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武汉主编的《构建有效的课堂》一书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宽泛概念,即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词:有效预设、有效讲授、有效对话、有效组织、有效资源开发等等。结合9月20日我上的一节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阅读教学课,想从这几个有效教学的关键词进行反思,叫做“每课‘五问’”:
第一问:预设是否有效?有效预设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目标明了、内容明了、方法明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个: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课文的二至十自然段,难点是交流、讨论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教学方法设计的是讲授法、示范法、谈话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法等等。实践证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得到了体现;教师也努力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的解读比较准确、深入、全面;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较简便、实用,围绕教学目标,做到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预设较为有效。但在解读教材方面,今后我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即“瞻前”与“顾后”的关系、“深入”与“浅出”的关系、“根深”与“叶茂”的关系、“深度”与“有度”的关系。
第二问:讲授是否有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本节课,我围绕这几个大问题进行精讲:1、课文讲了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几个故事?2、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3、你认为法布尔成为昆虫学家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并注重讲授与启发、讨论、活动、多媒体课件等相结合,力求使自己的讲授更加简洁、有力,更富感染力,我认为本节课讲授较为有效。
第三问:师生对话是否有效?叶澜教授认为:“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本节课,我力求从“独白”走向“对话”,努力为更多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让师生自在交流、其乐融融,在“世界融合”的“对话”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并注重把与学生生活上的交流带进课堂,走出课本,向生活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与学生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整节课,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师、同桌、小组同伴等进行了交流。在想象法布尔寻找纺织娘的过程时,学生把生活经历带进了课堂,交流时各抒己见、兴致勃勃。教师适时进行了点拨,教育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所以,对话较为有效。但对于一些课堂上经常不发言的同学,我有时会忽略,注意力只停留在举手的同学身上,课堂上也没怎么考虑提问的艺术。
第四问:组织教学是否有效?组织教学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监控、与学生交往的回应、教学节奏的调适、学习活动的介入等方面。本节课,我通过生活展现、想象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途径,为学生营造直观形象、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努力抓住课堂前二十分钟的时间,并围绕学生喜爱昆虫的“兴奋”中心,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总是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比如:渠梦婷同学在朗读法布尔回答爸爸妈妈的呼唤时,声音太小,我就启发说:“天色渐渐变黑了,法布尔的爸爸妈妈还是找不到他,心里多么焦急啊!快点大声答应他们,别让爸爸妈妈担心!”结果渠梦婷的朗读有明显进步。刘满昊在朗读爸爸对法布尔的责骂时,把“放鸭子”读成了“赶鸭子”,有些同学便开始发笑,我赶忙说:“同学们,法布尔的爸爸太生气了,气得话都说错了。”此时,小小的骚动便戛然而止,刘满昊也轻松地改正了错误。本节课,教学节奏张弛错落、动静交替、疏密间隔、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我也充分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书写、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所以,本节课组织教学较为有效。但在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环节,做得还不够周全。
第五问:资源开发是否有效?资源开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教材资源的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生活资源的开发、媒体资源的开发等。这节课,我开发、利用了昆虫的图片、课文插图、课文重点语句、法布尔的《昆虫记》、法布尔的雕像、赞誉法布尔的名人名言、《补充习题》等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欣赏性、有效性。并创造性地将课文关键词语进行重组,通过使用彩色粉笔,用绿色的“昆”表示文中的“纺织娘”,用蓝色的“虫”表示“小甲虫”,并把“着迷”、“迷恋”、“痴迷”、“殿堂”等引进板书,学生对我设计的简洁、直观、有创意的板书兴致盎然,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轻松而深入。因此,资源开发较为有效。但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生活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还欠探究、落实。
经过本节有效课堂的构建,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像陶行知校长要求学生“每天四问”一样,我们也要在备课、教学与反思中做到“每课五问”,即“预设”是否有效?“讲授”是否有效?“对话”是否有效?“组织”是否有效?“资源开发”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就一定能打造更加有效、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
陈亚(1977.7-),女,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小教高级。
(作者单位: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
第一问:预设是否有效?有效预设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目标明了、内容明了、方法明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个: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课文的二至十自然段,难点是交流、讨论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教学方法设计的是讲授法、示范法、谈话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法等等。实践证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得到了体现;教师也努力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的解读比较准确、深入、全面;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较简便、实用,围绕教学目标,做到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预设较为有效。但在解读教材方面,今后我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即“瞻前”与“顾后”的关系、“深入”与“浅出”的关系、“根深”与“叶茂”的关系、“深度”与“有度”的关系。
第二问:讲授是否有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本节课,我围绕这几个大问题进行精讲:1、课文讲了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几个故事?2、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3、你认为法布尔成为昆虫学家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并注重讲授与启发、讨论、活动、多媒体课件等相结合,力求使自己的讲授更加简洁、有力,更富感染力,我认为本节课讲授较为有效。
第三问:师生对话是否有效?叶澜教授认为:“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本节课,我力求从“独白”走向“对话”,努力为更多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让师生自在交流、其乐融融,在“世界融合”的“对话”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并注重把与学生生活上的交流带进课堂,走出课本,向生活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与学生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整节课,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师、同桌、小组同伴等进行了交流。在想象法布尔寻找纺织娘的过程时,学生把生活经历带进了课堂,交流时各抒己见、兴致勃勃。教师适时进行了点拨,教育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所以,对话较为有效。但对于一些课堂上经常不发言的同学,我有时会忽略,注意力只停留在举手的同学身上,课堂上也没怎么考虑提问的艺术。
第四问:组织教学是否有效?组织教学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监控、与学生交往的回应、教学节奏的调适、学习活动的介入等方面。本节课,我通过生活展现、想象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途径,为学生营造直观形象、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努力抓住课堂前二十分钟的时间,并围绕学生喜爱昆虫的“兴奋”中心,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总是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比如:渠梦婷同学在朗读法布尔回答爸爸妈妈的呼唤时,声音太小,我就启发说:“天色渐渐变黑了,法布尔的爸爸妈妈还是找不到他,心里多么焦急啊!快点大声答应他们,别让爸爸妈妈担心!”结果渠梦婷的朗读有明显进步。刘满昊在朗读爸爸对法布尔的责骂时,把“放鸭子”读成了“赶鸭子”,有些同学便开始发笑,我赶忙说:“同学们,法布尔的爸爸太生气了,气得话都说错了。”此时,小小的骚动便戛然而止,刘满昊也轻松地改正了错误。本节课,教学节奏张弛错落、动静交替、疏密间隔、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我也充分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书写、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所以,本节课组织教学较为有效。但在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环节,做得还不够周全。
第五问:资源开发是否有效?资源开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教材资源的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生活资源的开发、媒体资源的开发等。这节课,我开发、利用了昆虫的图片、课文插图、课文重点语句、法布尔的《昆虫记》、法布尔的雕像、赞誉法布尔的名人名言、《补充习题》等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欣赏性、有效性。并创造性地将课文关键词语进行重组,通过使用彩色粉笔,用绿色的“昆”表示文中的“纺织娘”,用蓝色的“虫”表示“小甲虫”,并把“着迷”、“迷恋”、“痴迷”、“殿堂”等引进板书,学生对我设计的简洁、直观、有创意的板书兴致盎然,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轻松而深入。因此,资源开发较为有效。但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生活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还欠探究、落实。
经过本节有效课堂的构建,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像陶行知校长要求学生“每天四问”一样,我们也要在备课、教学与反思中做到“每课五问”,即“预设”是否有效?“讲授”是否有效?“对话”是否有效?“组织”是否有效?“资源开发”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就一定能打造更加有效、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
陈亚(1977.7-),女,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小教高级。
(作者单位: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