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许氏宗谱序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v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幼读《论语》至《子路篇》,子贡问为“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始知孝悌乃仁之行,德之本。故《孝经》开宗明义,以为“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家、国三位一体之制成焉。少长习《礼》,一则曰“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一则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以人体天,邈遥天壤,未得其朕。乃寻诸经解,若《白虎通义》释宗族云“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此尊祖、敬宗、聚族之义欤?复读《易》之《说卦》,曰“干,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宋儒张横渠云“干为父,坤为母”,拟自然于人伦,故有“行健”“厚德”之谓欤?近人钱宾四以为吾族文化之至高境界曰“天人合一”,信矣哉!然则,孝之为何?躬行之道曰养,曰顺,曰敬,养者养亲,顺者顺义,敬者敬德。故尔中华文治,以明德为本,孝则亲亲,德则尊贤,家系国脉,宁有异乎?缘兹国有国乘,家有家谱,敦本睦族以为志,萃涣合离以为功,其间之多士贤媛,懿行淑德,由是而彰显也。
  夷考宗族,肇自上古,吾族先贤首撰《说文》释“宗”曰“尊祖庙”,尊庙则如睹其貌,故《礼记·祭义》言“五教”,曰“天子有善,让德天下;诸侯有善,让德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其亲亲之意,皆以明德为旨归。然亲尽庙毁,貌不复存,乃修史以明事,明事可彰德行,舍谱盍以哉。噫!万民分姓,许氏乃一显宗,原本其初,或谓属姜姓,奉神农之初祖;或命氏曰姬,步颛顼之远统。迨至唐尧禅让,道开却天子尊极,颍水流韵;伯夷清名,文叔因立国宠荣,名重莲城。或言昆吾封域,高阳郡望,祖德流芳,孙支挺秀,不可胜数矣。迨至战国云涌,疆失籍存,秦汉一统,庭院广授。三国六朝,因乱世而南移;隋唐宋明,仍根深而叶茂。时序变迁,闽粤渐布分支;国门开启,南洋竞陈俎豆。于是汝南、河南,直系旁裔,皆奉元公之神灵;颍阳、睢阳,隐逸忠烈,同瞻太岳之远岫。观夫庭苑芝兰,修竹馨香,许行倡神农吉言,叔重明汉学奇字,子将月旦评,仲康渭南战,伟君水脉术,知可普济方。若乃玄度尚玄,鲁斋习鲁,道宁画醉数尺,丁卯诗湿千行,竹筠海防之论,逸叟封神之疑,蘊千钞币之说,叔夏文絜之编,丹青垂范,史策昭彰,皆许族之荣光。
  龙城许氏,桐城之望族也。元至正年间由婺徙桐,远绍延族之余荫,近承璙公之后裔。余初祖明易公同于元世迁入桐,世居黄华里,称“黄华许方氏”,溯其源亦璙公之后,与龙城许氏初祖福山公乃伯仲兄弟也。观夫古桐城之地,龙眠振奇于北,枞川流韵于南,黄华清雅,龙城俊秀,两美具而人才济。且龙城居罗溪之阳,傍盘龙之麓,崇德之堂,地灵人杰,其仁义之懿范,廉介之士风,伟略之人望,艺苑之美才,代不虚匮也。
  庚子仲秋,老友许君道安与诸宗亲莅金陵,访寒舍,告以宗谱修竣事,并请为序。余粗览其旧谱序文及排行目次,始知多年之友乃同行辈兄弟,欣喜之态,难抑于樽酒谈笑间。快然有感,喟然而叹,葭莩之亲,尚且有眷顾之情,兄弟之谊,岂能无词组之赞。因思许者听也,从言声午,义取御进,日晷执中,感宗亲之厚德,赞许族之共荣,聊成数语以报。
  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辞赋学会会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宗后学许结撰于庚子初冬日
其他文献
萧统的八卷本《陶渊明集》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由个人编纂的陶集。关于《陶渊明集》的编纂背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指出: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
期刊
摘 要: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的巅峰之作,但其后四十回作者是谁,存在着各种争议。胡适认为是高鹗,但从高鹗、程伟元的“程甲本”序言、高氏别集、红楼“杨藏本”等材料看,高鹗是后四十回的编订者,并非作者。《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评判,见仁见智;其作者究竟是谁,尚没有坚实的文献支持。文章梳理了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学术史公案,并总结了学术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 后四十回 红学 高鹗 
一首短诗的伟大  ——张默诗《内湖之晨》解读  一片青翠蜿蜒在我的呼吸里  今早的山路显得特别短  伴着拾来的松枝  指点着眷舍尽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鸡啼  噢!天是真正的亮了  (张默《内湖之晨》)  大概是受当下这个商品社会的控制与潜意识影响,人们对文学的评价,似乎愈来愈以篇幅的大小作为依凭,从而使得真正的文学,离大众的视线愈来愈远,自然,这亦使得那些为商业操作而推向大众视野的文学愈来愈骨骼疏松,
期刊
他是医者,被牧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牧民的好曼巴(藏语曼巴意为医生)”。他也是科学家,为获取重要论证数据“粉身碎骨”;为揭开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之谜,耄耋之年编纂340万字巨著《吴天一高原医学》,填补世界高山医学空白。  纠正学界对高原肺水肿的错误认知  1937年,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名叫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的塔吉克族男孩呱呱坠地,随父母迁居南京后,这个新疆男孩有了汉族名字——吴天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