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应答作为师生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提问要有效,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原则,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机的不同,灵活选取各种问法,在学生思维的连接处、转折处、关键处、矛盾处巧妙设问。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应答作为师生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整个过程。有效、合理的问题,不但可以起到掌握学情、及时反馈、总结评价的作用,而且还是教师在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激趣、调温、诱思、启智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提问要有效,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原则,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机的不同,灵活选取各种问法,在学生思维的连接处、转折处、关键处、矛盾处巧妙设问。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1.故弄玄虚,问在思维的连接处
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鲜新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教学新知或从一个教学环节向另一个教学环节过渡时可以有意创造悬念,故弄玄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好奇而主动探究。这样的提问不但能使课堂教学衔接自然,不显得突兀,而且又能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一举两得。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数字与信息" 时,一开始劈头就问:"同学们!大家认识我吗?"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纷纷回答:"你是陈老师,你叫陈××。""你们真正了解我吗?谁会知道老师的哪些信息?"教师这一追问大家愣住了,有的努力思索,有的摇摇头。此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这张纸上的一系列数字,反映的是老师的一些基本信息,谁能试着解读一下?(出示车牌号码,手机、电话号码,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身高、体重等数据)"学生顿时又活跃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接着教师又以"想更深入地了解陈老师吗?这里还有一组数字,它反映了老师个人的哪些信息?(出示身份证号码)"的提问为切入点,简洁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重点环节。这里教师的问题环环相扣,每一问题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跃跃欲试,令人拍案叫绝。
2.欲擒故纵,问在思维的转折处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先问:两只脚的老鼠叫什么?答:米老鼠(正确答案)。再问:两只脚的鸭子叫什么?多数人答:唐老鸭(其实所有的鸭子都是两只脚的)。而且屡试不爽。这就是受了负迁移的影响。所以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时,要欲擒故纵,先让学生"误入歧途",再促使他们"恍然大悟",而后"迷途知返",就体验深刻,入木三分。这样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提问:
师:你们谁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
生:356、536.
师:为什么?
生:个位0、2、4、6、8的数就能被2整除。
师:你们谁还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
生:365、635.
师:个位是0、5的数就能被5整除。
师:你们谁还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生:356、536、563、653.
师:为什么?
生:个位是3、6、9的数就能能被3整除。
师:是这样吗?
生:……
教师知道在这个思维的转折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与前面所学规律不同,大家要注意等等,学生不容易接受,仍然容易发生错误。所以老师就欲擒故纵,从错误处出发,引导点拨,运用错误想法引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实际体验一下从"误"到"悟"探究过程,充分认识到这个由前面知识得到的"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从而对新知的探究不遗余力,对验证后得到的结论,也记忆深刻。
3.画龙点睛,问在思维的关键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理解才能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引导点拨、画龙点睛,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间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教师如果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提问,就能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这一含义是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 在学生初步认识1/2后,教师让学生用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1/4,学生中会有不同的四种折法,教师提问:"为什么折法不同,但每一份都可以表示1/4?"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这四种折法虽然是每1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每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都可以表示1/4"。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再从中抽取几张,提问:"为什么纸张的形状不同,但每一份都可以表示纸的1/4?"学生探讨得出"只要是把纸张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4"。教师的两个问题点在了学生思维的关键处,组织议论,引发思维的撞击,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4.推波助澜,问在思维的矛盾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扉不发。"在思维的矛盾冲突处进行启发式追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新知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就非常重视提问的层次性和深刻性,层层设障,层层质疑,一次又一次掀起了教学的高潮。
① 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② 圆的周长展开后,是什么?
③ 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滚动法)
④ 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⑤ 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绳测法)
⑥ 你能用绳测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
⑦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⑧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实验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直径有关。)
⑨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动手测量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⑩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黄老师精彩的步步追问,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整个问答过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沉浸在数学世界,意犹未尽、留连忘返。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应答作为师生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整个过程。有效、合理的问题,不但可以起到掌握学情、及时反馈、总结评价的作用,而且还是教师在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激趣、调温、诱思、启智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提问要有效,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原则,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机的不同,灵活选取各种问法,在学生思维的连接处、转折处、关键处、矛盾处巧妙设问。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1.故弄玄虚,问在思维的连接处
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鲜新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教学新知或从一个教学环节向另一个教学环节过渡时可以有意创造悬念,故弄玄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好奇而主动探究。这样的提问不但能使课堂教学衔接自然,不显得突兀,而且又能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一举两得。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数字与信息" 时,一开始劈头就问:"同学们!大家认识我吗?"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纷纷回答:"你是陈老师,你叫陈××。""你们真正了解我吗?谁会知道老师的哪些信息?"教师这一追问大家愣住了,有的努力思索,有的摇摇头。此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这张纸上的一系列数字,反映的是老师的一些基本信息,谁能试着解读一下?(出示车牌号码,手机、电话号码,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身高、体重等数据)"学生顿时又活跃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接着教师又以"想更深入地了解陈老师吗?这里还有一组数字,它反映了老师个人的哪些信息?(出示身份证号码)"的提问为切入点,简洁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重点环节。这里教师的问题环环相扣,每一问题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跃跃欲试,令人拍案叫绝。
2.欲擒故纵,问在思维的转折处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先问:两只脚的老鼠叫什么?答:米老鼠(正确答案)。再问:两只脚的鸭子叫什么?多数人答:唐老鸭(其实所有的鸭子都是两只脚的)。而且屡试不爽。这就是受了负迁移的影响。所以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时,要欲擒故纵,先让学生"误入歧途",再促使他们"恍然大悟",而后"迷途知返",就体验深刻,入木三分。这样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提问:
师:你们谁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
生:356、536.
师:为什么?
生:个位0、2、4、6、8的数就能被2整除。
师:你们谁还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
生:365、635.
师:个位是0、5的数就能被5整除。
师:你们谁还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生:356、536、563、653.
师:为什么?
生:个位是3、6、9的数就能能被3整除。
师:是这样吗?
生:……
教师知道在这个思维的转折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与前面所学规律不同,大家要注意等等,学生不容易接受,仍然容易发生错误。所以老师就欲擒故纵,从错误处出发,引导点拨,运用错误想法引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实际体验一下从"误"到"悟"探究过程,充分认识到这个由前面知识得到的"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从而对新知的探究不遗余力,对验证后得到的结论,也记忆深刻。
3.画龙点睛,问在思维的关键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理解才能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引导点拨、画龙点睛,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间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教师如果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提问,就能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这一含义是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 在学生初步认识1/2后,教师让学生用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1/4,学生中会有不同的四种折法,教师提问:"为什么折法不同,但每一份都可以表示1/4?"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这四种折法虽然是每1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每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都可以表示1/4"。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再从中抽取几张,提问:"为什么纸张的形状不同,但每一份都可以表示纸的1/4?"学生探讨得出"只要是把纸张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4"。教师的两个问题点在了学生思维的关键处,组织议论,引发思维的撞击,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4.推波助澜,问在思维的矛盾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扉不发。"在思维的矛盾冲突处进行启发式追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新知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就非常重视提问的层次性和深刻性,层层设障,层层质疑,一次又一次掀起了教学的高潮。
① 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② 圆的周长展开后,是什么?
③ 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滚动法)
④ 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⑤ 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绳测法)
⑥ 你能用绳测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
⑦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⑧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实验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直径有关。)
⑨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动手测量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⑩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黄老师精彩的步步追问,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整个问答过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沉浸在数学世界,意犹未尽、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