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科知识逐渐积淀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以便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须注重教学深度,充分挖掘与学科知识契合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寓学科知识于鲜活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主动建构意义,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知识;习得;公共参与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学科知识的习得不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学科知识逐渐积淀的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以便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笔者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为例,来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
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在成长历程中以被满足为主,所以他们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却明显滞后,片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割裂与他人、社会的有机联系。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对“联系”的学习来引导学生领悟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密切关联,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共参与。
一、话题导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公共参与
笔者以“治理犯罪问题,光靠惩罚犯罪分子还不够,还应在不断改善社会状况方面多努力”为话题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单个犯罪行为的出现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联系。
在进行联系概念的教学时,通过实例,如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说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只有密切家校联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体现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在事物内部,如学校有师生联系、生生联系、同事联系、部门联系;家庭有父母子女联系、夫妻联系、兄弟姐妹联系。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到联系的无处不在,理解自身与社会水乳交融的联系,初步感悟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二、习得联系的特征,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公共参与
(一)习得联系的普遍性,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参与的意识
笔者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你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为话题,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理解生涯规划不仅牵涉到自身,还牵涉到家庭、社会,如高考志愿填报时的专业选择,有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如何理解“热”“冷”?学生初步认为是由于报考人数的多寡所致,笔者接着追问影响报考人数多寡的因素,通过持续追问,学生逐渐认识到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不是由个人主观意愿所决定,而是对应于社会需求的变动。
为了强化学生理解,笔者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如果做不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结果会怎样?学生逐渐认识到结果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走上与社会对抗的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对生涯规划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产生高度认同,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提升公共参与的意识。
(二)习得联系的客观性,引导学生负责任地进行公共参与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采用教师提供素材和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境:
狼与鹿的联系:在某个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鹿群,人们将狼群消灭→没有天敌的威胁,鹿群大量繁殖→鹿群的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瘟疫肆虐,造成鹿群大量死亡→重新引进狼群,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农民与其产品价格的联系:2016年西瓜价格多是1-2元/500g,2017年則多为0.5-1元/500g;2017年上半年鸡蛋价格多是2.5元/500g,下半年则多为5元/500g。
问题:
①两类联系有什么不同点?两类联系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狼—鹿”的联系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③农业生产是不是总得遭受大幅价格波动的危害?请阐明理由。
就与实践的关系而言,联系的种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两类联系均是客观的。学生对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基于此,笔者通过情境设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针对两类联系的异同点:两类联系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区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两类联系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的客观性。
第二个问题针对自在事物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并不能随心所欲,应该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如鲶鱼效应:如果沙丁鱼能够活着到达市场,卖价会比死鱼高很多→由于沙丁鱼不爱运动,所以它们往往在到达市场之前就死了→在沙丁鱼群中加入鲶鱼,沙丁鱼出于本能会加速游动→沙丁鱼便活着到达市场。因而,人类想要科学地改造自然界,就必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
第三个问题针对人为事物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经济活动由人发起,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便不复存在,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联系依然有其客观性;同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为了减少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方面,国家出台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政策、生产补贴政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方案等一系列宏观调控以稳定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民也有意识地开始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向合作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就“客观性”这个概念而言,强调的是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此,教师须向学生着重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人的意志无关。相反,人们并不总是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如出于无知,古代人们在祭祀和风调雨顺之间建立联系;出于短期利益,人类活动远超环境承载力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虽然人们可以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但后果却是自食恶果,致使人类利益受损。作为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国家,必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在自在事物的联系方面,引导学生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在人为事物的联系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尊重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 通过对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意志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提升公共参与意识的基础上,还应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公共参与,而不能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习得联系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提升进行公共参与的能力
本知识点相对简单,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提供教学情境、学生即时回答为主。
情境及问题:
收入水平提高引起消费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引起消费水平提高(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种瓜得瓜和种豆得豆、生物遗传规律(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守株待兔、事出有因(偶然联系?必然联系?)、近朱者赤和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事物的属性具有多重性,从不同方面出发,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人来讲,某事物在满足人们某一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另一利益造成伤害,如经济发展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家禽为人们提供食源的同时,也带来的禽流感等疾病、塑料袋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白色污染。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使其正性影响最大化、负性影响最小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发展的愿景,一方面离不开人类发展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更离不开人类科学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的提升。因而,负责任地进行公共参与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人类能力的提升,进而引导学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增强自身才能,提升进行公共参与的能力。
三、情境分析,引导学生强化公共参与
在学生习得联系的三个特征后,笔者以2017年天津高考题“养老模式的构建”为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公共参与。
情境:
“幸福9号”取自“幸福就好”的谐音,是某企业打造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它通过“互联网 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网上商城、居家养老服务店、老人乐园三大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养老产业生态链,提供衣、食、用、行、康、乐等服务,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精彩。
问题:
分析“幸福9號”养老模式的构建是如何体现联系的特征的?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养老事业涉及很多领域,离不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划分、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因素,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该养老模式将互联网与养老联系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用、行等全方位服务,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该模式的养老效果能否达到预期,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准,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种联系虽然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仍然具有客观性。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公共参与。
在联系普遍性的习得中,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参与的意识;在联系客观性的习得中,引导学生树立负责任地进行公共参与的态度;在联系多样性的习得中,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才干,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本课从内容上来说,教学难度不大。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须注重教学深度,充分挖掘与学科知识契合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寓学科知识于鲜活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主动建构意义,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参 考 文 献]
[1]李振刚.在对比中深化学生认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2).
[2]许大成.指向核心素养的知识教学新形态[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知识;习得;公共参与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学科知识的习得不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学科知识逐渐积淀的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以便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笔者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为例,来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
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在成长历程中以被满足为主,所以他们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却明显滞后,片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割裂与他人、社会的有机联系。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对“联系”的学习来引导学生领悟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密切关联,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共参与。
一、话题导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公共参与
笔者以“治理犯罪问题,光靠惩罚犯罪分子还不够,还应在不断改善社会状况方面多努力”为话题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单个犯罪行为的出现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联系。
在进行联系概念的教学时,通过实例,如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说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只有密切家校联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体现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在事物内部,如学校有师生联系、生生联系、同事联系、部门联系;家庭有父母子女联系、夫妻联系、兄弟姐妹联系。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到联系的无处不在,理解自身与社会水乳交融的联系,初步感悟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二、习得联系的特征,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公共参与
(一)习得联系的普遍性,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参与的意识
笔者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你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为话题,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理解生涯规划不仅牵涉到自身,还牵涉到家庭、社会,如高考志愿填报时的专业选择,有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如何理解“热”“冷”?学生初步认为是由于报考人数的多寡所致,笔者接着追问影响报考人数多寡的因素,通过持续追问,学生逐渐认识到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不是由个人主观意愿所决定,而是对应于社会需求的变动。
为了强化学生理解,笔者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如果做不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结果会怎样?学生逐渐认识到结果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走上与社会对抗的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对生涯规划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产生高度认同,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提升公共参与的意识。
(二)习得联系的客观性,引导学生负责任地进行公共参与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采用教师提供素材和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境:
狼与鹿的联系:在某个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鹿群,人们将狼群消灭→没有天敌的威胁,鹿群大量繁殖→鹿群的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瘟疫肆虐,造成鹿群大量死亡→重新引进狼群,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农民与其产品价格的联系:2016年西瓜价格多是1-2元/500g,2017年則多为0.5-1元/500g;2017年上半年鸡蛋价格多是2.5元/500g,下半年则多为5元/500g。
问题:
①两类联系有什么不同点?两类联系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狼—鹿”的联系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③农业生产是不是总得遭受大幅价格波动的危害?请阐明理由。
就与实践的关系而言,联系的种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两类联系均是客观的。学生对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基于此,笔者通过情境设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针对两类联系的异同点:两类联系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区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两类联系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的客观性。
第二个问题针对自在事物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并不能随心所欲,应该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如鲶鱼效应:如果沙丁鱼能够活着到达市场,卖价会比死鱼高很多→由于沙丁鱼不爱运动,所以它们往往在到达市场之前就死了→在沙丁鱼群中加入鲶鱼,沙丁鱼出于本能会加速游动→沙丁鱼便活着到达市场。因而,人类想要科学地改造自然界,就必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
第三个问题针对人为事物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经济活动由人发起,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便不复存在,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联系依然有其客观性;同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为了减少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方面,国家出台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政策、生产补贴政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方案等一系列宏观调控以稳定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民也有意识地开始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向合作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就“客观性”这个概念而言,强调的是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此,教师须向学生着重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人的意志无关。相反,人们并不总是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如出于无知,古代人们在祭祀和风调雨顺之间建立联系;出于短期利益,人类活动远超环境承载力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虽然人们可以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但后果却是自食恶果,致使人类利益受损。作为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国家,必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在自在事物的联系方面,引导学生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在人为事物的联系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尊重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 通过对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意志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提升公共参与意识的基础上,还应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公共参与,而不能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习得联系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提升进行公共参与的能力
本知识点相对简单,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提供教学情境、学生即时回答为主。
情境及问题:
收入水平提高引起消费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引起消费水平提高(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种瓜得瓜和种豆得豆、生物遗传规律(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守株待兔、事出有因(偶然联系?必然联系?)、近朱者赤和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事物的属性具有多重性,从不同方面出发,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人来讲,某事物在满足人们某一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另一利益造成伤害,如经济发展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家禽为人们提供食源的同时,也带来的禽流感等疾病、塑料袋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白色污染。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使其正性影响最大化、负性影响最小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发展的愿景,一方面离不开人类发展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更离不开人类科学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的提升。因而,负责任地进行公共参与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人类能力的提升,进而引导学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增强自身才能,提升进行公共参与的能力。
三、情境分析,引导学生强化公共参与
在学生习得联系的三个特征后,笔者以2017年天津高考题“养老模式的构建”为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公共参与。
情境:
“幸福9号”取自“幸福就好”的谐音,是某企业打造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它通过“互联网 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网上商城、居家养老服务店、老人乐园三大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养老产业生态链,提供衣、食、用、行、康、乐等服务,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精彩。
问题:
分析“幸福9號”养老模式的构建是如何体现联系的特征的?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养老事业涉及很多领域,离不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划分、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因素,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该养老模式将互联网与养老联系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用、行等全方位服务,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该模式的养老效果能否达到预期,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准,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种联系虽然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仍然具有客观性。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公共参与。
在联系普遍性的习得中,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参与的意识;在联系客观性的习得中,引导学生树立负责任地进行公共参与的态度;在联系多样性的习得中,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才干,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本课从内容上来说,教学难度不大。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须注重教学深度,充分挖掘与学科知识契合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寓学科知识于鲜活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主动建构意义,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参 考 文 献]
[1]李振刚.在对比中深化学生认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2).
[2]许大成.指向核心素养的知识教学新形态[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