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资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
朗读表面看起来很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如,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语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创设情境,抓重点词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和作者的心理,让朗读入情入境。我们每都一篇课文,无论是诗歌还是词曲,都要慢慢地去品位,就像吃东西一样,只有慢慢地去咀嚼才能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而这种慢慢品味、咀嚼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因此,朗读课文只有细细品味重点词句,才能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是意思。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时,笔者让学生上台来分角色扮演,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团结的精神与劳动的快乐,再来读课文时就不知不觉传递出了情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又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的第一自然段时,同样让学生在演一演中体会到蚂蚁的勤劳,从而读好“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句话。在上《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因为考虑到城里的学生不太了解关于花生的科学认知,于是笔者借助插图和课件,让学生了解花生这种植物的基本特点,从而在朗读最后一段“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笑着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時,才能真正读出明白的感觉,发出会心的微笑。
二、适时范读和领读课文,做好学生朗读的引路人
教师是朗读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许多文章的“神”、“气”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想让学生在文章的朗读吟诵中尽情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范读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第一、二句范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第三、四句要读出难过的语气。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调变化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从而知道究竟怎样读才能读得有感情。
三、注重朗读评价,激发学生潜能
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做到让评价充满赏识且生动形象,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时,有这样一句话:“等把船撑到对岸,老艄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面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的:“老艄公很累很累,想想你平时很累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好吗?”“你读得真好,老师都看见老艄公满头都是汗了。”可见,老师恰当、及时地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中人物的语气及情感变化。在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兴趣盎然。
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甚至家长评价,给学生更多交流的空间,多读多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师在朗读评价时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时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就应以读为本,把朗读当成课堂上最经常,最重要的工作,要在正确、流利、速度、表情等方面给予学生朗读和及时的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能识字、能学词、能积累语言、能形成语感、能学会说话,能学会作文,能训练思维,丰富想象、能启迪智慧,学会做人,在朗读中领悟美。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编辑 张晓楠
一、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
朗读表面看起来很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如,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语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创设情境,抓重点词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和作者的心理,让朗读入情入境。我们每都一篇课文,无论是诗歌还是词曲,都要慢慢地去品位,就像吃东西一样,只有慢慢地去咀嚼才能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而这种慢慢品味、咀嚼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因此,朗读课文只有细细品味重点词句,才能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是意思。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时,笔者让学生上台来分角色扮演,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团结的精神与劳动的快乐,再来读课文时就不知不觉传递出了情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又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的第一自然段时,同样让学生在演一演中体会到蚂蚁的勤劳,从而读好“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句话。在上《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因为考虑到城里的学生不太了解关于花生的科学认知,于是笔者借助插图和课件,让学生了解花生这种植物的基本特点,从而在朗读最后一段“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笑着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時,才能真正读出明白的感觉,发出会心的微笑。
二、适时范读和领读课文,做好学生朗读的引路人
教师是朗读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许多文章的“神”、“气”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想让学生在文章的朗读吟诵中尽情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如范读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第一、二句范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第三、四句要读出难过的语气。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调变化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从而知道究竟怎样读才能读得有感情。
三、注重朗读评价,激发学生潜能
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做到让评价充满赏识且生动形象,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时,有这样一句话:“等把船撑到对岸,老艄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面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的:“老艄公很累很累,想想你平时很累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好吗?”“你读得真好,老师都看见老艄公满头都是汗了。”可见,老师恰当、及时地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中人物的语气及情感变化。在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兴趣盎然。
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甚至家长评价,给学生更多交流的空间,多读多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师在朗读评价时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时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就应以读为本,把朗读当成课堂上最经常,最重要的工作,要在正确、流利、速度、表情等方面给予学生朗读和及时的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能识字、能学词、能积累语言、能形成语感、能学会说话,能学会作文,能训练思维,丰富想象、能启迪智慧,学会做人,在朗读中领悟美。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