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有明确的要求:养成习作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感情真实。目前,老师们也都认识到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孩子没有作文兴趣,更谈不上真情的流露和童真的表达。笔者前两天听了两节低年级的写话指导课,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教学案例
片断一:一年级《我有一双小小手》写话指导课
师:小朋友,说说你的手怎么样?
生1:我的手很勤劳。
生2:我的手很灵巧。
生3:我的手很能干。
出示句式:我有一双( )的手。
师:谁谁能按照这样的句式夸一夸你的小手?(学生说)
师:那我们的手都能做哪些事?
老师又投影出示:我会用手( )。
(学生回答说我会会写字、整理书包……)
师: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连起来说一句子)
片断二:二年级《写自己喜欢的水果》写话指导课
师:苹果是什么样的?用手提起来像什么?(学生说是扁圆的,像灯笼)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子:苹果是( )形的,像( )。
师:我们再来看苹果的颜色,回忆一下《华北明珠白洋淀》一课描写荷花颜色的句子。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投影出示:苹果有( )色。有( )色,还有( )色,真好看。
师:再来看苹果的味道。用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感觉怎样?能用又( )又( )形容吗?
师:(总结)我们刚才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苹果了?连起来说一说。
师:把这段话写下来,你就成功地写出了一篇小短文了。
教学诊断
这两位教师的作文指导是有缺憾的。
1,统一模式。循规蹈矩,缺乏个性
这两节课都是老师给学生设定了表达的思路,学生的思维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口里的“小手”是老师的。是大人的;学生眼里的“水果”也是老师最喜欢的,是大人眼里的水果。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复制,缺乏个性表达。
2,思维禁锢,情感受限,缺少童真
按正常思维方式,应该是学生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教师再引导怎样说。而两节课恰恰相反,学生按老师提供的句式,想想怎么填进去。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思维规律,这样孩子怎么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呢?还有,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做喜欢的事,孩子们有的捡纸,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写字,有的画画。从孩子的呆滞的表情上看,就是在作秀。因为老师没有真正地挖掘孩子的生活世界,没有让孩子真正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童心没有敞开,情感没有进发,孩子的写话也就没有了童真。
教学建议
缺乏真情实感,是当今作文教学最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让童心唤醒情感,让习作回归本真呢?
一、变学生被动的作文为学生自主的作文
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定要改变过去被动的作文状况,提倡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启发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一个命题也好,多个命题也好,都要让全班学生能够写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的作文。作文要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在一个班里层次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语句通顺一些,选材好一些;有的语句乱一些,选材差一点,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展现自己原始本真的东西,按自己的思路表达。教师的作用是尊重学生感受前提下,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好。多元的才是完美的。教育的生命来自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给学生无拘无束的氛围,让心灵得到解放,让思维在蓝天下自由放飞,人人都能写出个性光彩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个性,真正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的。
二、变闭塞的作文为开放的作文
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让孩子读书,让孩子回忆生活,都是作文的好办法。带孩子参观游览,让孩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有所积累。另外。语言文字也要有所积累。这要读书,要读读写写,要读写结合。
作文课上要看到孩子本真的笑容、听本真的笑声,就要让作文融入孩子的生活。写作不仅仅以生活为圆圈,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孩子用作文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发展自我,表达自我;而不能就作文练作文。作文应该和阅读教学和学校的活动和自己的学习结合,才能写出厚度、写出深度,孩子的作文才具有一等的质感。
教学案例
片断一:一年级《我有一双小小手》写话指导课
师:小朋友,说说你的手怎么样?
生1:我的手很勤劳。
生2:我的手很灵巧。
生3:我的手很能干。
出示句式:我有一双( )的手。
师:谁谁能按照这样的句式夸一夸你的小手?(学生说)
师:那我们的手都能做哪些事?
老师又投影出示:我会用手( )。
(学生回答说我会会写字、整理书包……)
师: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连起来说一句子)
片断二:二年级《写自己喜欢的水果》写话指导课
师:苹果是什么样的?用手提起来像什么?(学生说是扁圆的,像灯笼)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子:苹果是( )形的,像( )。
师:我们再来看苹果的颜色,回忆一下《华北明珠白洋淀》一课描写荷花颜色的句子。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投影出示:苹果有( )色。有( )色,还有( )色,真好看。
师:再来看苹果的味道。用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感觉怎样?能用又( )又( )形容吗?
师:(总结)我们刚才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苹果了?连起来说一说。
师:把这段话写下来,你就成功地写出了一篇小短文了。
教学诊断
这两位教师的作文指导是有缺憾的。
1,统一模式。循规蹈矩,缺乏个性
这两节课都是老师给学生设定了表达的思路,学生的思维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口里的“小手”是老师的。是大人的;学生眼里的“水果”也是老师最喜欢的,是大人眼里的水果。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复制,缺乏个性表达。
2,思维禁锢,情感受限,缺少童真
按正常思维方式,应该是学生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教师再引导怎样说。而两节课恰恰相反,学生按老师提供的句式,想想怎么填进去。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思维规律,这样孩子怎么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呢?还有,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做喜欢的事,孩子们有的捡纸,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写字,有的画画。从孩子的呆滞的表情上看,就是在作秀。因为老师没有真正地挖掘孩子的生活世界,没有让孩子真正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童心没有敞开,情感没有进发,孩子的写话也就没有了童真。
教学建议
缺乏真情实感,是当今作文教学最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让童心唤醒情感,让习作回归本真呢?
一、变学生被动的作文为学生自主的作文
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定要改变过去被动的作文状况,提倡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启发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一个命题也好,多个命题也好,都要让全班学生能够写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的作文。作文要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在一个班里层次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语句通顺一些,选材好一些;有的语句乱一些,选材差一点,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展现自己原始本真的东西,按自己的思路表达。教师的作用是尊重学生感受前提下,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好。多元的才是完美的。教育的生命来自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给学生无拘无束的氛围,让心灵得到解放,让思维在蓝天下自由放飞,人人都能写出个性光彩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个性,真正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的。
二、变闭塞的作文为开放的作文
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让孩子读书,让孩子回忆生活,都是作文的好办法。带孩子参观游览,让孩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有所积累。另外。语言文字也要有所积累。这要读书,要读读写写,要读写结合。
作文课上要看到孩子本真的笑容、听本真的笑声,就要让作文融入孩子的生活。写作不仅仅以生活为圆圈,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孩子用作文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发展自我,表达自我;而不能就作文练作文。作文应该和阅读教学和学校的活动和自己的学习结合,才能写出厚度、写出深度,孩子的作文才具有一等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