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各学科均承担这样的任务,包括小学数学学科。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科的育人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推动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渗透;“四有新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和奉献意识,养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推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具体可以從以下几方面着手。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这里包括爱祖国、爱社会和爱科学的教育等等。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找到根,才能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和资源,在数学课上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满名族的自豪感,推动学生愿意献身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建设中去。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笔者在学生探索出竖式计算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铺地锦”的算法,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模仿这种方法来实践验证,发现这样的算法与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同小异,有着相似的算理。这让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这样的算法可是早于西方若干年的。再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选择了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作为素材,让学生计算其周长,并将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六位的数学史实介绍给学生,这里的数学史着实让学生自豪,祖国大好河山中的点点滴滴也让学生感叹,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明悠然神往,他们为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悠久文明而自豪。
在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养成了民族自豪感。在完成学科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完善了数学的学科育人功能。
渗透节俭养成教育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来推动学生的德育建设,其中就包括对学生的节俭养成教育,在冲击力更强的数据面前,学生可能会感受到比说服教育更强的力量,推动他们从内心深处生成勤俭节约的念头,进而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认识“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带来一组数据,让他们展开计算:1克大米大约是30粒,全国大约有14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一天大约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一个人一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学生在计算之后发现:一粒毫不起眼的大米,在一亿为单位时展现出巨大的能量。此后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计算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杯水会发生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情,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刻,笔者及时引导学生针对计算得出的数据说点什么,学生感悟最深的就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们还针对如何节约粮食和节约用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数据说话,用运算带给学生冲击力,让学生得出感悟,形成共鸣,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节约的意识,推动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合作学习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的不少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的属性比较明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培养,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融入集体,加强与别人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出个人的力量,才能增强集体的活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应该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才能充分发挥小组的战斗力,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更多的站在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除了合作方法的指导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各个小组制定组内合作机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学习小组就凝聚成一个集体,在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也会站在集体的角度来思考,以集体荣誉为重。久而久之,学习小组团结了,取得了一些成就,成员也在其中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在无声中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数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冰冷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一些细小的环节入手,在一些不起眼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一种“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效应。我们坚信,只要将德育放在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一定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为有道德情操的“四有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渗透;“四有新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和奉献意识,养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推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具体可以從以下几方面着手。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这里包括爱祖国、爱社会和爱科学的教育等等。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找到根,才能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和资源,在数学课上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满名族的自豪感,推动学生愿意献身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建设中去。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笔者在学生探索出竖式计算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铺地锦”的算法,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模仿这种方法来实践验证,发现这样的算法与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同小异,有着相似的算理。这让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这样的算法可是早于西方若干年的。再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选择了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作为素材,让学生计算其周长,并将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六位的数学史实介绍给学生,这里的数学史着实让学生自豪,祖国大好河山中的点点滴滴也让学生感叹,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明悠然神往,他们为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悠久文明而自豪。
在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养成了民族自豪感。在完成学科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完善了数学的学科育人功能。
渗透节俭养成教育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来推动学生的德育建设,其中就包括对学生的节俭养成教育,在冲击力更强的数据面前,学生可能会感受到比说服教育更强的力量,推动他们从内心深处生成勤俭节约的念头,进而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认识“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带来一组数据,让他们展开计算:1克大米大约是30粒,全国大约有14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一天大约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一个人一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学生在计算之后发现:一粒毫不起眼的大米,在一亿为单位时展现出巨大的能量。此后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计算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杯水会发生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情,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刻,笔者及时引导学生针对计算得出的数据说点什么,学生感悟最深的就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们还针对如何节约粮食和节约用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数据说话,用运算带给学生冲击力,让学生得出感悟,形成共鸣,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节约的意识,推动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合作学习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的不少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的属性比较明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培养,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融入集体,加强与别人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出个人的力量,才能增强集体的活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应该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才能充分发挥小组的战斗力,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更多的站在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除了合作方法的指导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各个小组制定组内合作机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学习小组就凝聚成一个集体,在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也会站在集体的角度来思考,以集体荣誉为重。久而久之,学习小组团结了,取得了一些成就,成员也在其中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在无声中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数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冰冷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一些细小的环节入手,在一些不起眼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一种“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效应。我们坚信,只要将德育放在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一定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为有道德情操的“四有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