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在影视美学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座小岛上,开始建造时间为1163年,耗时180 多年,于1345年全部建成,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面貌,外形看起来精致又坚固,它采用瘦长的尖矢券,凌空飞跃的扶壁,墩柱的线条向上竖起,塔尖高高地耸起,有一种挺拔向上和直插云霄的感觉,它的正外立面更加的雄伟庄严:壁柱把正外立面分成三大块,两边的簇拥着中央的主体,三条装饰又将横向划分为四个部分,门洞的形状是凹形的,凹形的底部以有规律的步骤向里收缩,每个底部都有装饰性的东西,刻满了花纹,形成了变化的光影,看起来非常生动漂亮;门洞上方有国王廊,上面陈列着古代权威帝王的雕塑像,来显示着他们的权威;在长廊的上面便是巨大而美丽的窗户,两边是石质中棂窗户,中间是玫瑰花瓣的窗户,这些窗户的形状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实际代表着圣母的仁慈、伟大与美丽,并且在这里圣婴圣母被供奉在中央,天使被供奉在两边,凸显着圣母圣婴的地位。再往上看就是尖矢型的柱子,建筑最高处是两个钟塔,起到了好的收束作用,整个立面都是尖矢的风格,表现出了很强的韵律感。[1]
  巴黎圣母院的外部更多的显示出繁琐的装饰细节和花纹,而教堂内部则截然相反,装饰素面朝天。另外教堂内部显示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偶尔走廊上会有一些画作和雕塑作品。整座教堂的结构部件和装饰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完成的,从墙壁、屋顶到窗棂。虽然巴黎圣母院是由石头构建而成的,但这些石头并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巨大而且多的石头组建成了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每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生命,展示着艺术的美学和闪光点。[1]
  二、 巴黎圣母院的影视美学
  (一)故事的文学艺术性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著作,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不仅要遵循原有的文学内涵和意义,还要创新改进但不失去原著的宗旨。太过遵循会被认为是固守陈旧,大胆创新则会被认为是胡编乱造、脱离了原著的内涵和宗旨,所以最好是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和发挥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影片故事围绕一位少女和四个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展开,主要人物在开场的片段中陆续地出场,并没有太多的拖沓,情节组织得也比较到位,人物性格刻画良好。
  (二)拍摄的影视艺术性
  影片在实际叙事中将各个场景充分地运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感。运用高超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将故事情节和场景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卡西莫多在教堂中被宣判的场景的选取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导演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一个气势辉煌、场面热闹的场景,以一种高超的影视拍摄技术将镜头慢慢对准主人公,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和享受,并以此来进行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和恢弘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相比较,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好地嘲讽了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1]
  三、 建筑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运用
  (一)建筑艺术在影视美学中的运用
  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场景和日常生活。在欧洲国家,教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在居民的文化生活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堂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堂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具体事项的物质支持,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反映着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电影开头教堂场景的选择,实际上是进一步贴近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给他们以亲切感和熟悉感。
  整个影片的故事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展开的,而巴黎圣母院正是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从故事开头的宣判事件到以后发生的各种相关的事件、到各个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物出场及他们的表现、并由此展开的精彩激烈的表演画面,都与巴黎圣母院有联系并借用了此场景,从而巴黎圣母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主题的揭示。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很多法国人以拥有这么一个建筑而自豪,它更以其精致美丽的外形和充满创新的结构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当这个建筑出现在影片中时,使人们感到亲切,加上影片拍摄时运用的手法、灯光、色彩等艺术手法给影片增光添彩。
  (二)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的交相辉映
  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品,建筑艺术贯穿了全文的撰写,占据了小说的较大比例,为表达小说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思维方式和时代主题以及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部影片正是从这部小说改编而来的,主题思想和具体故事场景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而可以从分析小说的风格、故事场景、情感主题去表达影片所想要表达的,雨果的建筑观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2]
  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在建筑上颇有造诣的建筑艺术爱好者,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建筑艺术成为了它经常关注的话题和艺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雨果文学创作的初期到成熟期,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建筑艺术,这是他关注的焦点。《巴黎圣母院》作为建筑艺术文学,以建筑艺术将文学艺术主题很好地烘托了出来,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小说环境的描写、小说叙事结构的的展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说的主题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包含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怀,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反封建思想和反对宗教束缚,宗教封建思想可以用建筑艺术很好地表现出来,故事发生在在这种环境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心态和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与建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人物形象特征和哥特式建筑的外貌特征相符合,人物外貌形象丑陋,脸部五官排列不整齐,如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等不协调的东西都和这座教堂的建筑特征非常的相似,与小说主人公的相貌非常相似。另外,小说主人公还与巴黎圣母院有着血缘关系,卡西莫多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在教堂长大,这座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哺育并养育了他,这个建筑就可以说是他的母亲。巴黎圣母院内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上的陪伴和伙伴,它与这座建筑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从第三方面来说,圣母院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命运的变化,将他从一个封闭、粗野、凶恶的人由于一些人的出现让他成长为一个懂得爱、善良和美的青年。这些所有建筑有关的事物都在间接地塑造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3]
  建筑艺术对小说、影片的结构建造和情节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对小说文学创作的初衷是以挽救哥特式建筑的强烈宿命感和使命感出发的,并此作为开端进行小说的创作。哥特式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小说人物依次出场,演绎着精采绝伦的故事情节,流露出小说中的宿命观点。
  结语
  《巴黎圣母院》这部经典著作经改编电影拍摄之后,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在大银幕上展示给大家,结合先进的科技影像技术,用典型的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将影片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情节发展和环境营造、影片主题都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另外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的多次出现在影片画面中,除了作为主场景之外,还增加了电影画面的美感和层次推进的浪漫感,体现了建筑艺术在影视美学中的应用价值。电影拍摄中的拍摄技术将建筑艺术更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带来了精神享受之外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其他文献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以一座美国麻州小镇命名,这座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大陆的第一站弥漫着浓重的萧瑟气氛,而影片恰在这种氛围之中,围绕着一位普通大众的人生命运展开了一场契诃夫式的戏剧表达的细腻、悲情、感人至深的创伤叙事。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文艺剧情片在其平平淡淡的表达中,竟然隐藏着惊人的悲怆张力。这种悲怆张力将影片中的矛盾冲突等,全部集于男主角这位普通平凡的工人身上,无法饶恕的过失,使得男主角牢牢地将自
[摘要] 小说《黑骏马》和电影《黑骏马》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但两者的重心是不同的,小说更侧重展现在文明冲撞中的草原人的善良、愚昧,而电影则是在人陸的自然发展中为我们重现了草原和草原人的人性魅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厚重感。  [关键词]愚昧 容忍 善良    不论是小说还是影片,《黑骏马》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深处的震撼。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获得了1981~1
二战后,上海电影持续从产业机制、人员资本、影像叙事、类型功能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给予大规模渗入,持续到大陆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十七年”期间,多数情况是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全面影响和行业观照。文章以香港国语片代表导演朱石麟《清宫秘史》为例,全面分析其在大陆的政治命运,借助“上镜头性”理论分析其特有的影像隐喻。充分梳理“十七年”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的类型符码的艺术观照,在顾颉刚“历史层累说”理论支撑下,以引
[摘要]计算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能高效率地创作,在艺术性上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风格和形式的启示。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种传达方式综合在一起,视频应用、动画、人机交互等综合手段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视觉艺术 艺术形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使
长征故事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故事,长征精神是最值得弘扬的中国精神。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六家单位联合出品,并由四川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等七家单位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以实景拍摄与视听资料相结合的镜头表现和宏大叙事与个人口述为互补的纪录方式,讲述了发生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明与理性的光辉让人类前所未有地强大,但当下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化也让人感到虚无和紧张。在这科技鼎盛,人文蔚起的21世纪,艺术家在思考如何用电影的摄像机安放人类的精神。本届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在批评范式不断转换和文化不断变革的当下,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方面围绕“主体”,另一方面围绕“政治、文化”环境来提出问题。  一、 对人性关注入微,对人生充满好奇和信心  从叔本华、基尔凯郭尔、伯格森、萨特到福柯
由电影《百鸟朝凤》的编剧肖江虹先生独立编剧执导的影片《岩中花树》讲述了明代哲学家、“心学”代表王阳明被贬谪至黔、龙场悟道的故事。龙场悟道虽有后人的渲染成分,但王阳明在黔地“顿悟”确实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岩中花树》将王阳明觉悟式的抽象思维过程以影像的具象形式传达,在思想上体现了创作者的“知行合一”与文化自觉,在艺术上是一次开拓性的影像实验,实属难能可贵。从《岩中花树》中的王阳
《无人区》,中国大陆导演宁浩电影作品,徐峥,黄渤主演,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男主角开车去西部,在路上不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从而引发许多故事。该影片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该影片凭借其在声音方面强大的掌控力,使这部影片声画协调自然,也将声音在影片中的功能和作用巧妙地发挥到了极致。  一、晋响  音响,指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作为该片的一种重要的声
《爱乐之城》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艾玛·斯通和瑞恩·高斯林主演,是一部歌舞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在梦想之城洛杉矶发生的爱情故事,影片自发行以来,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取得极大的成功,追平《泰坦尼克号》获得了89届奥斯卡金像奖14项提名,包揽了包括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不仅获得了许多重量级奖项,以3000万美元的低成本获得了近3亿美
《天仙配》是被拍成电影的第一部黄梅戏,该电影在1955年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热切的好评,并引发了电影界的一片呼声,因此传统黄梅戏也被逐渐的进行传播,并成为人们喜爱的传统戏曲形式。[1]电影《天仙配》的成功改编,将电影和黄梅戏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也是戏曲电影创作成功的典范。[2]本文通过对该电影艺术的赏析,探讨电影的创新的生命力。  一、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创新  传统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