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在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向新而生。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成为了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能够较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将课堂教学环节优化发展,把优秀的教育理念落于实践。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强化与数学思维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当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进行了浅析。以期能够“动静结合”,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作为课堂的构建者,教师有必要构建正确的课堂模式。引入适当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科素养。这一目标的落实,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本领。为此,我们提出了动静结合、均衡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让课堂“动”起来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小学的学生们,都十分感性,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也会变得更有活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教师落实“以人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单纯的成为教师教学的受体,缺乏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随之活力四射。基于自己的发现进行知识总结,往往会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對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在进行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动”的环节设计,也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一有知识开展相应的教学。
例如在认识圆锥与圆柱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就引入了学生动手的环节。教师给学生们发放了小木棍和各类平面图形。并告知学生:“大家使用现有的材料,自己动手,能够玩出什么花样来?”很快,就有学生将正方形粘在了木棍上,转动起来,变成了一个圆柱体。学生们惊奇的发现,正方形和圆柱体能够互相转化。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了更多尝试。正方形可以变成圆柱体,那么长方形可以变成什么?三角形、圆、半圆又能够变成什么?很快,学生们又发现了,沿着中轴旋转,三角形可以变成圆锥,圆和半圆可以变成球体。学生们在动中发现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巧妙联系。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循序渐进,落实学生对于相遇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巧用教学策略,“静”构高效课堂
进行课堂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课堂各因素、主体之间的联系。教师发挥好自己的引领者作用,合理配置课堂要素和课堂时间。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应该在预设好相关课堂环节的情况下,静导妙观。做好课堂的观察者、记录者。给学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学生课堂“动”起来。
1.引入生活情景,深化相关实践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入各类生活化的情景。依托生活情景展开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快掌握知识的核心。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其从心底里认可我们的课堂。人们常说,从心出发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依托生活情景展开的教学,才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窝里。
在《相遇问题》中,我们就引入了生活情景进行提问。“今天是周一,早上要开晨会,子辰与楚涵约好了一起在学校碰面,子辰每分钟走60m,楚涵每分钟走40m,8分钟后两人相遇。他们两个人家门相距多远呢?”学生也很乐意去解答这样有趣的问题。用生活化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们对于例题的陌生感与抵触感,推动解决问题的教学开展。
2.寓教于乐,夯实课堂基础
小学阶段的知识简单,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我们的课堂设计不能舍本逐末,过分追求展现课堂的活跃性的“动”。而是讲求动与静结合,在“静”这一方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挖掘教学的严谨性。从而使得课堂时间得到合理配置,在保留学生活动活跃性的同时也提升教学的可得性。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开始,为学生们发放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卡纸教具。让学生们通过动手的方式完成拼接,发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互相转换的关系。在活动中,我们能够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拼接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则变成了拼接后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学生们“动”过之后,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开展课堂习题的思考与讲解,将课堂进行由“动”到“静”的转换。开展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课堂探究。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不会厚此薄彼,真正的做到课堂时间均衡配置。
3.深化感知,形成相关的数学理念
解决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合情合理的数学思维。这些数学思维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有的则来源于解题后的经验积累。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应用与实践。这意味着,优秀的数学课堂,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落实。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视角,并积极的展开实践。在数学的螺旋学习过程中,数学视角的养成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我们就进行了深化感知的课堂尝试。在一番教学之后,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老师高16.5( )、课本长2( )、一张纸钞不足1( )。于学生而言,三个问题的答案在经过本课的学习之后也变得显而易见,分别是分米、分米、毫米。用习题的方式,深化相关感知。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更加准确地看待身边的事物。
三、总结
总的来说,“动静结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为数学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数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运用正确的课堂管理策略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大力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动”,教师巧设课堂环节,进行“静”导。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挖掘教育的艺术,把握好“动”与“静”在课堂时间上的合理配置,为学生们带来更为优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文欣.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有效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1(21):141-142.
[2]任晓莹,刘璐,陈平.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价值、问题与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07):129-131.
[3]曹建荣.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的激励作用和应用[J].新智慧,2020(33):23-2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作为课堂的构建者,教师有必要构建正确的课堂模式。引入适当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科素养。这一目标的落实,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本领。为此,我们提出了动静结合、均衡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让课堂“动”起来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小学的学生们,都十分感性,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也会变得更有活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教师落实“以人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单纯的成为教师教学的受体,缺乏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随之活力四射。基于自己的发现进行知识总结,往往会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對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在进行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动”的环节设计,也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一有知识开展相应的教学。
例如在认识圆锥与圆柱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就引入了学生动手的环节。教师给学生们发放了小木棍和各类平面图形。并告知学生:“大家使用现有的材料,自己动手,能够玩出什么花样来?”很快,就有学生将正方形粘在了木棍上,转动起来,变成了一个圆柱体。学生们惊奇的发现,正方形和圆柱体能够互相转化。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了更多尝试。正方形可以变成圆柱体,那么长方形可以变成什么?三角形、圆、半圆又能够变成什么?很快,学生们又发现了,沿着中轴旋转,三角形可以变成圆锥,圆和半圆可以变成球体。学生们在动中发现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巧妙联系。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循序渐进,落实学生对于相遇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巧用教学策略,“静”构高效课堂
进行课堂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课堂各因素、主体之间的联系。教师发挥好自己的引领者作用,合理配置课堂要素和课堂时间。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应该在预设好相关课堂环节的情况下,静导妙观。做好课堂的观察者、记录者。给学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学生课堂“动”起来。
1.引入生活情景,深化相关实践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入各类生活化的情景。依托生活情景展开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快掌握知识的核心。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其从心底里认可我们的课堂。人们常说,从心出发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依托生活情景展开的教学,才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窝里。
在《相遇问题》中,我们就引入了生活情景进行提问。“今天是周一,早上要开晨会,子辰与楚涵约好了一起在学校碰面,子辰每分钟走60m,楚涵每分钟走40m,8分钟后两人相遇。他们两个人家门相距多远呢?”学生也很乐意去解答这样有趣的问题。用生活化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们对于例题的陌生感与抵触感,推动解决问题的教学开展。
2.寓教于乐,夯实课堂基础
小学阶段的知识简单,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我们的课堂设计不能舍本逐末,过分追求展现课堂的活跃性的“动”。而是讲求动与静结合,在“静”这一方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挖掘教学的严谨性。从而使得课堂时间得到合理配置,在保留学生活动活跃性的同时也提升教学的可得性。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开始,为学生们发放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卡纸教具。让学生们通过动手的方式完成拼接,发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互相转换的关系。在活动中,我们能够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拼接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则变成了拼接后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学生们“动”过之后,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开展课堂习题的思考与讲解,将课堂进行由“动”到“静”的转换。开展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课堂探究。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不会厚此薄彼,真正的做到课堂时间均衡配置。
3.深化感知,形成相关的数学理念
解决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合情合理的数学思维。这些数学思维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有的则来源于解题后的经验积累。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应用与实践。这意味着,优秀的数学课堂,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落实。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视角,并积极的展开实践。在数学的螺旋学习过程中,数学视角的养成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我们就进行了深化感知的课堂尝试。在一番教学之后,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老师高16.5( )、课本长2( )、一张纸钞不足1( )。于学生而言,三个问题的答案在经过本课的学习之后也变得显而易见,分别是分米、分米、毫米。用习题的方式,深化相关感知。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更加准确地看待身边的事物。
三、总结
总的来说,“动静结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为数学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数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运用正确的课堂管理策略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大力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动”,教师巧设课堂环节,进行“静”导。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挖掘教育的艺术,把握好“动”与“静”在课堂时间上的合理配置,为学生们带来更为优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文欣.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有效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1(21):141-142.
[2]任晓莹,刘璐,陈平.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价值、问题与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07):129-131.
[3]曹建荣.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的激励作用和应用[J].新智慧,2020(3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