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红这位现代文学洛神的传奇女作家在本土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通过景观雕塑途径复兴萧红文化成为必要的新课题。本文从文学叙事性角度与雕塑空间营造的手段结合,以萧红的人生经历作为空间的叙事线索,并通过多种空间塑造手法融合体验互动解析设计方案,旨在从更深层次触动人们对萧红的认知,为萧红文化的推广复兴提供新的拓展途径。
关键词:萧红文化;叙事性空间;体验
1 缘起——增强萧红故乡本土文化自信
萧红的一生只经历了短短31年岁月,是现代以来东北最有才华最杰出女作家之一。可萧红仍处于“低估”的状态,其一是文学成就被低估,其二是本土认知低。萧红之于哈尔滨的意义应如鲁迅之于绍兴,可萧红在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却相去甚微。2013年电影《萧红》公映后,票房也反映惨淡,这种现象从根源上反映了萧红在当今没有得到足够的公众关注。近年,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也将发展“萧红品牌”作为一号工程进行宣传,为此萧红研究学者叶军和章海宁对萧红这种不公现状发表了多次呼吁。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呼兰区开发建设了我国首个以萧红命名的公园,公园选址在呼兰区一个天然冷水湖场地当中,并由黑龙江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林建群教授,与哈尔滨黑龙江省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纪连路教授为主创组成设计团队,为园内景观雕塑进行了初步方案及其深化设计并监理后续实施。萧红公园的建设的初衷,在于吸引更多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公众的关注,提升萧红故乡的文化品位,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挖掘本土题材创作的自觉性,提高公众的本土认知。
2 理念——营造序列雕塑叙事空间
何为叙事空间?“叙事”,即讲故事,叙事空间则是将多组雕塑依据叙事情节轨迹合理巧妙地布置于场所中,使之与观者的体验感受建立起密切的关联,赋予可叙事的内涵价值,建构叙事性雕塑空间。这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态的表达,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可以给人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的意境场所。萧红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波折经历,其每一段人生的遭遇都对应着一座城市,由此,萧红公园的主要雕塑节点分布,人生阅历中典型事件发生地点按照地理和时间顺序转换为空间叙事线索,形成空间再现的叙事场所,共有八处叙事雕塑节点,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1)“起”。在由两个雕塑节点组成,第一节点作为叙事性的序章。描述了萧红与其祖父在呼兰老家的生活场景,雕塑主体采用情景再现构架,将老宅院进行“片段式”的剖面处理,把青瓦、砖墙和土炕、油灯、炕琴等萧红故居中的典型家具提炼和整合,形成一个可参与的展示剖面构架,在旁设有萧红与其祖父祖孙二人的雕塑,采用将“情”带入“景”的设计手法;第二节点从叙事角度表达了一个转折性的场景,萧红认识了萧军并收获了第一份爱情,雕塑场景中采用透雕的形式。以一面镂空的墙体将空间分割为表里,雕塑人物一里一外,形成丰富的纵深空间。(2)“承”。第三节点在叙事表达中起转折作用,主题为萧红与萧军为躲避迫害前往青岛,雕塑以二人的人像雕塑表达这段时间段中两个人的同甘共苦深深地情愫,其中萧红以圆雕姿态坐于萧军之前,后方的萧军则以平面剪影式的浮雕形式表达,产生了一刚一柔,形态与体量的对比;叙事序列中的第四节点是高潮部分,萧红是非常受鲁迅关照和喜爱的,场景表现了鲁迅对年轻作家父亲般的慈爱。萧红正将煎好的药端给慈祥的坐在藤椅上的鲁迅,雕塑以铸铜材质和动态情节再现,表达了深层意义上,鲁迅帮助二萧真正进入了文学界的师恩。(3)“转”。萧红接下来的人生开始变得多舛了起来,先是与萧军感情上发生了破裂,孤独的前往日本,后又因鲁迅先生的离世返回上海,这些悲剧在整体叙事情节通过滨水景观虚空间表达孤独感,用以虚空间的形式表达。为整体叙事序列进行转折。转折节点表现了萧红与端木、丁玲之间的关系,萧红和端木蕻良的雕塑场景中的端木同采用了虚化表现手法,但相比萧军更加单薄,象征着端木对于萧红的胆小、怯懦、孩子气的态度。而两位女性作家的雕塑表现则有一些惺惺相惜的意味,萧红与丁玲在临汾和西安产生交集,并留下深刻印象,其叙事主题为“两河相会”,后方是廊架式结构塑有呼兰河与桑干河字样,以二人著作中的同质点以雕塑将两人联系。(4)“合”。的叙事空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萧红在圆桌旁伏案而坐的雕塑,从情节上叙述了萧红在香港的最后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通过夸张加长尺度的桌面和单摆平放的一本本著作,展示了萧红短暂人生的拥有的众多文学成就。第二部分作为叙事的最后结局,由全公园核心雕塑的萧红纪念雕塑构成,雕塑以萧红从她的著作中走出表达,其背景以通透、竖立、叠加的书稿形态围合而成,其上镂刻有其著作的文稿及笔下经典人物,以翻开竖立的书本象征萧红的文学价值。在整体空间序列中起到点题、聚合视线的作用。萧红公园的雕塑空间以叙事手法,通过事件线索步步推进,各节点间有着顺畅的逻辑叙事关系,同时节点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构,共同形成叙事主题,每一处地段都有其个性主题和空间特质,这将易于游人的识别和记忆。
图1 叙事节点分布及雕塑手稿
3 诉求——建构互动形式引发深层体验
“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是评价公共艺术品的标准,这说明要将雕塑空间打造为互动性的参与空间与人触动才能引人深思、触人感想。参与与互动是雕塑意涵传达的扩展方式,这可以让参观者更容易认知、体验其深层意蕴。公园内雕塑环境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互动参与和情景再现,如序章中的呼兰老家的场景,游人可亲身参与到雕塑场景当中,可以坐在土炕上通过独特视角进行观察,并以触觉促发感知,与雕塑细节进行互动。由那个年代的象征符号加深时代印记,创造一种体验的回忆。体验场景通过空间对景、点景、夹景、障景、透景、借景等造景手法,与铸铜、铸铁、花岗岩等多样的材质的对比协调。其形式不只表达萧红生平故事,更会激发人们去思索其深层意蕴。从中读出萧红的“寂寞”心境。联想其文学作品,使得每一个观者触发属于自己的对萧红的认知理解。
4 结语
萧红公园叙事性雕塑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作家的题材——萧红,一生寂寞的情感生活和伟大的文学成就形成对比,并将这种叙事线索创造性地置入空间序列,编排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内在张力的逻辑秩序,通过一系列的叙事修辞策略在雕塑空间中构建场所精神和情感体验,让参观者在休闲和思考当中了解萧红的人物生平故事,感受萧红的文学创作背景,思考萧红对于当地以及中国文学的价值。本文希望通过解析萧红公园主题雕塑群的设计理念,使萧红文化的本土认知得以提升,对“萧红文化”在本土的推广也起到卓有成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君.萧红与鲁迅[J].学习与探索,2011(3):55.
[2] 萧红.致白朗.萧红全集·八月天[M].凤凰出版社,2010:200.
[3] 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刘茜茜.叙事性景观多维传感法研究——以望城县西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D].中南大学,2011.
[5] 米克巴尔(荷).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萧红文化;叙事性空间;体验
1 缘起——增强萧红故乡本土文化自信
萧红的一生只经历了短短31年岁月,是现代以来东北最有才华最杰出女作家之一。可萧红仍处于“低估”的状态,其一是文学成就被低估,其二是本土认知低。萧红之于哈尔滨的意义应如鲁迅之于绍兴,可萧红在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却相去甚微。2013年电影《萧红》公映后,票房也反映惨淡,这种现象从根源上反映了萧红在当今没有得到足够的公众关注。近年,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也将发展“萧红品牌”作为一号工程进行宣传,为此萧红研究学者叶军和章海宁对萧红这种不公现状发表了多次呼吁。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呼兰区开发建设了我国首个以萧红命名的公园,公园选址在呼兰区一个天然冷水湖场地当中,并由黑龙江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林建群教授,与哈尔滨黑龙江省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纪连路教授为主创组成设计团队,为园内景观雕塑进行了初步方案及其深化设计并监理后续实施。萧红公园的建设的初衷,在于吸引更多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公众的关注,提升萧红故乡的文化品位,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挖掘本土题材创作的自觉性,提高公众的本土认知。
2 理念——营造序列雕塑叙事空间
何为叙事空间?“叙事”,即讲故事,叙事空间则是将多组雕塑依据叙事情节轨迹合理巧妙地布置于场所中,使之与观者的体验感受建立起密切的关联,赋予可叙事的内涵价值,建构叙事性雕塑空间。这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态的表达,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可以给人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的意境场所。萧红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波折经历,其每一段人生的遭遇都对应着一座城市,由此,萧红公园的主要雕塑节点分布,人生阅历中典型事件发生地点按照地理和时间顺序转换为空间叙事线索,形成空间再现的叙事场所,共有八处叙事雕塑节点,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1)“起”。在由两个雕塑节点组成,第一节点作为叙事性的序章。描述了萧红与其祖父在呼兰老家的生活场景,雕塑主体采用情景再现构架,将老宅院进行“片段式”的剖面处理,把青瓦、砖墙和土炕、油灯、炕琴等萧红故居中的典型家具提炼和整合,形成一个可参与的展示剖面构架,在旁设有萧红与其祖父祖孙二人的雕塑,采用将“情”带入“景”的设计手法;第二节点从叙事角度表达了一个转折性的场景,萧红认识了萧军并收获了第一份爱情,雕塑场景中采用透雕的形式。以一面镂空的墙体将空间分割为表里,雕塑人物一里一外,形成丰富的纵深空间。(2)“承”。第三节点在叙事表达中起转折作用,主题为萧红与萧军为躲避迫害前往青岛,雕塑以二人的人像雕塑表达这段时间段中两个人的同甘共苦深深地情愫,其中萧红以圆雕姿态坐于萧军之前,后方的萧军则以平面剪影式的浮雕形式表达,产生了一刚一柔,形态与体量的对比;叙事序列中的第四节点是高潮部分,萧红是非常受鲁迅关照和喜爱的,场景表现了鲁迅对年轻作家父亲般的慈爱。萧红正将煎好的药端给慈祥的坐在藤椅上的鲁迅,雕塑以铸铜材质和动态情节再现,表达了深层意义上,鲁迅帮助二萧真正进入了文学界的师恩。(3)“转”。萧红接下来的人生开始变得多舛了起来,先是与萧军感情上发生了破裂,孤独的前往日本,后又因鲁迅先生的离世返回上海,这些悲剧在整体叙事情节通过滨水景观虚空间表达孤独感,用以虚空间的形式表达。为整体叙事序列进行转折。转折节点表现了萧红与端木、丁玲之间的关系,萧红和端木蕻良的雕塑场景中的端木同采用了虚化表现手法,但相比萧军更加单薄,象征着端木对于萧红的胆小、怯懦、孩子气的态度。而两位女性作家的雕塑表现则有一些惺惺相惜的意味,萧红与丁玲在临汾和西安产生交集,并留下深刻印象,其叙事主题为“两河相会”,后方是廊架式结构塑有呼兰河与桑干河字样,以二人著作中的同质点以雕塑将两人联系。(4)“合”。的叙事空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萧红在圆桌旁伏案而坐的雕塑,从情节上叙述了萧红在香港的最后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通过夸张加长尺度的桌面和单摆平放的一本本著作,展示了萧红短暂人生的拥有的众多文学成就。第二部分作为叙事的最后结局,由全公园核心雕塑的萧红纪念雕塑构成,雕塑以萧红从她的著作中走出表达,其背景以通透、竖立、叠加的书稿形态围合而成,其上镂刻有其著作的文稿及笔下经典人物,以翻开竖立的书本象征萧红的文学价值。在整体空间序列中起到点题、聚合视线的作用。萧红公园的雕塑空间以叙事手法,通过事件线索步步推进,各节点间有着顺畅的逻辑叙事关系,同时节点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构,共同形成叙事主题,每一处地段都有其个性主题和空间特质,这将易于游人的识别和记忆。
图1 叙事节点分布及雕塑手稿
3 诉求——建构互动形式引发深层体验
“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是评价公共艺术品的标准,这说明要将雕塑空间打造为互动性的参与空间与人触动才能引人深思、触人感想。参与与互动是雕塑意涵传达的扩展方式,这可以让参观者更容易认知、体验其深层意蕴。公园内雕塑环境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互动参与和情景再现,如序章中的呼兰老家的场景,游人可亲身参与到雕塑场景当中,可以坐在土炕上通过独特视角进行观察,并以触觉促发感知,与雕塑细节进行互动。由那个年代的象征符号加深时代印记,创造一种体验的回忆。体验场景通过空间对景、点景、夹景、障景、透景、借景等造景手法,与铸铜、铸铁、花岗岩等多样的材质的对比协调。其形式不只表达萧红生平故事,更会激发人们去思索其深层意蕴。从中读出萧红的“寂寞”心境。联想其文学作品,使得每一个观者触发属于自己的对萧红的认知理解。
4 结语
萧红公园叙事性雕塑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作家的题材——萧红,一生寂寞的情感生活和伟大的文学成就形成对比,并将这种叙事线索创造性地置入空间序列,编排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内在张力的逻辑秩序,通过一系列的叙事修辞策略在雕塑空间中构建场所精神和情感体验,让参观者在休闲和思考当中了解萧红的人物生平故事,感受萧红的文学创作背景,思考萧红对于当地以及中国文学的价值。本文希望通过解析萧红公园主题雕塑群的设计理念,使萧红文化的本土认知得以提升,对“萧红文化”在本土的推广也起到卓有成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君.萧红与鲁迅[J].学习与探索,2011(3):55.
[2] 萧红.致白朗.萧红全集·八月天[M].凤凰出版社,2010:200.
[3] 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刘茜茜.叙事性景观多维传感法研究——以望城县西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D].中南大学,2011.
[5] 米克巴尔(荷).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