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的水烟斗是何时失踪的,已不知晓,只记得失踪后的第二天爷爷就自己动手做了一根烟棍。
爷爷从竹山上挖来一根小竹子,削去根须,剪掉枝杈,取一尺多长的竹坯,得到烟棍雏形。继续挫磨须根成鸟冠形,烟棍斗锅处慢慢呈现出优美的弧线。在斗锅表面包一层薄薄的金属片,用小铆钉固定,然后量好尺寸在烟棍斗锅上钻孔,再把細铁丝烧红,穿进竹节里,来回几次,不多久,烟道就贯通了。最后便是打磨烟杆和烟嘴,这是个精致活,需用水砂纸细心地打磨抛光,直至手感温润细腻。竹烟棍做好,用细麻绳在烟杆中间打几个金刚结,套上挂钩,一件工艺品就制成了。从此这根竹烟棍就挂在爷爷的腰带上,直到爷爷老去也没有离过身。
曾经我问爷爷为啥喜欢竹制烟棍。爷爷带我到竹山,指着漫山大小不一的竹子,语重心长地说:“别看竹子外表不起眼,咱庄稼人离不开它。”我有些不懂爷爷的话,想起家里许多寻常的竹制品:竹席竹床、竹筏竹竿、竹筐竹箩、竹篮竹篓、竹凳竹椅、竹筷竹垫……似乎又明白些什么,不由渐渐喜欢起竹子来。
暑假是农活最忙的时候,爷爷每天扛着农具去田地里劳动。我蹦蹦跳跳地跟在爷爷后面,看到爷爷腰间的烟棍随着他的脚步上蹦下跳,它似乎和我一样开心,我感觉它不是烟棍,而是一直陪伴爷爷的小精灵。到了田里,爷爷赶牛犁田,我便在田岸边除草。天太热了,塘边,水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风吹过;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没有一只鸟飞过;天上,太阳还是那么刺眼,没有一片云飘过。我到树荫下歇了几回,爷爷还在犁田,草帽下古铜色的脸上汗珠不停地滚下来,身上的对开襟早已湿透。终于,爷爷也来到树荫下,用草帽垫着坐在一块大石上。爷爷拿出竹烟棍,阳光下,竹烟棍和爷爷脸色一样,也是古铜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吧。爷爷揉了几下黄烟,装满斗锅,点燃,轻轻地吸一口,从鼻孔里缓缓喷出几缕白烟来。白烟慢慢散去,爷爷犁田的疲劳也似乎随着白烟飘走了,脸上又慢慢恢复先前的安祥。几斗黄烟吸下来,爷爷古铜色的脸周围,竟然渐渐笼罩了一层白烟,久久不散,好看极了。白烟中的爷爷有一种仙气,像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下凡。不久白烟散去,爷爷见我看得入神,在鞋底下磕了几下烟棍,用常备的小布片拭净烟棍,摸摸我的头说:“人要勤快,要做有用的人。”我听了,点点头,很是向往以后有用的样子。
包产到户后的一天晚上,家里堂前围坐着许多人,是村队长带着村里人来和爷爷商量财叔屋基的事。我们村四面环山,人多田地少,宅基地更少。昏暗的油灯下,大人们围坐在火堆旁边,他们一会儿低声聊天,一会儿高声争执。爷爷陪着几个小爷安静地抽着黄烟,不一会儿堂前便弥漫起一层薄薄的青烟。夜深了,我挑来几担硬柴放在火堆旁就去睡了。公鸡啼叫,我醒来,听到堂前还有说话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我赶紧起床为大人们酾茶续水。不一会儿,母亲叫我给每个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面条很快吃完,大人们脸上吃面条时的笑容很快又严肃了起来,没有人再说屋基的事。堂前一阵长时间的静默,只有火堆里硬柴不时爆裂发出的响声。又一阵静默过后,爷爷放下手中的烟棍,咳了几下说:”我山脚下那方水田割一块给他。”母亲听了,欲言又止。财叔听了,见大家没有异议,连声感谢爷爷:“您老今晚贴面条,割水田,大恩如再生父母。”爷爷挥了挥手中的竹烟棍说:“老话说得好:‘亲帮亲,邻帮邻’。”如果不是爷爷拉着,财叔就要给爷爷跪下。村人们散去后,爷爷对母亲和我说:“邻里之间,能帮就帮,我们要做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人,是爷爷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期盼。
我参加工作以后的一年暑假,已经连续四十多天没有下雨,田地都干裂了,口子大的地方脚都可以放进去。不漫水,晚稻秧苗插不下去。我们村有几座小水库,还能自保。邻村没有水库,乡里协调从我们村调水。我们村里的秧苗已经插下去了,刚施过肥,调水需要从这些水田经过。由于大水长时间漫过水田,不仅会冲走刚施的肥料,而且会影响秧苗生长,村里没有人愿意借水路。眼看季节不等人,邻村人只好来找爷爷帮忙。爷爷带他们实地看了一会儿,就建议从我家水田过水,水路更短,浪费更少,只是要增加一辆水车往高处拉水。邻村人拿出几张钱来,连声感谢:“您老是个好人!难怪大家都说遇事要靠您老转弯!”爷爷没有接钱,对着烟嘴吹了吹,摸了摸烟棍说:“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困难。这事不要放在心上。”看着邻村人感激的眼神,再看着仙风道骨般爷爷手中的那根竹烟棍,我似乎慢慢懂了“有用”的真义——平常但不平凡,平凡但不平庸。
这年秋收过后,矶山湖2799工程大会战在都昌矶山一带进行,爷爷带我参加了这次会战。工程指挥部将全县农民工按乡镇划分片区,安置在矶山一带的村庄住宿。农民工因陋就简,在村里的祠堂和保管室地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放一床被子就当做床。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很快进入了梦乡,少数精力旺盛的人,摸黑到村里的地里拔萝卜、掰甘蔗。第二天,村民们不见地里的萝卜和甘蔗,就到各住宿点轮番叫骂。叫骂过后,地里的萝卜和甘蔗依旧“失踪”,村民们不干了,他们在农民工出行的路上设置路障,双方矛盾一触即发。不得已,爷爷出面陪同村长和附近住宿点的负责人碰头,约定各自管好自己的人。晚上,黑黝黝的煤油灯下,爷爷手中的竹烟棍似乎发出幽光。爷爷一边摸着烟棍,一边语气平和地说:“我就一句话——希望大家不要丢祖宗的脸,有用的人不会干这种事。”从这天晚上到大会战结束,农民工和村民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后来,亲人们给爷爷买来各种烟斗,有金属的,有陶瓷的,甚至有实木雕花的。爷爷却一直只用挂在腰间的那根竹烟棍,用爷爷自己的话说:“习惯了,还是老烟棍就手啊。”
再后来,爷爷病倒在床上的时候,熟悉的人,陌生的人都不断地来看望爷爷。这时候,爷爷叫我做得最多的是帮他装烟、点烟、拭净烟棍。
爷爷走的时候,手里是握着他的竹烟棍的。出殡的时候,村里村外、本乡外乡的,许多人都来送爷爷最后一程。看着长长的送灵队伍,我的眼睛湿润了:爷爷是个平常的农民,一辈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爷爷是个平凡的人,像那漫山的竹子一样平凡;但爷爷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有着一颗悲悯之心仁爱之心。而那根竹烟棍,将陪伴爷爷回到黄土地宽大的怀抱,一同化为黄土魂。
苏轼写过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如今读来,似乎找到了爷爷偏爱竹烟棍的缘由。
想念爷爷,还有那——竹烟棍。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爷爷从竹山上挖来一根小竹子,削去根须,剪掉枝杈,取一尺多长的竹坯,得到烟棍雏形。继续挫磨须根成鸟冠形,烟棍斗锅处慢慢呈现出优美的弧线。在斗锅表面包一层薄薄的金属片,用小铆钉固定,然后量好尺寸在烟棍斗锅上钻孔,再把細铁丝烧红,穿进竹节里,来回几次,不多久,烟道就贯通了。最后便是打磨烟杆和烟嘴,这是个精致活,需用水砂纸细心地打磨抛光,直至手感温润细腻。竹烟棍做好,用细麻绳在烟杆中间打几个金刚结,套上挂钩,一件工艺品就制成了。从此这根竹烟棍就挂在爷爷的腰带上,直到爷爷老去也没有离过身。
曾经我问爷爷为啥喜欢竹制烟棍。爷爷带我到竹山,指着漫山大小不一的竹子,语重心长地说:“别看竹子外表不起眼,咱庄稼人离不开它。”我有些不懂爷爷的话,想起家里许多寻常的竹制品:竹席竹床、竹筏竹竿、竹筐竹箩、竹篮竹篓、竹凳竹椅、竹筷竹垫……似乎又明白些什么,不由渐渐喜欢起竹子来。
暑假是农活最忙的时候,爷爷每天扛着农具去田地里劳动。我蹦蹦跳跳地跟在爷爷后面,看到爷爷腰间的烟棍随着他的脚步上蹦下跳,它似乎和我一样开心,我感觉它不是烟棍,而是一直陪伴爷爷的小精灵。到了田里,爷爷赶牛犁田,我便在田岸边除草。天太热了,塘边,水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风吹过;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没有一只鸟飞过;天上,太阳还是那么刺眼,没有一片云飘过。我到树荫下歇了几回,爷爷还在犁田,草帽下古铜色的脸上汗珠不停地滚下来,身上的对开襟早已湿透。终于,爷爷也来到树荫下,用草帽垫着坐在一块大石上。爷爷拿出竹烟棍,阳光下,竹烟棍和爷爷脸色一样,也是古铜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吧。爷爷揉了几下黄烟,装满斗锅,点燃,轻轻地吸一口,从鼻孔里缓缓喷出几缕白烟来。白烟慢慢散去,爷爷犁田的疲劳也似乎随着白烟飘走了,脸上又慢慢恢复先前的安祥。几斗黄烟吸下来,爷爷古铜色的脸周围,竟然渐渐笼罩了一层白烟,久久不散,好看极了。白烟中的爷爷有一种仙气,像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下凡。不久白烟散去,爷爷见我看得入神,在鞋底下磕了几下烟棍,用常备的小布片拭净烟棍,摸摸我的头说:“人要勤快,要做有用的人。”我听了,点点头,很是向往以后有用的样子。
包产到户后的一天晚上,家里堂前围坐着许多人,是村队长带着村里人来和爷爷商量财叔屋基的事。我们村四面环山,人多田地少,宅基地更少。昏暗的油灯下,大人们围坐在火堆旁边,他们一会儿低声聊天,一会儿高声争执。爷爷陪着几个小爷安静地抽着黄烟,不一会儿堂前便弥漫起一层薄薄的青烟。夜深了,我挑来几担硬柴放在火堆旁就去睡了。公鸡啼叫,我醒来,听到堂前还有说话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我赶紧起床为大人们酾茶续水。不一会儿,母亲叫我给每个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面条很快吃完,大人们脸上吃面条时的笑容很快又严肃了起来,没有人再说屋基的事。堂前一阵长时间的静默,只有火堆里硬柴不时爆裂发出的响声。又一阵静默过后,爷爷放下手中的烟棍,咳了几下说:”我山脚下那方水田割一块给他。”母亲听了,欲言又止。财叔听了,见大家没有异议,连声感谢爷爷:“您老今晚贴面条,割水田,大恩如再生父母。”爷爷挥了挥手中的竹烟棍说:“老话说得好:‘亲帮亲,邻帮邻’。”如果不是爷爷拉着,财叔就要给爷爷跪下。村人们散去后,爷爷对母亲和我说:“邻里之间,能帮就帮,我们要做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人,是爷爷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期盼。
我参加工作以后的一年暑假,已经连续四十多天没有下雨,田地都干裂了,口子大的地方脚都可以放进去。不漫水,晚稻秧苗插不下去。我们村有几座小水库,还能自保。邻村没有水库,乡里协调从我们村调水。我们村里的秧苗已经插下去了,刚施过肥,调水需要从这些水田经过。由于大水长时间漫过水田,不仅会冲走刚施的肥料,而且会影响秧苗生长,村里没有人愿意借水路。眼看季节不等人,邻村人只好来找爷爷帮忙。爷爷带他们实地看了一会儿,就建议从我家水田过水,水路更短,浪费更少,只是要增加一辆水车往高处拉水。邻村人拿出几张钱来,连声感谢:“您老是个好人!难怪大家都说遇事要靠您老转弯!”爷爷没有接钱,对着烟嘴吹了吹,摸了摸烟棍说:“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困难。这事不要放在心上。”看着邻村人感激的眼神,再看着仙风道骨般爷爷手中的那根竹烟棍,我似乎慢慢懂了“有用”的真义——平常但不平凡,平凡但不平庸。
这年秋收过后,矶山湖2799工程大会战在都昌矶山一带进行,爷爷带我参加了这次会战。工程指挥部将全县农民工按乡镇划分片区,安置在矶山一带的村庄住宿。农民工因陋就简,在村里的祠堂和保管室地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放一床被子就当做床。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很快进入了梦乡,少数精力旺盛的人,摸黑到村里的地里拔萝卜、掰甘蔗。第二天,村民们不见地里的萝卜和甘蔗,就到各住宿点轮番叫骂。叫骂过后,地里的萝卜和甘蔗依旧“失踪”,村民们不干了,他们在农民工出行的路上设置路障,双方矛盾一触即发。不得已,爷爷出面陪同村长和附近住宿点的负责人碰头,约定各自管好自己的人。晚上,黑黝黝的煤油灯下,爷爷手中的竹烟棍似乎发出幽光。爷爷一边摸着烟棍,一边语气平和地说:“我就一句话——希望大家不要丢祖宗的脸,有用的人不会干这种事。”从这天晚上到大会战结束,农民工和村民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后来,亲人们给爷爷买来各种烟斗,有金属的,有陶瓷的,甚至有实木雕花的。爷爷却一直只用挂在腰间的那根竹烟棍,用爷爷自己的话说:“习惯了,还是老烟棍就手啊。”
再后来,爷爷病倒在床上的时候,熟悉的人,陌生的人都不断地来看望爷爷。这时候,爷爷叫我做得最多的是帮他装烟、点烟、拭净烟棍。
爷爷走的时候,手里是握着他的竹烟棍的。出殡的时候,村里村外、本乡外乡的,许多人都来送爷爷最后一程。看着长长的送灵队伍,我的眼睛湿润了:爷爷是个平常的农民,一辈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爷爷是个平凡的人,像那漫山的竹子一样平凡;但爷爷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有着一颗悲悯之心仁爱之心。而那根竹烟棍,将陪伴爷爷回到黄土地宽大的怀抱,一同化为黄土魂。
苏轼写过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如今读来,似乎找到了爷爷偏爱竹烟棍的缘由。
想念爷爷,还有那——竹烟棍。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