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的叙述时空:在场的叙述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空作为文本的先天逻辑形式,是任何写作都不能忽略的。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它往往是先锋派作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技巧。小说的时空不仅仅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更是作者宇宙观的内化显现。时空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人们凭借着经验才能意识到它。同样地,它在小说中也是依靠着人物的显现/隐退、事情的发生/消失才显现出来。时空不仅是写作活动本身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行为动作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才能完成。在写作的文本内部,以小说为例,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必须依赖某种编码才能串联起来,这组编码就是时空。
  如果选取的时空角度不同,文本最后的呈现貌也不同。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本中,时空更容易被“我”控制,“我”可以随意出入文本。同样是先锋派作家作品,在格非的《褐色鸟群》中,叙述者的在场就显得突兀,而在《西窗》中它是隐蔽的,这种隐蔽只是一种在场的隐蔽,而不是消失。在这种语境下,叙述者的在场/不在场、消失/隐退往往通过回忆式的词语表现出来。试举一例:
  ①我回到省城,拜访了我的老师,便径直往回走,刚好下起了小雨。
  ②我回到省城,拜访了我的老师,便径直往回走,当时刚好下起了小雨。
  ①、②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但②比①多了“当时”。叙述者“我”对“当时”的强调,很明显,在向读者强调这是一种回忆式的叙述。如果说①句对于读者的阅读心理状态而言是一条连续、稳定的流,读者是在听叙述者在讲话。那么②句中通过“当时”就暗示了叙述者的在场,这种“在场”使得读者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效果通过具有时空回顾性的词语才得以存在。叙述者对“当时”的强调实质上是对“叙述者在场”的强调,提醒读者叙述者在叙述。而在①句中,叙述者在句首写完“我”就隐退了。这种语言技巧作为心理写作的特点,注重读者阅读时的意识流,能够塑造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的“真实”。
  《西窗》采用了类似的时空写作手法,强调了一种在场的真实,这种在场的真实恰恰同文本中叙述者所保持的独立姿态暗合了。《西窗》是关于谎言—拆解的叙述。红朵因其父车祸去世,母亲改嫁,由其祖母抚养长大。因为生计需要,红朵不得不帮助祖母洗纱,然而她并不乐意干这样的活:洗纱是一件肮脏的工作。她时常跑到“我”家,大概是想与“我”聊天,排解苦闷。红朵对我说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话,后来都被证明为假的。小说记录了红朵的4个谎言:
  1.老邱偷看红朵洗澡
  2.红朵的母亲在一家当医生
  3.老邱曾虐待得了肺病,气息奄奄的妻子
  4.祖母收老邱的钱,让他偷看红朵洗澡
  在记录红朵的话语同时,叙述者“我”总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当红朵告诉“我”老邱偷看她洗澡时,“我”并没有急于做出判断,“我不知道红朵说的话是真是假”。再如“我”曾向红朵询问过一些细节“在两家合用的厨房里洗澡的时候,她的祖母是否替她看门?……难道洗澡不挂上窗帘?我惊讶地望着西窗下的女孩,仍然无从判断她的秘密是真是假。”这种中立的态度直到红朵的消失,“我”才不得不接受街上人们的说法:红朵可能被人抛给一条过路的货船,或者被卖给一群过路的陌生人。
  在记录谎言的同时,又拆解谎言,作者有意选择这组对立的符码记录真实。在这种“真实”的语境下,文本自身的内容并不是阐述的重点,而是这组记录—拆解的符码本身才是叙述的中心,读者实质上是在阅读拆解活动本身。更为突出的是,文本建立在复杂多变的时空,在现在和过去不断相照应中不断前进。小说中的“当时”、“那时”、“后来”往往作为现在与过去的连接点。一方面,当叙述者“我”描写到香椿树街发生的人和事物时,时空开始从此在过渡到彼在,从当下性的陈述转移到关于过去的陈述。从读者角度而言,从意识到“我”在陈述这一经验本身到阅读“我”在陈述的内容。《西窗》就建立在这一系列写作活动中,当读者沉浸在陈述中时——红朵与我发生的故事,叙述者“我”不时地跃出文本,提醒读者叙述者在叙述。这种写作方式不同于格非的《褐色鸟群》,他的这种“叙述者的在场”是非常明显,而在《西窗》中,凭借“回忆式”语言,叙述者隐退了。《西窗》中“当时”、“那时”是作为建构叙述者在场而存在的。这组词是叙述者的隐蔽跃入,不同于格非的《褐色鸟群》叙述者直接与人物对话。《西窗》写作的技巧性要比前者高明很多。
  《西窗》的叙述中心是“我”所保持的姿态,“我”对红朵的判断中立,对香椿树街上的人们所持有的观念的怀疑,处处在探索到底什么才是客观真实。然而,这种对真实的强调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与其说《西窗》是关于揭露人性丑恶,叙述谎言的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表达什么才是真实的小说。从内容的建构转移到形式的建构,对形式的强调大于对内容的强调,《西窗》呈现的是形式下的内容,或者说记录谎言——拆解本身才是强调的重点。
  尽管小说处处涉及到真实,但是这种真实是否是真的“真实”呢?很显然,小说的本质属性就是虚构性的,它无法自证其明,即从“真实本身”到“被论证为真实”是小说自身无力解决的。《西窗》表达的只是真实的形式,而不是真实的内容。它表达的只是一种关于真实的姿态,而不是真实本身,文中对“我”所保持的姿态的强调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使用不同的叙述策略,从而使真实通过不同的面貌展现了出来。当红朵诉说自己受到的委屈,被老邱偷看洗澡时,我半信半疑,因为“我”实在找不到证据,在这种将信将疑的叙述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迷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真实需要人们自身去寻找。在小说中,正是这种对真实的寻找,构成了文本的叙述张力。甚至在小说的末尾,当我听到红朵被可能被人抛给一条过路的货船,这时候作者又开始了连绵地猜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假的世界。
  这种“叙述者在场”的写作方式与文中表达的价值判断中立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都是在表达“真”,前者的“真”就是叙述本身,后者的“真”就是文中描写到的中立态度。在现在和过去交错的写作语境下,这种时空是对传统写作的反叛。在传统写作方式中,真实就意味着表达那个最高的实在,这个最高的存在是所有意义的来源,文本的意义就在于展示那个最高的实在。在这种叙事方式下,作者本身的姿态就毫无要紧,因为那个最高的实在才是文本的核心。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会采用一种叙述者在场的叙事方式,通过作者在场,揭露这个真实的面目。然而这种称之为“叙述者在场”的写作方式,如果从另一角度讲,就成了汉语因缺少时态变化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补偿方式。就是说“当时”、“那时”等词语只是为了弥补汉语动词缺乏时间形态变化的缺陷。这样一来,“叙述者在场”的写作方式只是一种汉语集体写作背景下的无意识显现。对文本单独地做过多的阐述、分析(如《西窗》),将其放入一个绝对的文学时空内进行评论分析,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绿垂風折笋,红绽雨肥梅”,从感性——理性的角度进行审美认知,得出这是一首“先见—后思”体现人类思维活动的优美诗句,而忽略了文化大背景下(尤其在古代),道家文化作为审美领域的主流,古典诗歌往往呈现出道家文化的精神:诗歌往往缺少主语、时间状语。这样的主客体尚未分离的写作模式实际上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因此,将普遍作为个别对待是不合理的。同样如此,《西窗》所展现的,即用回顾式词语创造时空交错的写作方式,是否只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这种“在场的叙述者”的定义同样是不准确的。
其他文献
【摘要】:“善有善报”这一主题贯穿着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这篇小说的始终。文章从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身上的善入手,分析了作者狄更斯内心想要表达的“抑恶扬善”的小说精髓。  【关键词】:雾都孤儿;狄更斯;善  维多利亚时代,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成为了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超级大国。然而这种经济繁荣却是建立在充满危险和肮脏的工厂和煤矿上得来的。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孕育了许多伟大的作家。狄
期刊
谈及当代艺术创作,我脑海中一般闪现用色大胆、抽象、夸张、晦涩等画面。我无从探及旁人思想,至少我对本人已看众多当代艺术展览的印象是这样的。不可否认,很多优秀作品很好的解读了当下,引起观者共鸣,但还有很多是浑水摸鱼,抽象得玄乎,然而它们也冠冕堂皇地以艺术的名义挂在各种展厅或画廊。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年轻的学艺者的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当代艺术,盲目跟风,那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无从触及艺术的真谛,
期刊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尼日利亚著名作家、诗人及批评家,钦努阿·阿契贝创作了经典之作《瓦解》。本文试图分析《瓦解》与《圣经》及诗歌《基督重临》的互文性关系。通过互文性解读,为解读其小说开创新的视角。  【关键词】:《瓦解》;互文性;《圣经》;《基督重临》  一、引言  钦努阿·阿契贝首次用英语成功的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原貌生活,让读者更多的地了解到非洲。作者一生致力于祖国尼日利亚的独立及国内民主建设。因
期刊
【摘要】:图像学理论是欧文·帕诺夫斯基构建的一种有关图像分析方法的理论,利用图像学理论可以对美术图像的主体性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從图像学与主体性两个概念的解读,分析图像学理论下美术图像的类型,归纳总结出图像学理论下美术图像主体性特征,以期为美术图像的主体性特征研究提供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图像学理论;美术图像;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是当代中国美术的核心,由于西方美术文化观的影响,我国的美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理念被广泛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虽然为人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和资源紧缺等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而将生态理念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保证生态环境的和谐性与统一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益阳市具有代表性的8家农家乐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益阳市农家乐植物景观中主要的植被类型,并结合农家乐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总结了益阳市农家乐在植物配置上的不足,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植物景观;农家乐;植物配置;益阳市  前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农家乐的出现为那些平时生活节奏快和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人有一个可
期刊
【摘要】: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20世纪,在艺术创作中关于色彩与素描孰优劣孰的争论成为西方艺术史上一直持续的论题,贯穿了每个艺术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复杂而又态度鲜明的艺术批评史的轨迹。本文对古希腊时期以来直至20世纪的素描与色彩争论的过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西方艺术史;素描;色彩;艺术批评  在绘画中素描与色彩孰优孰劣,对于我国艺术界尚属于常见的论题,而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上素描与色彩的争论也从古希
期刊
【摘要】:“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纵观其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一以贯之,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1]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余华早期的小说在情感上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冷漠叙事倾向。进入90年代之后,冷漠叙事的一面逐渐减少,温情的一面逐渐增加,这一转变在小说《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两部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拟从论文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入
期刊
【摘要】: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塑造是每一位从事舞台二胡演奏艺术活动的演奏者都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近一百年以来的二胡发展史上,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在乐器形制的改良、演奏技艺的提高、理论研究的进步、作品题材的)'一泛等方面都获得了突匕猛进的发展。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塑造”就是建立在一切止胡演奏的基础要素之上的上层境界。这些基础要素包括良好的乐器性能、娴熟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作品丰富多变的处理手段等诸多方面:
期刊
【摘要】: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文化,而民族色彩文化心理是其中的重要核心体系之一。民族色彩文化心理既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该民族对色彩领域的普遍心理认知,也是该民族源自远古的色彩崇尚与禁忌,以及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的真实体现。但是,对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由于长期不重视色彩文化而导致对不同民族的色彩文化心理的冷漠和未认知状态,以至在世界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屡屡因忽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