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总结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几种情况,并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原因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新变化 原因
大学生是我国人民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群体,将担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调查、研究和分析这些变化,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改进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
1.关心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政治鉴别力增加。“调查显示,有达75%的同学对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巴以和平等问题有极大的关心。在‘中日关系问题’上,能够与中央保持一致,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理性冷静地看待中日关系。”(((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日趋客观、理性,能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国内重大政治问题。
2.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并且部分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据调查,在问及“你对于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时,有59.2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16.49%的学生认为“党员称号具有自豪感”。[2]这说明,一些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但另一方面,主观上又不愿意参与政治,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
3.价值观念更加务实,注重实效,崇尚实干,价值取向趋于“义利并重”,但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竞争机制,利益驱动的功能进一步强化,这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观念、进取观念、价值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观念。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崇尚实干,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是个人意识的觉醒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对利益的驱动功能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约束,很容易导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有的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就可能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则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4.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呈现二重性。大学生经过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的道德教育,已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反对什么样的道德。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尊老爱幼、言语文明、诚实守信、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等基本的社会公德,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在道德行为方面,大学生则表现出与道德认知的不一致性,甚至矛盾。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出口成“脏”;不文明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起哄怪叫;不爱护公物,开了水龙头不关,离开教室不关电灯、电扇;“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盛行。据中国教育报报道,80%多的学校都存在借款学生违约问题,其中近九成的学校违约学生占贷款学生数在20%以上,三成多的学校学生违约率达50%以上,个别学校毕业学生的违约率高达100%,持续违约达27个月。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呈现二重性。
5.人生阅历较浅,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当代大学生一般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生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其中近半数为独生子女。其成长历程通常为小学到中学再升入大学的简单模式,人生阅历浅,没有吃过苦,心理素质较脆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延伸和碰撞,加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变化激烈,情绪波动大,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问题、情感恋爱问题、学习和就业压力、环境适应与自我意识发展。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在遇到以上几个甚至一个问题时就可能造成心理矛盾或心理偏激,导致压抑、孤独、消沉。
6.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从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方面构建对大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强化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加强综合知识向劳动技能的转化,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艰苦奋斗是我党领导和组织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再次强调了“两个务必”。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再加上大学校园里盛行的攀比风气,部分大学生渐渐丢失了“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客观现实是大学思想道德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的经济体制,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它要求市场主体在一个法制的、平等的环境中展开竞争,以实现市场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和走向,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务实,不再追求纯精神的理想,而是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自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还有利益原则、交换原则两个基本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还存在不公平现象。再加之利益原则、交换原则的泛化和强化,助长了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膨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消极思想沉渣泛起。在这个通信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象牙塔,这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造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功利化倾向。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冲突的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但现实告诉我们,来自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未形成合力,相反却存在许多矛盾冲突。由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真正的启蒙教育,因此它给大学生留下的烙印是难以磨灭的。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今天,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学习上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甚至苛刻,只重分数,不重德行;二是生活上对孩子过分娇纵,过分满足其物质要求,不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构建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而导致效果不甚理想。
(二)高校原因
1.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众多学校建新校区,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招生并轨,收费上学”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另一方面家长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务实精神和效益观念。“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增大了学生自身的压力,使学生学习更加勤奋,更加注重能力锻炼,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
2.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不足
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不少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轻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学生分数提高而轻视德育目标实现。这“三重三轻”反映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首先,专职学生政工人员数量不足;其次,政工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工作艺术修养等方面还不够高,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新,形式不够活,针对性不够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表达,个体差异十分明显,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主要采用了集体灌输的讲授方式,把全体学生视为一人,针对性不强。四是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及物质上盲目攀比等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有效办法;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纪律观念淡薄,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部分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成熟标准
由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成熟标准,很容易在充满物质利益诱惑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在面临较多的价值选择时无所适从,导致其思想道德选择和评价上的矛盾,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定。再加之市场经济是“逐利”的经济体制,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社会上追逐利益的思潮所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部分大学生产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2.部分大学生道德需要不足,道德信念不坚定,道德意志力较弱
从道德认知的取得到道德行为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等环节的漫长过程。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较完整的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主要采用灌输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且在教育内容过于崇高,道德主体难以企及的情况下,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掌握了道德规范的文字,但在情感上并没有完全认同,因而不能形成道德情感,也不能产生道德需要。即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需要,但缺乏理性分析下的坚定的道德信念,缺乏强有力的道德意志力的支撑,大学生也很难产生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道德的行为,因为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境,现实社会功利的诱惑时刻都在削弱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使之在功利的诱惑和道德行为二者之间艰难抉择。正因为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不是一个简单过程,而大学生或道德需要不足,或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强有力的道德意志,德育工作者们的教育成果才那么容易被社会现实的诱惑所窃取,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现象才得以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发生新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其中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了崭新的道德标杆,明确了大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新时期,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和指导,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新变化、新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华,杨长锁.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问卷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4).
[2]赵明民.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2).
[3]中国教育报[N].2003-11-24.
[4]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钟玮.关于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现象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新变化 原因
大学生是我国人民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群体,将担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调查、研究和分析这些变化,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改进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
1.关心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政治鉴别力增加。“调查显示,有达75%的同学对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巴以和平等问题有极大的关心。在‘中日关系问题’上,能够与中央保持一致,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理性冷静地看待中日关系。”(((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日趋客观、理性,能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国内重大政治问题。
2.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并且部分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据调查,在问及“你对于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时,有59.2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16.49%的学生认为“党员称号具有自豪感”。[2]这说明,一些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但另一方面,主观上又不愿意参与政治,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
3.价值观念更加务实,注重实效,崇尚实干,价值取向趋于“义利并重”,但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竞争机制,利益驱动的功能进一步强化,这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观念、进取观念、价值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观念。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崇尚实干,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是个人意识的觉醒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对利益的驱动功能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约束,很容易导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有的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就可能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则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4.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呈现二重性。大学生经过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的道德教育,已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反对什么样的道德。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尊老爱幼、言语文明、诚实守信、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等基本的社会公德,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在道德行为方面,大学生则表现出与道德认知的不一致性,甚至矛盾。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出口成“脏”;不文明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起哄怪叫;不爱护公物,开了水龙头不关,离开教室不关电灯、电扇;“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盛行。据中国教育报报道,80%多的学校都存在借款学生违约问题,其中近九成的学校违约学生占贷款学生数在20%以上,三成多的学校学生违约率达50%以上,个别学校毕业学生的违约率高达100%,持续违约达27个月。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呈现二重性。
5.人生阅历较浅,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当代大学生一般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生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其中近半数为独生子女。其成长历程通常为小学到中学再升入大学的简单模式,人生阅历浅,没有吃过苦,心理素质较脆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延伸和碰撞,加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变化激烈,情绪波动大,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问题、情感恋爱问题、学习和就业压力、环境适应与自我意识发展。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在遇到以上几个甚至一个问题时就可能造成心理矛盾或心理偏激,导致压抑、孤独、消沉。
6.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从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方面构建对大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强化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加强综合知识向劳动技能的转化,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艰苦奋斗是我党领导和组织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再次强调了“两个务必”。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再加上大学校园里盛行的攀比风气,部分大学生渐渐丢失了“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客观现实是大学思想道德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的经济体制,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它要求市场主体在一个法制的、平等的环境中展开竞争,以实现市场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和走向,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务实,不再追求纯精神的理想,而是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自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还有利益原则、交换原则两个基本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还存在不公平现象。再加之利益原则、交换原则的泛化和强化,助长了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膨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消极思想沉渣泛起。在这个通信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象牙塔,这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造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功利化倾向。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冲突的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但现实告诉我们,来自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未形成合力,相反却存在许多矛盾冲突。由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真正的启蒙教育,因此它给大学生留下的烙印是难以磨灭的。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今天,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学习上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甚至苛刻,只重分数,不重德行;二是生活上对孩子过分娇纵,过分满足其物质要求,不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构建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而导致效果不甚理想。
(二)高校原因
1.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众多学校建新校区,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招生并轨,收费上学”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另一方面家长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务实精神和效益观念。“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增大了学生自身的压力,使学生学习更加勤奋,更加注重能力锻炼,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
2.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不足
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不少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轻视思想品德培养;重视学生分数提高而轻视德育目标实现。这“三重三轻”反映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首先,专职学生政工人员数量不足;其次,政工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工作艺术修养等方面还不够高,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新,形式不够活,针对性不够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表达,个体差异十分明显,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主要采用了集体灌输的讲授方式,把全体学生视为一人,针对性不强。四是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及物质上盲目攀比等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有效办法;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纪律观念淡薄,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部分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成熟标准
由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成熟标准,很容易在充满物质利益诱惑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在面临较多的价值选择时无所适从,导致其思想道德选择和评价上的矛盾,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定。再加之市场经济是“逐利”的经济体制,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社会上追逐利益的思潮所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部分大学生产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2.部分大学生道德需要不足,道德信念不坚定,道德意志力较弱
从道德认知的取得到道德行为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等环节的漫长过程。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较完整的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主要采用灌输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且在教育内容过于崇高,道德主体难以企及的情况下,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掌握了道德规范的文字,但在情感上并没有完全认同,因而不能形成道德情感,也不能产生道德需要。即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需要,但缺乏理性分析下的坚定的道德信念,缺乏强有力的道德意志力的支撑,大学生也很难产生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道德的行为,因为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境,现实社会功利的诱惑时刻都在削弱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使之在功利的诱惑和道德行为二者之间艰难抉择。正因为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不是一个简单过程,而大学生或道德需要不足,或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强有力的道德意志,德育工作者们的教育成果才那么容易被社会现实的诱惑所窃取,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现象才得以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发生新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其中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了崭新的道德标杆,明确了大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新时期,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和指导,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新变化、新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华,杨长锁.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问卷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4).
[2]赵明民.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2).
[3]中国教育报[N].2003-11-24.
[4]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钟玮.关于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现象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