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正确地读出或者写出学过的词语,还要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能在口语和书面中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词语学习方面缺乏经验,因此词语学习的难度就会很大。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结合语境进行探究,并且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唤醒学生对于词语的想象力。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感受到鲜活的词语,让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的發展。
结合语境,探究内在联系
结合上下文学习词语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好方法。单纯地查询字典只能获得呆板的语义,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该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用法。如果能结合上下文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快速把握词语的含义。同时,学生也能在探究中找到词语运用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探究语言的内在联系。
在学生学习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时,遇到了“淅沥沥”这样难解的词语,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学习,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笔者鼓励学生先阅读整篇课文,并在上下文中了解该词语的意思。学生发现:“‘淅沥沥’是用来形容雨点儿的,是不是用来形容下雨呢?”笔者又鼓励学生想象:“文章中提到雨点,那么雨点落下的时候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学生有所感悟:“‘淅沥沥’是不是形容下雨的声音的呢?”笔者又提出:“那么,从这声音判断,是大雨还是小雨呢?”学生回答:“是小雨,大雨就是‘哗啦啦’。”提醒:“现在大家已经掌握了形容雨声的词语,其实在课文中还有不少此类词语,它们叫做拟声词,大家能否找到它们呢?”如有学生找出:“还有‘沙啦啦、呱呱’,这些也是拟声词。”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拟声词的特点和规律。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词语显然有很大的难度,而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的方式能让学生探究语句和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学生不仅能把握词语的意思,还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运用对比,领悟情感差异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学习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抄写和背诵,而应该促使学生感受到词语中的细微差异。笔者鼓励学生在分析词语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能揣摩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体会到其中细微的情感差异,学生的领悟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
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时,学生发现文章中用“小心”展现小鱼对小兔子的关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心”这个词,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来替换,并展开对比分析。如有学生提出:“‘留神’‘当心’‘提防’这些词语也都有‘小心’的意思。”笔者又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对比分析,说说这些词语之间的区别。如有学生提出:“‘提防’是防备的意思,一般来说都是用来提防人的。但是文章中写得是下雨,所以用‘提防’不合适。”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从‘小心’这个词语中,你能看出小鱼对小白兔有怎样的感情吗?”学生提出:“小鱼十分关心小白兔,所以才会叫它小心,这说明它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词语所暗含的情感因素。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正好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体验和领会。
联系生活,激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加强词语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并在生活场景中运用学过的词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让学生对词语加深印象。
在指导学生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如何形容小动物的足迹。学生发现:“竹叶、梅花、枫叶、月牙都是形容足迹的词语。”“大家尝试画出小动物的脚,然后说说这些动物脚的形状是不是像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将原本无关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等词语与知识整合在一起展开学习。
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展开联想:“大家是否在雪地里踩过脚印呢?有没有看见过其他小动物的脚印,尝试说说看吧。”如有学生提出:“大象的脚印就好像小孩子的脚丫,牛的脚印好像桃心。”笔者让学生将动物的名词和代表其脚印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记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词语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利用联想法学到更多的词语。
在词语教学中,如果能将生活现象和词语结合在一起教学,将促使学生深刻体会词语,并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词语时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掌握正确的词语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
结束语
在小学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参考学生的学情展开词语教学,才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结合真实语境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展开对比探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进行运用,这些方法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让学生克服学习汉字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结合语境,探究内在联系
结合上下文学习词语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好方法。单纯地查询字典只能获得呆板的语义,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该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用法。如果能结合上下文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快速把握词语的含义。同时,学生也能在探究中找到词语运用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探究语言的内在联系。
在学生学习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时,遇到了“淅沥沥”这样难解的词语,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学习,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笔者鼓励学生先阅读整篇课文,并在上下文中了解该词语的意思。学生发现:“‘淅沥沥’是用来形容雨点儿的,是不是用来形容下雨呢?”笔者又鼓励学生想象:“文章中提到雨点,那么雨点落下的时候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学生有所感悟:“‘淅沥沥’是不是形容下雨的声音的呢?”笔者又提出:“那么,从这声音判断,是大雨还是小雨呢?”学生回答:“是小雨,大雨就是‘哗啦啦’。”提醒:“现在大家已经掌握了形容雨声的词语,其实在课文中还有不少此类词语,它们叫做拟声词,大家能否找到它们呢?”如有学生找出:“还有‘沙啦啦、呱呱’,这些也是拟声词。”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拟声词的特点和规律。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词语显然有很大的难度,而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的方式能让学生探究语句和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学生不仅能把握词语的意思,还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运用对比,领悟情感差异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学习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抄写和背诵,而应该促使学生感受到词语中的细微差异。笔者鼓励学生在分析词语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能揣摩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体会到其中细微的情感差异,学生的领悟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
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时,学生发现文章中用“小心”展现小鱼对小兔子的关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心”这个词,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来替换,并展开对比分析。如有学生提出:“‘留神’‘当心’‘提防’这些词语也都有‘小心’的意思。”笔者又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对比分析,说说这些词语之间的区别。如有学生提出:“‘提防’是防备的意思,一般来说都是用来提防人的。但是文章中写得是下雨,所以用‘提防’不合适。”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从‘小心’这个词语中,你能看出小鱼对小白兔有怎样的感情吗?”学生提出:“小鱼十分关心小白兔,所以才会叫它小心,这说明它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词语所暗含的情感因素。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正好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体验和领会。
联系生活,激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加强词语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并在生活场景中运用学过的词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让学生对词语加深印象。
在指导学生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如何形容小动物的足迹。学生发现:“竹叶、梅花、枫叶、月牙都是形容足迹的词语。”“大家尝试画出小动物的脚,然后说说这些动物脚的形状是不是像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将原本无关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等词语与知识整合在一起展开学习。
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展开联想:“大家是否在雪地里踩过脚印呢?有没有看见过其他小动物的脚印,尝试说说看吧。”如有学生提出:“大象的脚印就好像小孩子的脚丫,牛的脚印好像桃心。”笔者让学生将动物的名词和代表其脚印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记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词语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利用联想法学到更多的词语。
在词语教学中,如果能将生活现象和词语结合在一起教学,将促使学生深刻体会词语,并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词语时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掌握正确的词语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
结束语
在小学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参考学生的学情展开词语教学,才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结合真实语境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展开对比探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进行运用,这些方法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让学生克服学习汉字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