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该片段是课题3中的第一课时。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以及自己的预习,能否分别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生:能行。(大家异口同声)
师:那么,探究实验一般有哪些主要步骤?
众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等。
师:出示一瓶集满CO2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生1:我发现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密度比空气大。
生2:不对,味道不能通过观察得出。颜色可通过观察得出、密度也可以,因为集满CO2的集气瓶是正放在桌面上的。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位同学的回答正确吗?
众生:正确。
师:请大家思考,我们要通过探究得出CO2气体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那怎么假设?
生:假设在通常的条件下CO2气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师:那怎么设计实验验证。
生: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先观察颜色,然后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闻。
师:叫两名学生上台操作,一名做颜色的探究实验,一名做味道的探究实验,并汇报结果。同时,大家注意观察看谁的操作规范。
生1:通过观察,得出在通常的条件下CO2气体没有颜色,。
生2:通过闻,得出在通常的条件下CO2气体没有味道。
师:除此之外,再有别的办法没有。
生:有(个别同学回答)
师:请你上台将你的操作叙述一下,并实验。
生:做一次深呼吸,先用口呼出气体,看有无顔色,再用鼻子呼出气体,感觉有无味道。
师:那大家想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大家现在都品尝一下吧!
(个别学生做的很投入,几乎弯下了腰,气氛高涨)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CO2密度比空气大,除了将集满CO2气体正放在桌面证实密度比空气大外,还能用别的方法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生:假设CO2密度比空气大,取一个烧杯,给烧杯内放两个高低不同的蜡烛,且点燃,用试先收集好的一瓶CO2气体往下倒,边倒边观察现象,若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
师:大家考虑他的实验方案可行吗?
生:可行
师:叫一个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结论。
师:这个实验,还证实了CO2的什么性质?
生: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师:除此再有别的实验能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吗?
师:展示并说:这里有一个小木棍、两端各用细线系有一个一次性纸杯、铁架台等仪器。
生1: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以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2:还有将两端系有一个大小相同的一次性纸质水杯的木棍,挂在铁架台上并调节平衡,然后给其中一个纸质水杯倾倒CO2若纸质水杯下沉,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3:还有用气球收集一气球CO2气体,并用细线把气球口扎紧,放入空气中,若气球下降而不上升,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4:还有空气中有CO2,山洞中CO2密度较大,可用火把进入山洞实验、先放入高处,再放入低处,若低处火把熄灭,高处不熄灭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通过启发,学生讨论,学生兴趣高涨)
师:看来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的方法也不至于教材说的那一种,至少有5种方法,由于条件有限,再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最后两种没有办法实验,第二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现在我叫一名同学上台做第三种实验。
生: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结合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CO2还有什么物理性质,想一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讨论。
生:CO2气体能不能溶于水?
师:怎么假设探究?
生1:假设CO2气体能溶于水。
生2:不对,假设CO2气体能溶于水,还能和水发生反应。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位同学的假设正确吗?
生:正確。
师:那么又怎么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呢?请讨论。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说用教材[实验6—6]即用4朵小红花来探究)
师:那好,我现在给大家演示,大家注意、观察并思考此实验只能说明CO2能溶于水吗?我做完实验请同学们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生1:不仅说明能溶于水,而且还可说明CO2和水可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性质。
生2:还能说明碳酸不稳定,可分解成CO2和H2O;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除此之外,再可用其它实验能探究吗?(边说边出示)我这里有一瓶紫色石蕊试液还有一瓶汽水、澄清石灰水、玻璃瓶、试管、导气管等仪器,针对这些实验仪器,再仔细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1:假设能溶于水,给试管里倾倒2-3ml水并滴一点石蕊试液,再用玻璃管给吹气,若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再加热红色又变为紫色证明CO2能溶于水。
生2:假设汽水中含有CO2气体,说明CO2气体就能溶于水,因此,可将汽水瓶盖钻一个小洞,插入导气管,并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振动汽水,若产生的气体使石灰水浑浊,说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则证明CO2气体能溶于水。 生3:假设汽水中含有CO2气体,说明CO2能溶于水,可将汽水瓶盖打开,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振动汽水,若产生的气体使玻璃片上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则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说明CO2能溶于水。
师:再有别的探究方法没有。
生:没有
师:那么大家在考虑刚才第三个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还说明CO2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师:叫三名同学上台做实验
……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新理念,以及探究式教学特点,课后对这堂成功的课进行了反思。
1.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种读本,一种范例,一种教育资源,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就像CO2的性质,教材上只介绍了一种探究方法,而我在备课中整合了教参、习题以及实验仪器等各种教育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运用探究原理,探究CO2的性质,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2.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努力联系实际或展示实验仪器,创设问题情景,将新知识学习置于问题情境中,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尽管有些方法欠规范,但只要教师认真分析指出不足,可较好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3.注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主宰课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尽量让学生提,结论让学生探究得出。
4.注重运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探究方法。新课程明确提出,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按照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達与交流的步骤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探究的科学原理,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以及自己的预习,能否分别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生:能行。(大家异口同声)
师:那么,探究实验一般有哪些主要步骤?
众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等。
师:出示一瓶集满CO2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生1:我发现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密度比空气大。
生2:不对,味道不能通过观察得出。颜色可通过观察得出、密度也可以,因为集满CO2的集气瓶是正放在桌面上的。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位同学的回答正确吗?
众生:正确。
师:请大家思考,我们要通过探究得出CO2气体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那怎么假设?
生:假设在通常的条件下CO2气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师:那怎么设计实验验证。
生: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先观察颜色,然后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闻。
师:叫两名学生上台操作,一名做颜色的探究实验,一名做味道的探究实验,并汇报结果。同时,大家注意观察看谁的操作规范。
生1:通过观察,得出在通常的条件下CO2气体没有颜色,。
生2:通过闻,得出在通常的条件下CO2气体没有味道。
师:除此之外,再有别的办法没有。
生:有(个别同学回答)
师:请你上台将你的操作叙述一下,并实验。
生:做一次深呼吸,先用口呼出气体,看有无顔色,再用鼻子呼出气体,感觉有无味道。
师:那大家想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大家现在都品尝一下吧!
(个别学生做的很投入,几乎弯下了腰,气氛高涨)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CO2密度比空气大,除了将集满CO2气体正放在桌面证实密度比空气大外,还能用别的方法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生:假设CO2密度比空气大,取一个烧杯,给烧杯内放两个高低不同的蜡烛,且点燃,用试先收集好的一瓶CO2气体往下倒,边倒边观察现象,若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
师:大家考虑他的实验方案可行吗?
生:可行
师:叫一个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结论。
师:这个实验,还证实了CO2的什么性质?
生: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师:除此再有别的实验能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吗?
师:展示并说:这里有一个小木棍、两端各用细线系有一个一次性纸杯、铁架台等仪器。
生1: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以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2:还有将两端系有一个大小相同的一次性纸质水杯的木棍,挂在铁架台上并调节平衡,然后给其中一个纸质水杯倾倒CO2若纸质水杯下沉,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3:还有用气球收集一气球CO2气体,并用细线把气球口扎紧,放入空气中,若气球下降而不上升,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4:还有空气中有CO2,山洞中CO2密度较大,可用火把进入山洞实验、先放入高处,再放入低处,若低处火把熄灭,高处不熄灭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通过启发,学生讨论,学生兴趣高涨)
师:看来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的方法也不至于教材说的那一种,至少有5种方法,由于条件有限,再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最后两种没有办法实验,第二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现在我叫一名同学上台做第三种实验。
生: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结合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CO2还有什么物理性质,想一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讨论。
生:CO2气体能不能溶于水?
师:怎么假设探究?
生1:假设CO2气体能溶于水。
生2:不对,假设CO2气体能溶于水,还能和水发生反应。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位同学的假设正确吗?
生:正確。
师:那么又怎么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呢?请讨论。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说用教材[实验6—6]即用4朵小红花来探究)
师:那好,我现在给大家演示,大家注意、观察并思考此实验只能说明CO2能溶于水吗?我做完实验请同学们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生1:不仅说明能溶于水,而且还可说明CO2和水可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性质。
生2:还能说明碳酸不稳定,可分解成CO2和H2O;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除此之外,再可用其它实验能探究吗?(边说边出示)我这里有一瓶紫色石蕊试液还有一瓶汽水、澄清石灰水、玻璃瓶、试管、导气管等仪器,针对这些实验仪器,再仔细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1:假设能溶于水,给试管里倾倒2-3ml水并滴一点石蕊试液,再用玻璃管给吹气,若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再加热红色又变为紫色证明CO2能溶于水。
生2:假设汽水中含有CO2气体,说明CO2气体就能溶于水,因此,可将汽水瓶盖钻一个小洞,插入导气管,并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振动汽水,若产生的气体使石灰水浑浊,说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则证明CO2气体能溶于水。 生3:假设汽水中含有CO2气体,说明CO2能溶于水,可将汽水瓶盖打开,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振动汽水,若产生的气体使玻璃片上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则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说明CO2能溶于水。
师:再有别的探究方法没有。
生:没有
师:那么大家在考虑刚才第三个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还说明CO2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师:叫三名同学上台做实验
……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新理念,以及探究式教学特点,课后对这堂成功的课进行了反思。
1.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种读本,一种范例,一种教育资源,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就像CO2的性质,教材上只介绍了一种探究方法,而我在备课中整合了教参、习题以及实验仪器等各种教育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运用探究原理,探究CO2的性质,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2.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努力联系实际或展示实验仪器,创设问题情景,将新知识学习置于问题情境中,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尽管有些方法欠规范,但只要教师认真分析指出不足,可较好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3.注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主宰课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尽量让学生提,结论让学生探究得出。
4.注重运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探究方法。新课程明确提出,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按照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達与交流的步骤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探究的科学原理,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