何如何糟糕时,叶青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因为种菜,指甲里嵌着黑泥——她笑着走开了。
叶青的朋友撇着嘴说:“你就像个农民,”对此称呼,她仔细思考了很久,自己是满脸沧桑的皱纹双手裂痕耳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呢,还是乡土气息浓厚得就像电视剧里那些以生儿子为荣耀的农妇?苦苦思考之际,朋友补充道:“但是你像个欧洲农民。”对此称呼,叶青笑纳。
那件美妙的小事叫自由
如今叶青一家她最悠游,女儿住校,先生再喜欢到院子来挖地种菜也不得不忙于事业,叶青对他十分同情:“人家都说我是野生的,我老公是国养的,才不是这么回事呢,女人可以逃,但男人好可怜,逃都不能逃,但真得感谢我先生,他让我可以逃。”
当过绘画老师的她觉得那是份不自由的工作,人人为了一个职称抢得头破血流,她不抢,跟领导放下一句冷淡的话:“评职称不要找我,除非系里再也没人需要评职称了再找我。”她不愿因利益与人发生冲突。在人群中,叶青也不觉得自由,她偶尔会听到一些关于她自己的传闻:“有一次,谣言都传到我面前了,说是我和某画家好上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细节十分丰富,我在旁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精彩处忍不住大喊:编得好编得好!”世事繁琐,有一天叶青终于感到把生命浪费在这些繁琐上实在不划算,她开始为自己的爱好全情投入:“成本再高,也无非是时间而已。”
一旦真正地获得自由,叶青便成了一个野人。她形容自己拍照时的姿态如同恶狗,只要举起相机,她就在不知不觉中将身边的人挤到角落上去。在人群中拍照如恶狗,如今变本加厉,连她独自拍照都像恶狗:“前段时间在香格里拉拍照,我突然激动起来,端着相机路也不看就大步大步朝前走,结果掉在水沟了。”水深至大腿处,从水沟里爬上来,叶青把脚上的一双靴子倒着一提,水哗哗地流。她把靴子捆到车顶曝晒,靴子是晒干了,可是再度穿上脚时,缩了水又晒得硬邦邦的靴子迅速让她两只脚都打满了血泡。最后,她买了一双解放鞋,边走边笑:“解放鞋真舒服。”
出门在外,叶青打扮随意:“我喜欢大红大绿的民族风。”大理双廊的当地农民在她再度出现时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她半天后恍然道:“你不就是上次那个穿得一块红一块绿,脚上还穿着双解放鞋的人吗?”她随便住在哪里都可以呼呼大睡,只要周围环境安静。为了寻求安静的栖身之地,她在一些小镇上专门选废弃已久的院子扎帐篷,有时候,她选择的扎帐处竟然是坟地。
相机背后的记录者
叶青拿出另一本画册,全书图片记录的是一个叫“楼东”的地方,确切地说,是一个曾经叫楼东的地方。叶青最后一次到达这个金沙江畔的小镇上时,全镇人正在搬迁。卖面的小店关门了,老板邀她到家中吃饭,集市上的年轻人说这是楼东镇的最后一场集市。因向家坝水电站的修建,楼东镇人全体搬迁,在那之后,地图上再也没有楼东这个地名。叶青用镜头记录下了消失前的楼东、最后一场集市、镇上人油炸的蚕蛹、留恋故土的老人……她说:“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只是记录下这一切。” 墙上挂着构图精致,光线完美的风景片,同样出自叶青之手,她管这些照片叫“甜水片”。“风景年年相似,拍得久了觉得意义不大,现在,我更想记录下一些记忆,一些人文的东西。”在叶青最早对摄影感兴趣时,她在拉萨偷拍了数十位路人,他们不作伪的表情让她想起了藏獒,朴实,野性。这些照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完美,但叶青觉得,这样很好,很真实。
让人触动的是叶青为她外婆拍摄的一系列图片,外婆离开人世时102岁,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叶青记录下了她曾与外婆一起生活过的院子,那些使用了几十年也不会丢弃的生活用具,记录下四代同堂的场面,以及老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打瞌睡的安然。最后,她拍下老人的离世,老人的肉身在人世间的最后旅程。翻动这本画册时,叶青的眼眶有点红:“我外婆100多岁,精神还是那么好。”
她也记录下爱吹牛的包工头,在她的镜头下,这个矮小的中年人戴着墨镜,一手拿着声音巨大的手机,一手拿着烟,他手舞足蹈地跟所有人说他手上戴的两个金戒指是香港著名影星曾志伟戴过的。叶青对以包工头为代表的拆迁队愤愤不平,但看得实在太多了,她对此早已不动声色,只有在她闲暇时的写作里,她不掩饰对看不惯的一切所持的意见与情绪。
什么必须拍,什么不拍,叶青从未给自己设定过明确的限制。拍照也好,记录也罢,对她来说常常是心血来潮而非详尽的计划。她自己出资印她的作品画册,拒绝一切专业摄影协会的邀请,这也不代表她只是玩玩儿而已。每一次外出拍照都意味着她数十数百小时的伏案整理和对眼睛所能看见的事物再度思考。
所有人的“小妈”
在叶青的朋友们看来,这个女人又野,又像农民,应该是集体鄙视的对象,但神奇的是,叶青的朋友们又极其黏她。采访当日,她的朋友兼邻居来访:“叶青,你千万不要搬家哦,你要是搬家了,一定要跟我说一声,你搬到哪儿我就搬到哪儿。”叶青给了她一个嗔怪的表情:“别听她胡说。”
四川著名女画家汪念先是叶青的朋友,两人常常一起喝茶。在某次汪念先交了新男友之后,她郑重地对男朋友说:“我们俩谈恋爱这事儿,我要先禀告我小妈。”男友点头称是。这个汪念先口中的“小妈”就是叶青,得此称号,因她温柔、善于照顾人,并且胸怀宽大。汪念先曾握着叶青女儿的手跟她说:“倩倩,我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妈妈。”
她的朋友常去她家蹭饭,本来以为叶青会做两三个菜打发了事,但让朋友吃了一惊的是叶青手脚利落地做了十几个菜出来。蹭饭的人本想出于对家庭妇女的同情主动提出洗碗,饭蹭得久了才发现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叶青买菜做饭洗碗一气呵成,习惯了。做家务,对她来说不是负担,而是她愉快生活的一部分。
在旁喝茶的朋友总是忍不住要打岔向记者介绍叶青的种种美德,先夸她眼光不俗,从她的衣柜里随意拿走一件衣服据为己有便能让人焕发新颜;再夸她胸怀宽大,脸上从来都是“我理解”的表情;最后夸她勤劳,据说曾创下做设计连做三天三夜的记录。叶青在旁微笑,倒茶。
叶青十分爱笑,她说她终于有天觉得自己很自由时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自由这么好,真宁愿把它给别人。”她从不吝惜与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故事与心情,但前提是她得有时间。作为一个野生的人,叶青随时都会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城里和院子里都见不到她的时候,她通常在翻山越岭的路上。她带着她的相机,穿着便于行走的解放鞋,在野地里或大山里,为自己获得的一切感到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