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美食“酸汤子”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北满族传统饮食中,有一种特色美食很出名,这便是人见人爱,让人百吃不厌的“酸汤子”。
  如今,东北城里已经很难找到“酸汤子”了,但在乡下还是人们常吃的一道主食。身在外地的满族人每当秋季回老家时,都让自己的老母亲做上一锅“酸汤子”解馋虫。“酸汤子”做起来有点像加工艺术品:把刚收下来的嫩玉米,先脱成粒放进盛有冷水的缸中浸泡,待米质松软后,用小磨一点点磨成糊状,装进一个大盆里放到火炕上自然发酵。等面飘出酸味时,就可以做“酸汤子”了。
  制作时,先用开水烫面;然后在锅中放上油,用葱末或青菜炝锅,炒出香味后添汤。汤水煮沸后,将面用一种特制的酸汤子套挤压成小短条,直接下入沸水中,所以当地人也有把“酸汤子”称作“插子”、“攥汤子”的。下锅时,只见一条条金线在满锅霭霭雾气中,如嫦娥奔月般丝丝缕缕,袅袅亭亭,鱼贯而翔,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黄河落九天”之势。那挤出来的面条落入滚开的沸汤中,不消片刻便被汆熟,汤中溢出千滋百味,让人垂涎欲滴。不多时,当一碗碗“酸汤子”盛上桌来,满桌的菜肴尽皆“失宠”。再见那汤金灿灿,映入二目;香喷喷,勾人馋涎。这时,全家人谁也顾不得形象,各自抄起筷子,呼呼噜噜一通“划拉”。只觉得“酸汤子”细腻滑润,味酸爽口;润如玉,温婉凝脂;甜如糖,绵甜适中,兼以浓重的酸香气息,真个是:一碗“酸汤子”入口,如品百味人生。
  这种美食在满族人家其实还有很多种吃法。单就汤来讲,就有清汤、浑汤之分。清汤是将汤条捞出后,拌以蔬菜或佐料;而浑汤则是把汤条和汤混合盛出。为了使“酸汤子”更具美味,在做汤时,一些人有意将葱花、肉丝、海米、蘑菇、油盐等佐料放入汤中,做出来的“酸汤子”更具风味、更加诱人。“酸汤子”还可以像扬州炒饭那样与肉丝、蛋片、蕨菜茎、葱叶等同炒,炒出来的“酸汤子”色泽悦目,香味扑鼻,营养丰富,让人“手不释碗”,大饱口福。
  “酸汤子”最大的特点是爽口、调胃、营养丰富,满族家人如有腹内生火、食欲不振时,都吃“酸汤子”。只要“酸汤子”一下肚,便会五脏舒朗、食欲大开——“酸汤子”有通脾健胃、消乏解渴之功,简直就是一味灵丹妙药。也正因为如此,当地人才把“酸汤子”作为招待客人的一道美食。
  有资料显示,贵州苗岭大山深处的苗家人也吃酸汤,但做法与满族人家大不相同。在江口县有一个美丽的苗家村寨,清水江从那里蜿蜒而过。当地苗人用美味的酸汤招待客人,他们是在燃烧的火上架起一锅浆白色的米汤,不停地往汤里加菜,就像东北人吃火锅一样。
  苗家人之所以爱喝酸汤,是因为苗人世代居住在深山,缺少鱼肉蔬菜,也缺少盐,由于生活所迫,苗人无奈尝试把各种菜肴都做成酸味。苗家人做酸汤是提前用面粉与淘米水调匀,用小火加热搅拌,在快开的时候把它倒进土坛中封上口自然发酵,每一次吃后向坛中加入新的淘米水。久而久之,这种酸汤变成了陈年老汤,味道自然经久不变。苗家的酸汤也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在城里餐馆是无法找到的,只有到了苗寨才能品尝到。
其他文献
寂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折磨,如果长期生活在寂寞之中,那简直是一种煎熬,所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正常人甘愿接受寂寞,然而我们的边防战士却能勇敢地走向寂寞。为了
<正>~~
罗兰有云:"诗句是在有限的地面上‘走’的,而音乐却是在无限的空间‘飞’的。"我认为,能走能唱又能飞的诗,歌词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诗人尤其是文学青年,对歌词写作情有独钟。
<正>~~
在云南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佤族,他们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做得一手美食,香猪手就是其中之一。在佤族,猪前脚不叫猪蹄,而称为“猪手”。  前些日子我去云南旅行,途经阿佤山区,在饱览了那儿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之后,自然要品嘗一番那里具有民族特色的香猪手。我们随意来到一家小店坐下,跟店主说明了来意。店主爽快地说:“没问题!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以坐在一旁观看。”我们十分欢喜,都想
本文研究了郑州市口罩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现状,将该市口罩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与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了比对,以期对郑州市域内口罩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完善提供借鉴参考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